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互联网时代下对现代教育的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互联网时代下对现代教育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互联网时代下对现代教育的思考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也不例外。近些年,“慕课”“微课”等一系列在线教育的兴起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对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教育的特征性问题以及互联网时代所面临的机遇,以建构新的教学模式,实现现代教育与互联网教育相结合的新型音乐教育。

关键词:现代教育后现代教育互联网教育慕课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国民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学习的需求也随之增大,虽然学校教育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以及一些网络课程也应运而生,但学校依然是孩子们知识获得的重要来源。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学校也一直努力的改革创新,经历了无数次改革的现代教育值得我们反思与总结。20世纪后半叶,广泛流行着后现代教育思潮,后现代教育与“机械化”的现代教育相对,它推崇“生态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现代教育想要进步,首先要改变陈旧的观念,用后现代教育观念来看待教育;其次,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使得互联网与教育充分结合,利用大数据技术努力解决教育不平衡、教育不均匀、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一、现代教育的反思

自从科举制度废除以来,教育界在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教育也确实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在迎接现代化喜势的同时也不能漠视它的缺陷,在现代教育过程中浮现的种种负面迹象暗示着现代教育的危机,而作为国家目前甚是推崇的音乐教育亦是如此。

(一)标准化教育

标准化作为现代化的标志之一,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自古就有秦始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从这一方面看来标准化的确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交流,但是教育也盲目的追求标准化的发展前景并不可观。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教师必须充分观察、了解学生后针对学生的不同条件,诸如自身条件、兴趣爱好、理解能力等差异,制定适合个人的教学计划,而我们却一直以班级为单位接受着标准化的教育,标准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应对相同的考试。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这些个性有着鲜明对比的学生学习相同的内容,无疑,这样的教学效果甚微。标准化潮流下不光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也遮蔽了知识的多样性,这种现象在音乐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目前的音乐教育都是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标准的,缺乏对世界音乐知识的了解,音乐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不能仅仅是我们所知的西洋咏叹、中国民歌、流行音乐,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种音乐,因为音乐也是一种文化,它表现着不同民族地区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我们要放宽眼界,不能只了解“中国”和“西方”这二元的层面,面对这个问题,首先要从音乐教师开始培训。在这个年代成长的音乐教师们都是受西方模式培养的,导致他们教授给学生的也是单一的知识面,所以,音乐教师们要多学习多元音乐文化,多去各地区各学校与当地的音乐教师进行交流。

(二)应试教育

当下,升学率被看得格外重要,考试便成为了竞争的唯一途径,这使得现代教育带有浓浓的功利化色彩。考试是学校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方式,学校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笔者认为考试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考试能够查漏补缺,让老师和学生发现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补救方法。面对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目前也有所意识,并大力推崇素质教育,而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很大作用的音乐教育也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接受钢琴、声乐、小提琴等音乐教育的孩子越来越多,中国先是对这一繁华昌盛的景象感到欣喜,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种负面的影响开始涌现,比如,盲目考级。考级已经成为家长们讨论孩子学习的常话,现今,大部分孩子从小就学习乐器或声乐,然而这样的学习并没有起到陶冶情操、增长智力的作用,而是给原本就承受着学校压力的孩子们增添了更多烦恼。家长和老师应该正确的对待考级,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想法,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让孩子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享受音乐的美好,这才是有价值的音乐教育。

(三)无根教育

现代教育推崇“个体主义”,认为万物皆可以独立的存在,它忽视了对学生精神价值和道德的培养、现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修养大不如前,不懂尊重长辈,感恩他人,我们应该反思:现代教育究竟教会了学生什么?对于校园冷暴力就不足为奇了,这是无根教育的必然后果。无根教育另一方面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轻视上,中华五千年文明流传至今的又剩多少?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国家如果连自己的传统都保护不了一定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在学校特别重视理科,轻文科,无疑会引起丧失人文精神的后果。忽视传统文化的无根教育在音乐教育中表现的更为恶劣,现在学校音乐教育都在教认五线谱,以西方知识为课堂标准。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绝对不能一体化,中国传统音乐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音乐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们的传统文化的灌输,不应该崇洋媚外,多重视自己的本土文化,为保护中国文化做出贡献。

二、走向后现代生态教育

王治河、樊美筠的《第二次启蒙》就对现代化遗留的局限进行了总结与反思,让大家充分的了解了现代化的危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二次启蒙”,高扬生态意识,推崇文化互补。中国的现代教育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需要用后现代教育观念来思考教育,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态教育。

(一)生态教育

后现代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的需求为首要参考对象,这就意味着我们机械化的、标准化的现代教育要向后现代的生态教育转变。传统课堂把学生当作机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学习,测试,比赛,缺乏人文关怀。音乐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部分,丰富着人类的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后现代音乐教育提倡注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感受生活之美好;使学生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并注重开发学生的大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成为全面的人。后现代音乐教育推崇精神生活,培养学生懂得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做一个除了会学习也会生活的生态主义者。

(二)互联网教育

现今,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行业与互联网结合,形成了“互联网+”的时代潮流。2015年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显然,将教育与互联网结合已经成为了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基于现代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缺陷,互联网教育使之有了充分的改善。例如,在教学模式方面,互联网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利用互联网自行选择有兴趣的课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2011年,“慕课”的出现使得互联网教育又有了新的突破,其用户可以享受免费的一流教育,也使终身教育成为了可能。如今,“慕课”风暴已经成功的席卷了音乐教育。2014年,“中国大学MOOC”在线学习平台的推出,整合、优化了教育资源,学生可按需选择课程,合理利用碎片时间。目前,全国已有194所学校与之合作,并开设了各种专业,其中音乐类课程有演唱类、器乐演奏类、理论类,使人耳目一新。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担任授课老师的大型声乐“慕课”———《戴你唱歌》已经成为很多声乐专业的学生以及一些声乐爱好者学习声乐的途径之一,该“慕课”将大师级的声乐课视频放到网络平台上,凡是对之有兴趣的可以随时随地、不限次数的反复聆听与学习,还可以通过留言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学习的感受与方法,不必再向传统课堂中对已掌握的知识重复学习,相反可以选择性的跳过,遇到疑难点可以暂停或重复播放。笔者作为一名声乐学习者确实从“慕课”这样新颖的教学方式中获益。2016年扬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张美林教授也推出了《美声之林》声乐慕课,点击率也是相当高,充分说明了以“慕课”为代表的互联网教育深得大众的认可,网络课程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新的学习方式。“慕课”确实可以解决现代教育无法解决的教育不平衡、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但是也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它的出现虽说是对现代教育的创新性颠覆,但也不可完全替代。当下,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面对当下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教育内容,打破现代教育的固定化思维,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大数据热潮的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与大数据结合,通过挖掘、分析数据获得有用的信息,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之便,多调查,多采集数据,分析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背后所隐藏的有价值的信息。大部分学校的教学设施虽然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教学体制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更好的为学生服务,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感受生活的美好。

参考文献:

[1]王治河,樊美筠.第二次启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

[3][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迈克尔•霍恩,柯蒂斯•约翰逊.创新者的课堂[M].刘昱含编,李慧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孙倩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