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近现代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近现代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近现代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浅析

摘要:河南省近现代文物史迹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本文着重分析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的文物价值与旅游开发价值,并确立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评价指标,构建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评价体系,进而提出文化产业创意视角下的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开发策略。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工业遗产;河南省

引言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光辉灿烂,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河南近现代旅游资源具有知名度高、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等特点,近年来河南旅游业发展迅速,但长期以来业界囿于“重古代、轻近代”的怪圈,对河南近现代文物史迹旅游资源不够重视。随着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这种现象有所改观,但革命史迹以外的近现代史迹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丰厚的近现代工业遗产的旅游资源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研究背景

历经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国内外留存大量工业遗产,关于工业遗产的研究逐渐兴起,许多国家与学者开始重视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研究,相关组织的出现也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颁布《下塔吉尔宪章》,对工业遗产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工业遗产是指工业文明的遗存,它们具有历史的、技术的、社会的、建筑的或科学的价值。这些遗存包括建筑、机械、车间、工厂、选矿和冶炼的矿场和矿区、货栈仓库,能源生产、输送和利用的场所,运输及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宗教崇拜或教育设施等。”[1]我国关于工业遗产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2006年,在江苏省无锡市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会上形成了《无锡建议》。2012年11月,在台湾地区台北市举行了国际工业遗产保存委员会第15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了《台北亚洲工业遗产宣言》,对于亚洲工业遗产提出具有针对性、适应性的保护原则。近几年,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将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列入城市发展战略。河南作为中原地区工业发展基地,工业遗产面广量大,是中原地区工商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同时又具有重要历史、社会、建筑美学等价值,将其与文化创意产业对接,必将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河南文化强省战略作出新的贡献。

二、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资源概述与保护开发现状

(一)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资源概述

清末民初时期,河南各地出现了一些中小工厂,主要有许昌三泰面粉厂、许昌泰记和合面粉厂、英福煤矿、道清铁路、巩义的孝义兵工厂、郑州的豫丰纱厂和义马的豫庆公司煤矿等[2]。1949年后,国家“一五”“二五”计划重点建设中,河南省建立了以洛阳和郑州为中心的工业基地,其中洛阳以重工业为主,郑州以棉纺织工业为重,与此同时平顶山、焦作、开封也相继兴建了大批工业企业。“一五”期间,国家先后在郑州投资兴建了国棉一厂、三厂、四厂、五厂和六厂,以及在豫丰纱厂旧址上重建的国棉二厂,郑州自此成为“全国六大纺织基地”之一[3]。另外,“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重点项目有10项放在河南,其中7项都在洛阳。洛阳工业基地以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相继兴建了轴承厂、矿山机器制造厂、高速柴油机厂、耐火材料厂等一批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企业[4]。截至2020年12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发布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共计164家,其中河南有4家[5]。

(二)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现状

工业遗产作为城市文化的集体记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传承着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是几代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历史见证。目前,河南地区工业遗产保护开发问题面临着城市开发转型、旧城区升级改造、城市形象提升、建筑破坏严重、开发资金匮乏等诸多问题,导致河南省工业遗产数量迅速减少,保护状况堪忧。第一,建筑破损严重。长期以来,工业遗产未得到政府、民众的高度重视,以致部分建筑由衰败至消亡。第二,开发模式单一。对于工业遗产缺乏有针对性的“把脉诊断”,工业遗产多为博物馆式呈现,不能很好地挖掘和体现工业遗产特性与文脉[6]。第三,开发资金匮乏。政策指引乏力,开发资金渠道不畅,缺乏行之有效的多元化投资、分配体系。第四,规划思路凌乱。政府主导力度不够,对于工业遗产所做规划只是针对某一厂区,鲜有城市整体规划指导。

三、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评价体系构建

基于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的保护现状,为使工业遗产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开发,应制定适合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为科学、有序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工业遗产作为一个城市工业发展的时代标志和历史见证,也是彰显城市文化特色的物质依托,其价值主要取决于历史遗产价与由此衍射出的旅游开发价值。遗产价值主要由历史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艺术审美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组成,而旅游开发价值主要由区位条件和环境因素构成。根据河南省近现代工业遗产的特点与价值,在调研的基础上,邀请专家调整河南省价值评价系数表,对于表中的分项内容与分值进行重新分配,得到新的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价系统图(见图1)[7]。

四、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开发策略

(一)打破常规开发模式,探索多样并存新方式

目前,河南省近现代工业遗产开发形式大多局限于博物馆(艺术馆)式、文化产业创意园式、文创地产式3种方式,对于其他开发类型鲜有实践与探索。应在单一模式开发的基础之上,采取多模式立体开发模式。对于工业遗产采用“整体保护”“保护更新”“保护再生”等开发方式,将厂房、车间、设备等工业遗产进行静态展示。同时,应增加体验模式,真实性保留完整生产流程,以视频的形式向游客展示,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认同感。由于工业遗产在特定历史年代中都是先进技术的代表,因此可利用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复原和再现,充分还原当时真实的生产劳动情景、工艺生产流程,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工业遗产的科学价值。工业遗产开发应在政府主导下,引入社会资金,综合市场原则,科学诊断、分类评定,契合自身特色,选定彰显核心文化价值的发展模式,营造以博物馆、绿地公园、文化创意产业园为核心的城市景观,形成以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立体开发新模式。对于旧厂区,可打造文化企业群落,引进以“文创+科创”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群,使其成为培育创意产业最具营养和活力的有机土壤和载体。要注重扶植画室、创意餐饮、动漫设计、影视制作等产业,为旧厂区注入时代发展的新元素。工业遗产大多环境优美,生态系统良好,还可修复与重构旧厂区内绿化带,形成后工业景观公园。

(二)科学动态评估,建立多角度、立体化的保护机制

河南省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现状大体可分为3类:第一类完全拆除,如郑州市纺织机械厂;第二类规划改造,如郑州国棉三厂;第三类闲置废弃,如郑州市油脂厂。河南省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大体分为3个范畴: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优秀建筑、历史文化街区。针对目前的保护状况,河南应建立多角度的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梯度机制,分级别进行有序保护开发。第一类为绝对保护类型,具有高价值的文物类工业遗产,应保存好其原貌原状;第二类为保护利用类型,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应采取保护原建筑,注入新功能的方式,“老瓶装新酒”,进行功能性改造;第三类为利用改造类,具备一定的文物价值,当地存在同质同类遗产数量较多,可采取改造建筑结构、空间、功能,使其携带原有文化价值、历史元素融入城市发展、改造之中。同时,政府也应对于河南省近现代工业遗产进行全面普查、评估、存档、记录,建立工业遗产数据信息动态监控系统[8]。

(三)设计、推广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旅游主题和线路

长期以来,业界有关河南旅游线路始终围绕辉煌灿烂的古文化进行设计,忽视极具价值的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2019年7月9日,中国工业旅游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举行,“洛阳东方红之旅”入选工业旅游特色线路。借此良机,河南省旅游主管部门可打造“中国工业历史溯源之旅”“河南工业技艺之旅”“河南工业科普之旅”“河南工业酒文化之旅”“河南工业智能之旅”精品旅游线路,塑造“城市记忆”“重温辉煌”“匠心智造”“拥抱未来”等工业遗产旅游品牌,同时成立工业遗产旅游协会,依据遗产特色,深度挖掘省内工业遗产资源,保留、活化工艺生产流程,利用河南古文化的虹吸效应,设计极具特色工业遗产旅游线路,使其与河南灿烂古文化旅游资源交相辉映。

(四)健全工业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培养旅游专项人才

目前,我国已经逐渐认识到工业遗产的价值与重要性,并通过立法形式对工业遗产进行有效保护。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9],各地对于工业遗产保护立法工作也进行了有益探索。例如,北京、重庆、鞍山等地区先后颁布地方性工业遗产保护条例。但截至目前,河南省对于工业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也还未健全,导致普通居民工业遗产保护意识不足。因此,河南省政府应抓紧对现有工业遗产进行分类、分级保护,参照其他优秀城市的做法,逐步建立起有法可依、切实有效的法律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工业遗产的氛围。同时,应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联合河南省大中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定向培养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的专业人才。围绕工业遗产开发学术研究、宣传策划、导游讲解、环境设计、博物馆布展、文化创意等方面选拔顶尖领军人物,创建大师工作室,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起示范作用。还要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加强旅游专项人才队伍建设,在文旅整合大背景下,培育一批适应新发展趋势的专业人才,加快构建工业遗产保护单位用人与旅游专项人才就业对接的机制,为河南省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朱琳琳 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外语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