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及建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引言
近年来,“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梨视频”这些接连涌现的短视频APP促使短视频的观看和拍摄成为时下人们互联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所谓“短视频”即短片视频,是一种互联网内容的传播方式,指在互联网新媒体上传播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高频推送的内容,融合了技能分享、幽默搞怪、时尚潮流、社会热点、街头采访、公益教育、广告创意、商业定制等主题[1]。我国短视频发展经历了萌芽期、蓄势期、转型期,至目前迎来全面爆发期仅用了15年时间[2]。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短视频用户规模迅速发展,截止至2018年6月,用户已经达到5.94亿,占整体网民规模的74.1%[3]。由此可见,互联网时代下短视频用户规模日益增长。据Trustdata数据统计,有88%的互联网用户会使用短视频社交;79%的互联网用户通过短视频获取新闻资讯;70%的互联网音乐用户通过短视频观看音乐MV或音乐专辑;41%的互联网用户电商购物时会观看短视频展示[4]。由此可见,在短视频用户规模增长的同时,短视频已发展成为人们互联网生活中的重要传播和社交方式。与之前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相比,短视频具有明显的特点:一是信息传播快速化。短视频短平快的特点加上互联网的即时性,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同时,在短视频平台和用户联结而成的人际圈作用下会使“信息以N次幂的速度飞速传播和无线覆盖”,每一个用户既是短视频的观看者,也可能是短视频的者,或是短视频的传播者,因此短视频平台中的信息传播具有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快速化。二是参与主体全民化。短视频平台中的视频制作和拍摄并不需要特别专业的摄影设备和后期处理技术,用户只需要拥有一台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摇身一变成为拍摄者,随后通过网络上传到短视频平台就完成了短视频的制作和。低门槛、低成本的短视频制作使以往的精英话语权被瓦解,短视频的主体既可以是耄耋老人,也可以是垂髫幼童,既可以是企业单位,也可以是学校商户,大众话语权的赋予使参与主体日趋全民化。三是传播内容个性化。短视频平台给了者一个发声筒,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用户的主体性,用户可自己想要传播的内容,个性化地表达个人观点,彰显本我风采,展示自我生活。通过这种个性化的表达,能收获一定的关注度和“粉丝”,甚至成为短视频平台中的“网红”。四是输出信息多元化。短视频平台为平民大众提供了话语权,来自各个行业、各个阶层的个体在话语权的释放中实现了自由表达的愿望,这样一个开放的短视频平台中的信息网罗万象、囊括万千,彰显着短视频平台信息的多元化。
二、短视频备受青少年青睐的原因
根据MobData2017年短视频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短视频APP的用户在18~24岁年龄层占比最多,达到了35.1%。24岁以下用户构成了短视频用户主力军。其中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高达七成。同时,短视频APP用户中,消费制造业人员占比最高,达到18.1%。学生和服务业人员的用户分居第二、第三位[1]。由此可见,短视频平台中青少年群体已成为其主要用户,那么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短视频备受青少年青睐的原因。(一)提供了释放和表达真实自我的自由空间。短视频APP在青少年群体中的风靡正是因为它给青少年提供释放和表达真实自我的自由空间。“现实中,许多人都在用一个真实的载体承载着一个虚伪的内心,而在网络中,绝大多数人则在用一个虚拟的身份掩饰着一个相对真实的自我。在这没有实际利益的指使,一切都变得简单明了,纯而又纯”[5]。具有话语权释放、全民狂欢特点的短视频平台为长久压抑在应试教育中的青少年提供了可以宣泄自我真实情感、表达自我想法的一方天地。同时,青少年具备较强的自我实现意识,“当他们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一旦在现实环境中受挫就会倾向于到网络环境中去塑造一个新的自我来实现自己的想象,感受新的自我体验和自我设计,从而获得更大的‘生理’自我的满足”[6]。短视频平台为青少年创造了一个表达自我的机会,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青少年沉沦于挫败的现实而难以自拔,满足了青少年需要自由释放、表达的需求。(二)实现了青少年对自由平等的诉求。短视频平台的开放性和自由性消解了现实中的等级限制、阶层之分,使得个体“成为一个彻底的虚拟的传播符号,一个真正自己主宰自己的自由精灵”[7]。应试教育中老师和家长让青少年肩负起“高分”“名校”“体面工作”的重压,生命的自由性未能充分实现,平等更难企及。然而,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尼葛洛庞帝说,“在网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座没有执照的电台”[8]7,短视频平台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视频中的主角或是创作人。它所具备的包容性满足了青少年对自由平等的诉求,他们可以在短视频的空间里自由地表现自我,发表看法,自由地创作自己的专属作品,自由平等地被他人欣赏和欣赏着他人的作品。(三)顺应了青少年被关注认可的渴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人在满足了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等较低层次的需求时,就会追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层次也会有所提升。已经满足低层次需求的青少年自我意识较强,渴望自我实现,对他人的评价较为敏感,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获得他人的关注,成为众人中的焦点。短视频平台设置虚拟的“关注”模式,使用户优先接收到“被关注”对象的信息动态,并可对喜欢的内容点赞、评论、转发等。青少年通过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不断“刷”热门视频,学习并模仿录制短视频,最后“晒”到短视频平台中,获得他人的点赞、关注和评论,收获自己的“粉丝团”,找到趣味相投的朋友,从而在“刷”“晒”“评”过程中获得在现实生活里较难以收获的成就感、存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在广大浩瀚的宇宙中,数字化生存能使每个人都变得更容易接近,让弱小的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声音”[8]205,青少年正是在短视频平台中通过短视频这种简单易行、自由平等而又极富娱乐性的方式来获得“光环”,从而赢得尊重,自我实现这一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四)迎合了青少年对求新求异的追求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扩展了人类的感官,改变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激发了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豪情,网络世界给人们无穷的惊喜与刺激,将人类求新求异的心理预期推向了新的高度”[7]。麦克卢汉将“求新”本能和“好奇”情绪列为人类主要的本能和情绪之一。青少年正处于心智成长的时期,对新事物乐于体验,求新求异心理较强。短视频平台中十几秒到十分钟不等的视频信息改变了以往的读图和文字阅读方式,内容也更多元化,从模仿秀到脱口秀,从生活小片段到才艺展示等,这些多方面、多角度、多类别的信息铺陈在开放的短视频平台中,携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呈现,具备娱乐化、多样化、新奇化的倾向,打破了功利化教育场域中填鸭式学习的单调乏味,给青少年以新鲜感和独特感,迎合了青少年对求新求异的追求。
三、“短视频热”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一)“野百合也有春天”——人生价值观的迷失。短视频之所以在青少年群体中风靡就在于它给予青少年自由表现自我、抒发情感的平台,让每一个个体,即便是在学校教育场域中处于弱势地位的青少年也能成为短视频中的“主角”和“红人”。正如“野百合也有春天”,短视频平台让学业成绩平平的青少年获取成就感,他们的原创作品能被粉丝甚至是社会名人“点赞”“评论”“转发”“模仿”,这将有利于青少年强化主体意识,形成自我认同感,彰显自我价值。然而青少年时期的价值观尚未形成,变动性较大,在各种价值观的碰撞中容易迷失方向,陷入个人主义的利己泥沼中。火爆的短视频平台在张扬青少年个性的同时,极易导致青少年迷失自我,过度抬高自我,沉醉在“自带光环的幻觉”中,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本位、个人本位的价值观,难以融入现实社会,最终导致青少年在人生价值的思考中迷失自我。(二)“乱花渐欲迷人眼”——审美价值观的放逐。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发展为大众创设了一个“景观社会”。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指出“生活本身就是被拍摄好的,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积”[9]。各式各样的短视频正带领着人们步入信息多元化的景观社会,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青少年的审美选择,激发了青少年的审美意识,延展了青少年的审美视野。然而“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短视频信息也呈现着同质性、娱乐性的特点。恶搞、模仿秀等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视频赢得了青少年的注意,促使他们在获得快感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景观”束缚。青少年的审美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在短视频平台中信息泛娱乐化的影响下他们的审美情趣也会倾向流行化、娱乐化、感性化。例如一些明星红人在短视频平台中推荐的“好用”产品会瞬间成为“断货王”,诸多青少年不考虑自身实际和经济能力就盲目“跟风种草”。各大短视频平台中“爆款舞”让我们看到了“全民跳舞的奇观”,人们关注的不是舞姿是否专业优雅,单纯是为了娱乐。因为“和长视频时代不同,注重观赏性的‘审美’需求在短视频浪潮中所剩无几,取而代之的是‘审丑’”[10]。这导致青少年的审美价值观被放逐在诺大的信息广场中,导致青少年只关注感官享受、娱乐搞笑,最终导致青少年无法抗击泛娱乐化的短视频信息侵袭,使他们的审美意识走向庸俗化。(三)“潇洒走一回”——道德价值观的遮蔽。短视频信息的多点、多向传播大大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覆盖面。眼球文化的泛滥导致某些用户为了赢得关注度和播放量,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信息消极的视频。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娱乐过度“会造成大众的低智化与社会公德的丧失”。在现实中,一些视频平台中时常出现微商售卖假货、脏话、低俗视频等。短视频作为当前青少年生活中重要的娱乐方式,将会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养成产生重要的影响。青少年正处于自制能力和认知能力较弱时期,在接受短视频信息时道德判断能力欠缺,道德自制能力薄弱,容易盲目相信甚至模仿视频中的言行举止,追求潇洒放纵,最终造成道德行为失范。同时,开放的短视频平台使其呈现出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传统的价值观极易被短视频中的各类信息颠覆和解构,“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最终会倾向中性立场,价值取向的中性和模糊性突出表现在道德评价的日益宽容上”[11]57。青少年对短视频平台中的信息难做或是不做任何是非评价,缺乏明确的道德评判标准,最终导致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被遮蔽。(四)“熟悉的陌生人”——交往价值观的扭曲。据QuestMobile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半年大报告》中显示,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时长达5小时,其中短视频用户使用时长、总时长持续增长,占比达8.8%,已超过综合资讯类APP[12]。青少年作为短视频用户的主力军,俨然已将短视频平台视为自己表达心理诉求和获取他人认可的主要方式。据相关采访称“57.2%的受访者承认使用抖音出于一定的社交需要,表示使用抖音可以‘与他人有共同的话题’‘认识有趣的人’”[13]。当青少年热衷于在短视频平台中与他人的交往时,将会把对短视频社区中粉丝和关注人的关心替代现实生活中对同学、亲友之间的关注,导致自己在现实中与他人的关系日益疏远。“当一种新技术的介入代替了以前的一些活动就会出现替代效应。由于替代效应,学生在某种活动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们在该活动领域的各种技能的发展水平也会较差[14]。”因此,当青少年沉迷于短视频平台的刷屏、点赞、评论、拍摄中时,他就会习惯于通过短视频平台表达自己的状态和想法,习惯于和自己的短视频社区“圈中人”分享自己的心情,日渐丧失现实人际交往的能力,最终导致青少年的交往价值观被扭曲,他们会选择逃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从而导致交流能力下降,人际关系淡漠,意欲表达失灵等问题。
四、“短视频热”影响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建构
(一)学校: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升价值观教育实效性。1.培养媒介素养,引导学生有序行使话语权。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首次提出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全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就是培养青少年在面对网络中各类信息时具备一定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判能力、思辨能力等。短视频平台中青少年不仅仅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更是主动的信息传播者和者。因此学校亟需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首先,教育者要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学习熟练运用媒介的技能,如此才能走近青少年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才能有效借助短视频平台中的信息,因势利导地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提高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教育者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既有通过短视频平台发表意见的权利,也有作为公民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要在尊重他人、遵守道德规范、遵循伦理准则的的基础上行使个人话语权,做短视频空间中的“卫道者”。2.寓教于乐,拓展价值观教育新领域。学校要摆脱传统价值观教育曲高和寡的藩篱,利用短视频的优势提升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面对着短视频平台信息多元的挑战,学校要积极转变传统单一的灌输式价值观教育方式,将短视频平台作为价值观教育的新领域,学习短视频的制作,创新“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者可以借助短视频平台引导学生拍摄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短视频,并进行校园评选、荧屏展示等。同时,教师要秉持观念先行,案例相随的理念,借助短视频中的价值观教育素材,引导学生有效进行价值认知。(二)家长:时刻以身作则,指导和约束并举。1.家长注重沟通,培育交往价值观。据Trustdata2018年短视频行业发展简析报告统计显示,2018年短视频用户年龄结构呈现明显变化,其中35岁以上人群占比31%。由此可见,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80后”“90后”进入结婚生子阶段,父母辈同样是短视频用户中的庞大群体。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强调个体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习得的。一些家长沉迷刷屏却遗忘了和孩子的心灵交往与对话,将孩子推向网络交流的场域中,最终导致其逃避现实的人际交往,更倾向游荡在虚拟世界中。因此,家长要树立榜样,不做“低头族”,把握家庭中价值观教育的契机,主动和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及时解决孩子的成长问题。同时,家长要帮助孩子廓清网络与现实的界限,梳理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利弊,引导孩子合理利用网络交友平台。此外,家长可以通过组织各类家庭活动来培养孩子在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意识与交往能力。2.做好军师角色,注重引导约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他们同样有义务和责任去了解孩子,帮助他们在短视频的信息广场中选择有趣又有益的视频内容。大多数家长对孩子观看短视频的行为表现出排斥的态度,家长应当摆脱高高在上的姿态,做孩子的“军师”,善于遇物则诲,择机而教,通过与孩子一起进行短视频的选择、观看并鼓励孩子对视频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善于利用短视频中的信息对孩子进行晓之以理的教育,带领孩子走进真善美。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共同参与拍摄短视频,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由此消除孩子对家长产生的抵触和防备心理。同时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作息时间表,和孩子一起把观看短视频的时间规划在作息表中,约束孩子观看短视频的时间,这样既能提升他们的自制能力,又能保障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真实人际交往时间。(三)青少年: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树立道德自觉意识。1.破除信息茧房桎梏,提升自身审美情趣。短视频平台中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信息使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面临巨大挑战。短视频以其碎片化、快速化、娱乐化、生活化等特点吸引青少年疯狂刷屏,导致他们日夜沉迷在信息茧房中难以自拔。青少年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审美情趣,才能消解对绚丽浮华画面的依赖,才能远离低层次的审美消遣,才能摆脱无意义表达的泛滥,才能避免成为去理性化的旁观者。“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健康与否,往往通过他的兴趣反映出来”[11]109。青少年具备了健康的审美情趣,就会培养多样化的兴趣爱好,他们会在追求通俗有趣的短视频信息之外,尝试广泛搜寻具有实用性、欣赏性、哲理性的短视频信息,从而使自己的课余生活感性与理性同在,娱乐性与高雅性共存。2.增强自我教育意识,提高道德践行能力。短视频平台的低门槛和短视频拍摄制作技术的草根化,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短视频制作和传播的主体。青少年要增强自我教育意识,理性对待短视频中的“流行内容”,不盲目跟风,成为一个“有责任的存在者”,通过不断地追问和反思,学会自我思考和理智辨别,自觉抵制短视频中虚无缥缈的感官快感和低俗诱惑,在参与拍摄、制作短视频的过程中遵循道德准则,在真善美的观照下行使网络话语权。(四)短视频平台:内容做到雅俗共赏,优化算法推荐机制。1.净化平台内容,优雅与通俗共存。短视频平台在迅猛发展的同时,更要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做到行业自律,成为优质信息的提供者,积极承担起把关人的角色。拓扑心理学创始人库尔特•勒温指出“群体传播过程中不可忽视‘把关人’的作用,传播内容必须符合群体规范或者‘把关人’标准,才能获取进入传播渠道的许可”[15]。短视频平台作为目前适用范围较为广泛的社交APP,平台自身要对信息进行严格把关,鼓励用户对传播不良信息的用户进行举报,抵制“三俗”内容的传播。同时,泛娱乐化的短视频内容滋生了“眼球文化”,导致部分人为了哗众取宠粗俗、恶搞等内容。短视频平台作为把关人要净化平台内容,做到“雅俗共赏”,让短视频传播的信息既具备通俗易懂性,又包涵欣赏性和优美感。比如“网红警察明Sir”在录制的短视频中说道“领奖先要手续费,买个教训实在贵。陌生电话不牢靠,寄钱汇款是全套……”他通过幽默风趣的短视频宣传正能量的法律知识和防诈骗技巧,既通俗易懂又让人印象深刻,这样的内容值得推送和传播,平台应积极发掘和鼓励。2.优化算法机制,让主流价值观先行。在互联网时代下,算法推荐机制是各平台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来判断用户喜好,主动向用户推荐同质信息的一种计算机技术。但是“任何一种算法既不是冰冷代码的简单排列,也不是绝对的价值中立,它渗透着设计者和执行者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取向”[16]。短视频平台应避免利用算法推荐机制来向判断力薄弱、价值观尚未形成但又具备强烈猎奇心理的青少年推送“精神毒药”,短视频平台不仅要以用户兴趣为导向来推送信息,更要通过优化算法来确认用户兴趣爱好的正当与否,为用户推送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信息内容。因此,短视频平台应使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算法推荐机制,自觉传播正能量,做主流价值观的诠释者,为年轻人营造风清气正的短视频空间,这既是短视频平台应当坚守的“王道”,更是保障长久发展的“正道”。
作者:马苗苗 刘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