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内迁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内迁对现代教育的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内迁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摘要:抗战时期,日寇侵华,国土沦陷,内地大部分高等院校被迫陆续迁往中国的西部、南部及边疆地区。这次内迁是高等教育史上罕见的教育迁移。著名的“学人抢救计划”使中国宝贵教育资源得以保护和发展,对战时与战后经济恢复提供了所需要的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改变了高等学校的空间区域布局,促进了西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高校内迁后,师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对迁入地的政治、经济、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保存了我国宝贵的教育资源。他们一路坎坷,经历了生活、战争的磨难,共同为实现抗战胜利而奋斗,谱写出可歌可泣的教育诗篇。

关键词: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现代教育

一、教育资源要实现区域均衡

在1937年之前,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集中于东部地区和沿海各省区,西部及西南部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和经济落后,学校数量极少,教育水平落后。针对这一情况,历届政府都尝试着改变。例如,曾在1912年至1921年三度担任教育总长的范源镰曾提出过要在全国设立7个学区。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以后,应国民政府的邀请,在国际联盟中国教育体制研究项目工作的欧洲学者提出国民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合理调整,以避免差距进一步扩大,为此国民政府也做了许多努力。据统计,抗日战争之前,高校数量分布如下:上海22所;北平15所;广东、河北两省分别有8所;湖北、山西分别有6所;一些西部省份中一所大学也没有,内迁的高校使西部各省学校数量增加,以内迁的四个中心区表现最为明显。尽管如此,战前的那种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的情况依然是存在的,青海、内蒙、新疆和宁夏等边远省区当时还是一所大学也没有。并且抗日战争胜利后,那些从沿海迁来的高校便纷纷回迁。但是对迁入地而言,其高等院校无论从设置、数量、质量上来说都有了一次质的飞跃。以昆明为例,抗战期间伴随着学校内迁,大批优秀师资及高素质的社会民众从京、沪等地以及香港来避难,他们大部分都是教育界人士,致力于发展高等教育,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因此,从1937年至1941年,西部教育界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得西部学校的管理水平、师资水平、教学水平等方面大大提升,促进了抗战时期人才的培养。内迁的院校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高等院校的内迁使得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教育资源基本实现区域平衡。对于迁入地来说,优秀教师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高等教育落后的局面,高校内迁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现在的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在许多方面还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教育也是其中的一项,所以在高考政策制定的时候,给予了西部地区考生一些优惠政策,并且鼓励东部的考生去西部求学。这样一来,教育资源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趋于平衡。

二、高等教育要实现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指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资源实现整合的过程,即借助先进的教育思想来使教育更贴近实际情况。抗战时期,高等院校的迁移,使中国长期积累的教育资源得以保存,为高等教育继续发展提供了可能。中国高等教育在抗日战争期间躲避了战火的摧残,在一定程度上被很好地保存,有利于高等教育向更合理、更先进的方向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众多高校迁入内陆地区,有利于研究中国的边疆和内陆地区,随之便出现了边疆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教育向着本土化的方向发展。内迁高校的众多学生不再只是埋头读书,而是开始联系实际,走上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将教育与当地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孙晓指出:“中国的高等教育从开始出现到现在有许多次的改革,之前的改革都是以儒家经典作为考据,这是落后的教育改革”。但是在抗战后期即使饱受战争摧残,教育改革并没有停滞,从1937年开始,中国高等院校陆续向内陆地区迁移,因为内陆地区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短时间无法到达,给了高等教育喘息的机会,使得其可以进一步进行改革。在当时,许多高校被迫迁往西南地区,学生及教师的生活都异常艰苦,众多知识分子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但是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将他们打倒,反而使他们抗日救亡的决心更加坚定。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内迁的高等院校设置了许多适合当时情况的课程,例如,增加了一些传播传统文化和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的课程。还进行了许多时事教育,让学生真切地感知民族危机的存在,增强了他们对国内外局势的分析能力。另外,还开启了边疆教育。高校内迁促进了学术界对于边疆问题的研究,催生了边政学,对于研究边疆地区的社会有重大影响。在高校迁入西南地区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就规定,要根据当时的紧急形势,要积极利用现存的组织,加紧联络交流促进边疆教育的发展。内迁高校中的学生,利用书本上学到的先进知识填补了西部、西南部在边疆教育上的空白,为以后教育实现现代化打下基础。所以,在现代的高等教育中,必须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教育要结合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事实,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抗日战争时期高校内迁对于国家教育事业有极大的影响,可以把内迁运动看作一个转折点。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来看,高校内迁保证了战时人才的供应,提升了西部内陆地区的教育水平和质量。为现在教育政策的调整提供了借鉴,促使现代教育开始注重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分配。中国高等院校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迁移是教育史上的一个壮举。当时交通极为不便,经费又极其匮乏,政府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当局必须自己筹经费,制订计划,筹划交通路线,搬迁的地点和新建学校宿舍等基础设施。经过磨难,中国高等教育有所恢复与回升。截至1944年,仅在大后方,就有高校145所,教员11201人,学生78292人。当然,战争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使教育质量下降,校舍严重短缺,从沦陷区迁来的大多数的设备已经残缺不全,图书资料也没办法获得及时的补充。因为战争的阻绝,中国当时的学术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然而,苦难和困境并没有让人们失去希望,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共同御敌,开发了西部及西南各部,对我国文教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于现代的教育事业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侯德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校内迁史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2]冯友兰.那时的大学[M].香港: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

[3]刘海峰,史静寰.高等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李仲民,刘丽.抗战时期中国高校的内迁[J].文史精华,1995(7).

[5]余子侠.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J].近代史研究,1995(6).

作者:王田田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