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文化意识冲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文化意识冲突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文化意识冲突

摘要现代教育泛指当前我国引进的西方教育理论、教育模式、教学体系、教育方法等,与传统教育存在较大的冲突,这种冲突不仅存在于教育实践之中,而且根植于文化意识层面。文章阐明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内涵、特征和联系,分析两者在文化意识层面冲突的表象,并以新教育实验为契机,实现传统教育在教学环境、教学目的、教学组织与现代教育的融合。

关键词传统教育;现代教育;新教育实验;教育冲突

一、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内涵及关系辨析

(一)传统教育内涵分析:基于儒家文化

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价值观来源于儒家文化,“以儒为体、释道兼顾”的教育理论一直在延续,儒家文化在社会精英知识分子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传统教育中融入的文化意识主要有两个方面影响:其一,“顺应自然”。教育家孔子创立的“儒释道”体系,虽然对“天”“道”“神”都有明确的概括和描述,但否定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强调人(个体)应该顺应于天(集体、社会),融入自然、畏惧自然、服从自然,从根本上认为人不能改变自然。这本质上否定了人的创造力,教育的目的只是单纯地追求个体完善,学习就是被动的灌输。其二,强调个体之间的关系,注重个体与集体的和谐,但不鼓励个体服务于集体,追求自我内在修养,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摆在第一位,强调教育的自我性。儒家文化客观上对封建王朝统治、社会秩序稳定、知识性格塑造等起决定性作用,对中国传统教育价值观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伦理本位”思想自始至终占据着传统教育的主流思想地位,伦理道德被作为传统教育的基础。具体来说,传统教育内涵有以下特征。一是文以载道。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这些要素是传统教育的研究领域,也构成了封建社会的道德体系,因此实施道德教育、构建封建社会道德体系是传统教育最主要的教育目标。《中庸》记载道:“修道之谓教。”“道,德育也。”换言之,传统教育将德育摆在第一位,强调个人的伦理认知、精神修养和内涵培育,因此形成了“文以载道”的文学功能社会,但客观上导致科学、技术、自然等领域的研究缺失。不可否认,儒家文化意识构建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严重破坏了教育的全面性,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如生物、地理、化学等)领域落后,极大地限制了人力资源在生产力方面的探索发展。二是和谐统一。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说都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和谐统一,如“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观点。传统教育中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价值观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自古地域广袤,封建集权国家为巩固君权,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统一,必然寻求有利于阶级统治的价值观,通过传统教育手段,实现思想层面控制,如忠君、爱国、守节、奉孝等人伦纲常,既是传统教育主流思想,又是核心教育内容。三是科举融合。自唐代以来,传统教育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学而优则仕”的人才体制层面。科举制度对教育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也是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官本位”与科举人才制度的结合,其工具性越来越明显,发挥的人才教育价值越来越小。晚清时期,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官本位”思想在传统教育文化意识中的蔓延仍未结束。时至今日,“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思想依然影响现代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更为突出。

(二)现代教育内涵分析:基于时代特征

传统教育中的文化意识不可能通过现代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实现彻底的隔断,也不是现代教育的对立面,两者只是在教育目的的追求上有所不同。现代教育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探索能力的培养,个体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并在社会行为中实现个人的价值。现代教育凸显民主化、市场化、信息化、理性化等特点,科学解释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具体来说,现代教育有以下两个方面特征。一是崇尚科学、强调理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现代教育借鉴了西方现代教育理论,在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模仿和学习。现代教育发展初期,其研究核心内容是自然科学规律及应用方法,即通过定量、定性的研究,获取改造自然、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方法,更加有效地创造物质财富。因此,现代教育的内涵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需求产生的,侧重知识的发现、应用,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技术性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二是重视人性、推崇个性。现代教育重视创新体验,对人性的推崇超越了对神灵的崇拜。个性意识的觉醒促使理性要素占据了教育主阵地,现代教育强调个体价值,追求个性发展,但个体的价值依赖于社会实践,需要激发人类的自主能动性,进而产生更强烈的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意愿。基于以上分析,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间既存在教育理念上的传承,也存在教育价值上的创新,在文化意识上表现出辩证统一的特点,其本质是时展对教育功能提出的适应性要求。

二、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文化意识冲突表象及关联

(一)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文化意识冲突表象

一是主观与客观的冲突,即“传统教育的主观性”对比“现代教育的客观性”。传统教育对前人先贤的信奉、遵循意识较为强烈,如“天地君亲师”的价值取向,意味着“师道”是古代社会环境中伦理道德合法性内容和合理性依据之一,传承的意识大于创新。传统教育的主观性十分明显,无论是“学而优则仕”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按照先贤的信封,实现自我修养,这既无新知识的产生,又无须创造新的生产力,严重限制了教育功能。现代教育突出客观性,即教育成果在社会价值中的体现。双方的冲突在于,前者强调自我修养实现,后者强调自我价值实现。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教育的文化意识表象,具体表现为读书的“敲门砖”作用,且现代教育的功利思想从科举“官本位”转移到“学历本位”,前者注重个体价值,后者更注重集体价值。二是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传统教育要求个人轻视自我价值,提倡“克己复礼”“去人欲”,朱熹更是强调“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强调个人对社会、对权威和对自然的服从。传统教育将个人改变社会、改革传统的行为视为“离经叛道”。现代教育则完全相反,追求人性解放、思想解放、精神解放,重视个性和个体价值,强调个体创新对社会的影响,这种冲突完全是文化意识层面的“颠覆”,如我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就是一种教育解放行为。三是德育与智育的冲突。德育与智育的冲突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文化意识层面最为严重的。在宏观层面上,传统教育将德育放在首位,“士有百行、以德为先”。现代教育则把智育放在首位,[2]教与学的双方都希望考试出更好的成绩;传统教育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现代教育提倡“男女平等”;传统教育中的“德育”更多地采用灌输、教化等方式,以封建礼教为主要德育内容,现代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中同样存在知识灌输思想,一切以分数为主。德育和智育的冲突,代表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在文化意识层面的极端理解,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互相否定,这也是中西方教育的最大差异之一。

(二)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联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冲突,是内在和外在不统一造成的。无论教育处于何种目的、产生何种思想或基于何种模式,它的对象依然是“人”,而非知识与技能。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共存的现状,说明两者都符合“人”的共性特征。只是传统教育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现代教育将“人与社会”融为一体,两者在文化层面都存在缺点。传统教育偏重人的自然属性,达到一定极限之后社会就无法发展,生产力必然停滞。相应地,现代教育偏重人的社会属性,容易导致教育丧失本质需求,单纯地变成“生产力工具”。研究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文化意识冲突,就是从精神层面平衡人文素养和逻辑思维的关系,人不可以丧失“人性”,这是传统教育的文化意识核心,人不能压抑“天性”,这是现代教育的责任。

三、“新教育实验”背景下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融合

立足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基础,传统教育、现代教育之间仍然存在着强烈的血脉渊源。当今教育中保留着大量前人教育智慧,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但也存在时代、科技、文明等局限性,“教育冲突”的出现是必然的。通过对两种教育呈现的文化意识冲突表现及关联进行研究,进一步明确两者之间的异同点,能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融合提供基础。新教育实验是一项民间教育改革行为,也是国家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它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3]并以此探索教育的本质,其最重要的教育目的是希望人才既满足民族情怀又具备世界公民意识。新教育实验通过“生活化”的朴素教育实践,将传统教育的内容、形式去糟粕取精华,运用到现代教育体系下的学校教学中,建立两者之间的优势联系,加强自我修养、塑造良好品行,这实际上体现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融合价值,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提供教育环境、教育目的、教学组织形式三方面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教育环境改良融合

新教育实验提倡阅读和写作日常化,培养“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的共同体,主张建立书香浓郁、资源丰富和让学生乐于阅读的教育环境。新教育实验将传统教育中的“晨诵、午读、暮省”作为重要的日常教育生活方式,[4]提出“毛虫与蝴蝶”计划,儿童阶梯阅读被视为改良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人类正处于一个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支撑科技进步、应用的知识,更依赖理性的思考、证明、分析,而不是文以载道的阅读项目。一些教育工作者也认为,阅读并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只是一种机械的记忆行为。记忆包括机械记忆、理解记忆两种形式。“童子以记诵为能”的传统教育观点中,阅读可理解为一种机械重复行为,同时教育成果是在循序渐进中形成的,即“少壮以学识为本”,认为年龄到大以后自然会明白;现代教育侧重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但忽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差异。换言之,诵读记忆是实现理解的第一步,是一个熟悉的过程,而现代教育忽视了这一问题,主观地认为通过讲解、辨析,学生自然就能够全盘掌握,以此来批评“死记硬背”,这是不科学的。因此,基于传承传统教育优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教育实验,有利于现代教育改良教学环境,融合传统教育的教学环境策略,营造充满书香的现代教育阅读环境。

(二)教育目的改良融合

现代教育提倡个人自主能动性、创新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凸显个人价值在于能否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现代教育的功能是将技能、知识传授给个体,以推动社会更快地发展。但相应地,个人价值中的人文情怀、文化素养等均被忽视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德育缺位问题极为严重,特别是在功利主义社会思潮影响下,高等教育人文情怀、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教育内容丧失,导致现代文明危机四伏,如诚信危机、道德危机等。在现代教育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相比,传统教育所提倡的个人修养,更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在新教育实验中强调“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观点,可以更好地践行“修身”的教育目标。如,采取“师生共写随笔”的方式交流思想,[5]“师者”的个人修养、道德品质能够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将人类社会公共文化和个人道德理念认知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促使多元文化在教育中融合。

(三)教学组织改良融合

现代教育更像是一种产业,采用同一班级而分化教学的模式,学生如同资源,教师如同工人,人才则是加工后的成品,从教学组织形式上抹杀了作为人的天性,这与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个性尊崇”相矛盾。现代教育在教育组织上实行标准化、统一化,但要求在社会价值层面突出个性化、创新化,显然是一种悖论。在这一层面,传统教育完全依赖于教育工作者的体验和感知展开,与“新教育实验”中提出的“以教师发展为起点”策略不谋而合,无论是诵读古诗,还是作文对弈,抑或辩论演讲,在教育方法、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上,完全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进度把握,以最终的知识目标达成和自我修养实现统一为目的,而非在大范围内实现教学大纲的统一,这才是最有效的“因材施教”手段。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人”的改良,传统教育作用于内在修养,现代教育更有效于外在价值。我国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文化意识冲突会长期延续,但教育层面的冲突并非不可调和,需要从教育体制上进行改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杨莉娟,郝志军.教育实验研究的新思路•新探索•新成果[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6):95-96.

[2]张晓婧.中国传统书院文化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6(1):46-48.

[3]余国志,魏鹏飞.新教育实验的社会评价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5):16-18.

[4]李东琴.新教育实验的学生阅读素养报告[J].中国教育学刊,2016(5):10-15.

[5]朱永新,余国志.新教育实验的话语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7):1-5

作者:严燕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