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乡村振兴下的农业供给侧改革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我国农村经济经过40多年的改革发展,农业经济总量取得了巨大成就,一举解决了温饱问题。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城镇居民对消费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低端同质化农产品的过量供给与高端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中央2016-2019连续四年在1号文件中明确要求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安徽省农业主要存在着农产品供给层次与需求升级、农业转型发展与薄弱的资源条件及匮乏的农业人才需求等间的突出矛盾,需立足供需结构性矛盾施策发力、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经营方式等深入推进安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现代农业;金融扶持;农业保险
1推进农业供给测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
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和发展,受益于国家惠农政策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尤其粮食产量实现了飞跃式增长,以占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0%的人口,一举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连续多年的丰收增产,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逐渐克服了总量供给不足的矛盾。随着生活水平和消费理念的提升,老百姓实现了从吃饱向绿色、有机等吃好方向转变。但我国农业经济多年粗放式的过分追求产量的增长,带来了不少弊端,直接导致大量低端同质化农产品供给过量,而高端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更加缺乏与国外优质农产品进行竞争的能力,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因此如何减少农业领域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农业供给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产业发展结构,对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更好满足社会需求、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等均具有重大意义。而要改变这种结构性矛盾,唯一的途径是必须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这种供给结构矛盾,党中央国务院也经连续多年以中央1号文件强调,提出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面向三农问题的一项基本改革方略常抓不懈,足见其意义重大。
2安徽省农业现状及当前供给侧存在的主要问题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地貌由平原、丘陵、山地构成,属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四季分明,水资源丰富,地跨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水系,适宜的气候和丰富的河流水系造就了典型的“鱼米之乡”,安徽是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非常适宜四季耕种,近年来农业经济虽然得到很大的发展,凤阳小岗村更是吹响全国农村经济改革号角的著名发源地,但与全国其他兄弟省份相比,安徽农业发展整体还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尤其在农业供给侧改革领域面临着非常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2.1农产品供给层次与需求升级矛盾突出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正在悄然发生转移,消费者对安全、优质、绿色、有机农产品需求不断升级,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对价格的关注,这使得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变得日益突出,出现“买不到”与“卖不掉”的并存现象,对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形成了强烈的市场倒逼,因此必须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而安徽省恰在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和品牌化的农产品发展方面比较滞后,难以满足相关需求,安徽虽然是农业和粮食大省,但在市场供给上,大米、食用油、优质面粉、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却缺乏打得响的知名安徽本土品牌,更是缺乏统一的生产质量标准,市场上出现的多是其他省份乃至国外进口的优质农产品,农产品品牌少、品牌小、品牌不响是制约安徽农业迈向更高质量和长远发展的短板。
2.2农业转型发展与薄弱的资源条件矛盾突出
长期以来,建立在分产到户,以增产增量为主导的农业生产理念,多年的积累直接导致安徽在农业生产中过度依赖化肥、农药,这种粗放式、不合理的资源消耗发展,致使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不堪重负,生态基础越来越脆弱,地表土壤持续污染、生态退化日益严重。在此基础上产出的没有统一协调规划标准的农产品显然难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此,无论从资源条件还是市场需求角度来说,安徽的农业发展方式都亟待转变,但现实资源条件的制约与束缚使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任重道远。
2.3农业转型发展与匮乏的农业人才需求矛盾突出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限制,生产过程艰辛、回报周期长、效益低,农村青壮年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尤其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浪潮中,农村人口的流动性急剧上升,安徽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农村呈现空壳化、老龄化的形势日益严峻,作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展的核心要素——劳动力的短缺,将直接危及到农业生产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安徽省农业经营规模小,多处于分散经营状态,从事农业经营主体的普遍年龄偏大、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市场意识,具有现代农业发展视野的人才更是极度匮乏,特色产业缺乏培育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引领,安徽农业生产者从整体来说无论是文化素质还是劳动能力,均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这些都直接阻碍了安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2.4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效益倒挂矛盾突出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和安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无论是农业生产资料还是人力成本都长期居高不下,导致农业生产成本急剧攀升,主要供给的农产品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和知名品牌的支撑,产品质量缺乏市场竞争力,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生产以粗放式发展的方式面临着增产不增收的窘境,农业生产效益逐渐下降,并陷入了投入越大、产量越高、亏损越多的怪圈。同时由于进城务工的收入逐年增加,这种强烈的收入反差,极大的削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部分地区刺激产业发展的政策力度不够,金融支持乏力,农民贷款难,龙头企业融资难,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等,这些因素也进一步限制了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风险。
3深入推进安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的建议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本质上说还是农业在供需结构上存在矛盾,多年的经济增长积累、消费水平的提升,导致需求端偏好发生变化,为更好调节供需矛盾,必须要从农业供给端进行改革,也必然从农业劳动力、土地资源、金融资本、创新和制度安排五大供给要素着手,通过培育经营主体,优化资源配置,激活民间资本等措施,全方位配合农产品供给端进行优化改革,从而为拉动农业长期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3.1立足供需结构性矛盾,精准施策发力
过去较长时期安徽农业发展过于追求产量的增长,忽视了生产与消费、产品与市场的衔接,对于品种、品质和品牌建设重视不够,致使“想卖的卖不掉,想买的买不到”,要破除结构性矛盾还是要立足结构矛盾,在调优结构上精准发力,把适应市场需求作为根本导向,注重由量向质的方向转变,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和经济循环结构。在结构调整上更要破除短期意识,在不放松主要农产品生产的同时,抓好禽畜、果蔬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组建合作社、龙头企业入驻等形式统一生产标准,狠抓产品供给质量,强化品牌意识,树立消费者对优质绿色有机农产品的信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使结构、产业、产品、业态不断适应市场消费的变化需求,发挥市场作为供需平衡的晴雨表和调节器效能,同时政府还要多措并举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按照地理标识,因势利导,引导农村区域产业发展方向,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理顺购销信息,形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契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
3.2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修复
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既是顺应时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入推进安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立足长远,尤其政府需要安排专项资金,勇于偿还生态旧账,致力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修复改善,积极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轮耕休种,与地休养,保护优质农业资源,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积极推进畜禽粪便的循环有效利用,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走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政府要因势利导,积极谋划新型绿色产能布局,培植建设各具特色的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农业产业的功能延伸拓展,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安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3.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挥示范引领效应
要完成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升级,必须要有一支懂科技、懂市场的现代农业人才队伍支撑,发挥示范引领带动的效应,为此,必须锐意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农村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推动人才、资本回流,探索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经营、着力培育和打造一批新型市场经营主体,积极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时代农业生力军,发挥合作经济组织作用。积极探索和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建立完善利益机制,努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建设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扶持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品牌培育力度,以区域公共品牌为统领,将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砀山酥梨等打造成世界级农产品品牌,构建科学权威的农产品生态安全追根溯源平台,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体系,让质量成为供给侧改革的安全防线,为安徽优质农产品的金字招牌保驾护航,将安徽优质大米、畜禽产品、水产品、蔬菜等打造成有较大影响力的皖字号知名品牌,切实解决好安徽农业产品品牌不响、市场销路不畅等关键环节问题,让龙头企业引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3.4创新经营方式,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稳步推进,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扶持,更要妥善解决当前农业投入与产出效益的倒挂问题,这既是对国家乡村振兴计划政策的落实,也是调动农业生产经营者转变经营思路和经营方式积极性的重要推动力,政府必须在培育产业政策上予以扶持和规划,建立绿色导向专项资金补贴制度,加大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有效探索农业保险,完善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抗风险的能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破解产业大户融资难题,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纵向拓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规模农业、订单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打好徽字牌,挖掘徽文化潜力,培植创意农业、休闲农场、乡村旅游度假、民宿服务等新业态,促进产业融合,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发掘湿地、油菜花海、皖南森林氧吧等绿色生态价值,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4结语
安徽作为发起全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先锋者,在新的时期更要继续弘扬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立足安徽实际,夯实基础,不断开拓创新,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把农产品质量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统一起来,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发挥地域优势,打好徽字牌,实施智慧农业工程,打造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和冷链物流,促进产业融合,建立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追溯体系,严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防线,全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安徽农业的外向性水平,推动安徽农村经济改革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全面决胜小康、打赢脱贫攻坚硬战,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新局面赋能添力。
[参考文献]
[1]江维国.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4):15-19.
[2]何玉芹,陶良虎.以乡村游新业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38-143.
[3]高艳,李晨.金融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农业经济,2019(7):94-95.
[4]衡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政府职能转变研究[J].学术交流,2019(7):97-104.
[5]刘国斌,李博.农村三产融合与现代农业发展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4):621-628.
[6]倪洪兴,开放视角下的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农业经济问题,2019(2):9-15.
作者:鲁学生 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