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现代教育的供给转型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现代教育拥有更多的发展方向,社会教育资源的补给形态发生改变。“互联网+”概念为教育事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对此,以现代教育为核心,分析现代教育供给转型的契机,简单描述供给转型的根本原因,对“互联网+”背景下现代教育的供给转型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对具体的供给转型途径展开叙述。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教育供给转型
一、现代教育供给转型的契机
1.现代教育制度不断改革。以往教育事业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培养后备军人才为主。教育事业的贡献具有必然性特征,即教育事业“必然”要为社会提供人才。但现代教育制度不断更改,社会对教育成果的要求逐渐提升。现代教育不但要产出高质量人才,更要产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形态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的重点更改后,当前正应用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新需求,输入和输出均需做出改良。例如,信息化教育模式的构建需要调动大量的资金资源。为提升资金资源的利用效果,各院校需要实现有效的供给转型。这就是在现代教育制度改革背景下,现代教育供给转型显性契机。2.现代教育技术逐步更新。“互联网+”概念的产生契机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技术发展至一定高度后,技术将逐渐与其他产业融合,形成复合型发展模式。近年间,互联网技术与教育事业融合,形成了“互联网+教育”模式。“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产生无疑成为教育事业的新革命,开展革命需要教育事业迅速调节内部供给结构。所有的教育资源均需朝“互联网+”方向发展,为配合改革事业做出实际贡献。构建“互联网+教育”模式,教育机构需要与社会中的互联网产业融合。互联网产业内容多样,选择不同的合作对象,将衍生出不同的合作效果。校方需要不断调节供给结构,将教育资源挪动至“最适应”模块中,才能保障“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最终效果。3.学生转型需求日渐繁荣。现代教育成型后,国家教育事业面临的最大改变为,学生的求学视角越发宽广。视角能够决定需求形式以及需求上限,当学生拥有更加宽广的视角来思考未来的发展道路以及自身当前所处现状时,求学需求也将发生改变。以往学生的视角受限,接受校方输出的教育服务为唯一求学途径。现代教育不断发展,学生视角逐渐拓宽,学生将看到更多的教育“可能性”与“可行性”。学生对于教育事业的转型需求逐渐产生,他们接受高质量教育,当能力达到一定高度时渴求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现代教育结构中存在大量高质量教学资源,现代教育需要尽快实现供给转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上即为现代教育供给转型的契机,所有契机均来自于实际。
二、“互联网+”背景下现代教育的供给转型形式
1.教育资源破壁。教育资源的固有运行形式,以单项传播为主,即教育资源不断输出,达成最终的教育成果。同时,人们在分析教育事业的运转状态时存在固定思路,即教育资源就是围绕在官方教育机构内的资源,仅在教育机构内应用和发展。事实上,教育资源多指能够起到教育作用的资源,可来源于学校,也可来源于社会。尤其在当前的“互联网+”背景下,社会中存在大量正待开发的隐性教育资源。“互联网+”背景下,各行各业都能够借助互联网优势实现通力合作。因此,学校和社会可以不断深化合作形式,将各自的资源供给形式进行改良。校方不再拘泥于使用校内资源,也可将社会资源作为首选。社会可适当应用校内教育资源,使各个资源结构正式“破壁”,各自以流动形态进入到需求领域中,此为现代教育供给转型的常见形式。2.教学形式更替。长久以来,国内教育事业拥有固定开展形式。师范类专业也以该形式为主,不断培养师范生人才。因此,教学形式逐渐朝着长期固定的方式发展。但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具有创新价值的人才。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新兴人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产生矛盾。“互联网+教育”为现代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教师提供了新资源。教学形式将逐渐改良,教师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三尺讲台教学模式,依照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专长设定全新的个性化培养模式。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定点使用来自于各个领域的教学资源,接收来自于社会的资源供给,用以提升自身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眼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3.网课成为主流。教育事业中的“供给”以课程为核心,但传统教育模式下,课程的教育效果取决于教师个人。教师个人开展专业课程,受益人为参与该课程的学生。课程无法复制,更无法重复参与。为解决这一限制,“互联网+”概念逐渐发挥作用。更多教师选择录制网课视频,一方面可将课程复制,为本班学生反复观看提供资源。另一方面,视频这一资源可填补至其他教育层级,为更多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学服务。同时,将视频资源作为调节供给的主要道具,无须耗费过多的资金资源。因此,网课逐步成为现代教育供给转型模式的主要形式。4.教师角色“淡化”。教学视频资源、教学工具资源等类别属于教育机构内的固态资源。而在教学资源体系内,教师属于唯一的活性资源。在学生眼中,教师是教导自身习得知识的核心任务,拥有权威教育资源。相较于依照文本资料或网络资料完成自学,多数学生更加倾向于与教师互动。但随着现代教育不断进行供给转型,教师不再处于核心教育者地位。相反,教师逐渐退出了核心地位,将学生地位提升,成为真正的课堂主导者。教师仅成为方向标,负责帮助学生走进正确的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自学方法。教师在整个供给改革过程中逐步完成转型,只有在教师完成身份转型后,现代教育的供给转型才能取得进阶型成果。
三、“互联网+”背景下现代教育的供给转型途径
1.教育思想转型:双向互动。教育思想可决定教育事业的实施形态,当教育者重视主导者地位,未考虑受教育者思想时,即对教学结构进行调节将造成供给失衡现象。“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必须形成复合型思想,拥有活性创新能力。产生上述能力的根本条件为学生需要在相对自由和活跃的学习空间下成长。因此,供给转型的第一步即为教育思想转型。校方以及教师均需尊重学生对于学习的整体意见,尊重“消费驱动”,提升服务供给的匹配性价值,以免形成无效供给现象。2.教育形式转型:融合教育。现代教育的供给转型试验阶段中,部分教师为稳定教学模式,将线上教学模式作为辅助教育资源。结果表示,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分别运行,无法达成预期内教学成果。因此,为进一步深化供给转型,现代教育逐渐朝着融合教育的方向发展。融合教育为“线上+线下”教育,进一步突出两种教育模式的优势。线上教育不存在过多局限性,其他领域的教育资源可迅速完成多方供给。因此,当现代教育以培养学生负荷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己任时,将现代教育朝着融合教育方向转型,可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3.合作形式转型:协同并进。以往模式内,多数校方会选择以单点或多点形式,与校外社会组织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模式可将社会资源有效调配至学校内,但资源种类过少,教学质量无法高效提升。形成这种合作模式,与合作条件具有一定关联。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形式,无法高效实现信息共享和科学监管。因此,保持一定量的合作方属于必然现象。“互联网+”背景下,数据监控技术已然成型,校方可选择与整个社会或区域内企业合作,实现社会优选供给,科学评价以及群体共享的合作模式,协同并进推进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4.需求定论转型:反馈为主。“消费者”的意见是决定供给改革有效性的重要元素。对此,校方应尊重学习者的意见,重视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具体可将“互联网+”作为主要形式,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每位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学习意见。个性化学习模式能够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尽可能构建个性化课堂。在开展新课程前,务必采集学生对于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的反馈意见。在线下教育中尊重学生需求属于次要途径,校方应将采集学生意见的途径放置在互联网环境中。例如,在微课观看板块中加入诊断算法,搜集学生的视频观看喜好,为学生智能推荐感兴趣的视频信息,促进学生深入学习,扩大知识点吸收面积。5.教育投入转型:多方补足。现代教育的供给转型方向应彻底改良以往的单线或多线交流形式,要本着扩大高质量资源使用面积的目标,完成教育供给转型。例如,社会教育资源被开发后,多数情况下将直接进入学校内,成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社会供给和校内应用形成断面,即仅有校内教师和学生可接触到社会教育资源,该现象明显未达到广义的教学资源“有效应用”局面。社会内各个组织机构和企业具有接受教育的需求。因此,校方应在应用社会资源的过程中适当提供线上教学资源,为社会人士提供学习渠道。此举可辅助政府完成一体化建设工作,实现学校和社会共同发展。以多方补足形式为的供给转型,可进一步提升现代教育的发展速度。
四、结束语
以“互联网+”为背景,对现代教育的供给转型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示,现代教育实现供给转型,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更符合人才培养的整体需求。实现对教育思想、教育形式、合作形式、需求定论、教育投入的供给转型,可有效达成转型需求。
参考文献:
[1]南旭光,张培.“互联网+”教育:现实争论与实践逻辑[J].电化教育研究,2016
[2]朱国华,吴兆雪.“互联网+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8
[3]郑旭东,任友群.教育信息化服务供给的转型方向与实施路径[J].教育研究,2018
作者:范征宇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