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

【摘要】文化自信是对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及价值的充分认同,也是建立中国文化信心的实践过程。随着我国文化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为社会文化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并促使其成为社会重要的精神元素。在当前的文化自信背景下,教育领域作为民族复兴的重要构成,更应当挖掘民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教育形成时代契合。本文阐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借助实践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契合,并从中探索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传承途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现代教育;传统文化;传承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领域的快速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国有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这也是支撑我国文化自信的根本保障。党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文化自信将越来越展现出磅礴的力量,将不仅促进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同样在生活与社会领域带来巨大的改变。尤其是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将进一步优化我国文化自信的领域,提升我国新时代下的文化形象。这不仅是发展的选择,同样也是时代的必然。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于文化的理解也更为深入。通常所称的“文化”是特定人群(区域、民族、国家)面对各种挑战时,依据自身资源所作出的独特性、创造性应对,它表现的是该群体的智慧和特色,反映的是该群体与其他群体的不同之处。将“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从纵向探析主要指本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即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横向来看主要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可概括为“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总之,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育学说外,还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艺术、法律、哲学、道德等以及历史、地理、医药学、天文、农学等古籍文书。在张岱年所著的《中国文化概论》中同样对文化进行了分类,他创新地提出了小文化与大文化的概念,小文化即单纯的非物质文化或者是精神文化,而大文化则涵盖了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契合

(一)传统文化涵养了现代教育的内容从文化的境界与层面来讲,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沉淀,更是历史的一种独特延续,在时代生活的进步与变革之下,部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产生了冲突,逐步的被淡化和消逝,而也有大部分的传统文化因其自有的生命力与包容性,从而与现代文化实现了融合并被继承下来,也有许多的传统文化,因与现代教育模式不相适应而逐渐式微。为更好地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之下,必须从传统文化自身出发,转变固有的文化传承理念,通过文化传承方式与内容的变革,帮助传统文化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可能性,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实现文化的融合与拓展。比如,儒家的仁义思想,“明德至善”的道德境界,修齐治平的人生抱负;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平等、博爱的主张;道家“上善若水”的人生智慧,自然与和谐共生,如此等等,都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和价值,也必然构成了现代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代教育传承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众所周知,现代教育是人们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随着社会认知及科学水平的进步,传统文化中所存在的一些与现代教育不符的内容,自然将逐步被新的文化所取代,而另外一些能够与现代文化融合的传统文化,也将获得全新的传承方式。首先,现代教育承载和体现着传统文化。事实上,从广泛的社会实践中便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渗透,而由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联性,又使传统文化已经实现了与现代文化的融合。简而言之,就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的琢磨与理解的过程,这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关系性的最显著体现。其次,现代教育作为文化传递的重要载体,无论是现代知识的教育,还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都需要两种鲜明文化基础来支撑,这即是传统文化存在于现代教育中的保证,并且在现代教育模式中得到了创新与发展。使人们既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又在不自觉地承继着传统文化,而这一切都归功于现代教育。

三、现代教育模式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冲突

(一)结构文化的冲突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相比较,现代社会这种网络型结构更强调文化的多元化,在现代文明影响下的文化取向也正产生着深刻变化,一些民族文化被轻视、弱化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并且,随着社会网络文明的兴起,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虽然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但由于其具有极强的区域性、民族性色彩,在现代社会认知领域上的地位仍然需要不断提升,从而使民族传统文化能够进入现代教育视野,因此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结构文化方面发生冲突。

(二)形式文化的冲突现代社会,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和消费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例如用高档手机、去高档餐厅等等。而中华传统的美德是以艰苦朴素为美德,提倡勤俭节约,东西坏了能修理的尽量修理,而不是直接换新的,但在当前的社会文化意识中,这种传统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于现代社会,二者的形式文化发生了冲突。从现代教育层面看,大多将教育目标设定在文化知识获取层面,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培育上则流于形式,很难从现代教育中汲取更多的传统文化传承思维和实践价值。

(三)观念文化的冲突观念文化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外在的现象、态度和行为方面。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两个目标——经济目标和道德目标。在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教育观念是坚持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融合,而传统文化则强调区域性发展,这种传统文化观念以与现代教育观念产生强烈的冲突。在现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传统文化中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经难以维持区域文化的传承,消亡速度正在加快,这源于传统文化缺乏自我认同,使文化传承人整体出现断层。

四、文化自信下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注重传统文化教育,营造综合文化氛围传统文化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在现代的文化事业发展中,不仅突出彰显了现代教育的理念特色,更较好的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从现代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传统文化的最显著特征包括了国学经典、文化知识、技能技艺等,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生动展示,更能够丰富现代教育的内容,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发展底蕴相契合。具体而言,在我国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融合,应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等层面,不断夯实教育的实施基础,将传统文化融于广泛的社会文化活动中。并且传统文化教育并非只局限于学校教育,其在家庭、学校、社会及思想教育领域同样占有极大的比重。以哈尼族传统教育为例,该民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展现出突出的文化跃升潜质。一是家庭传统教育。家庭教育可能产生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血亲家庭阶段发展到以父系血亲为主的一夫一妻制家庭时期。也就是说,社会婚姻关系一夫一妻制一旦产生和确立并稳定,也就开始出现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有父母及祖父母充当教育者的角色,教育子女学习掌握他们的生产劳动技能、生活习惯、生产经验的同时,要继承他们的职业;教育子女在生产劳动服从父亲的安排,居家生活中服从母亲的安排。因此,该民族的家庭教育具有职业继承性,生产劳动、知识和经验的权威性;居家生活中有亲密性的特点。因此,祖父母、父母也成为第一个启蒙教师,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带有权威性,具有高超的生产劳动技能,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二是家庭传统教育。哈尼族十分重视家族观念,认为家族内所有的人,不论远近亲疏都是一个祖宗,是一根骨头分支出来的人,同宗情感较浓,红白喜事、抗灾抗病、起屋盖房都要靠家族团结协作来完成,日常生活中,家族成员之间互相救济、赊借等行为也是非常频繁。有关家谱、族谱及族规宗律等教育,也是在家族集会、祭祖、操办婚丧的场合中由家族长辈对本家族后生进行教育。

(二)协调传统文化内容,推动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对于众多的传统文化而言,传统包括了精神层面与实践层面,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大多通过意识和认知来实现传承,还有的传统文化则需要实践来传递,这也充分说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结合,是现代教育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的最佳方式。对于现代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来说,不管是理论学习,还是躬行实践,都应当加强文化教育的协调,更好地抓住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实现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如社会教育是整个传统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教育环节,但别于现代汉文化教育,不是同教材、同教学大纲、同教法、同教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同步教育,而是师徒或弟子似的一种个别教育,如木匠、铁匠、泥瓦匠、祭司及一些手工技术剪纸、刺绣、绘画、裁缝、塑像等职业者以带徒的形式传授技术知识。并借助丰富多元的社会实践,不断推动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使众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优质的传承平台,全面拉近了传统文化了与现代教育的距离。例如,回族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曾一度在众多民族文化中脱颖而出,为回族的传统文化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早期回族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看,其特殊工艺及技能主要遵循家庭内传承模式。在随后的文化传承中,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大量的先进技艺和艺术文化被时代所消融,包括享誉宋元的回回医药学、回族建筑工艺、回回音乐学等。而形成这一局面的根源在于传承范围的局限性以及传承方式的滞后性。如今,随着国家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回族也开始敞开传统文化的大门,尝试借助现代教育推动传统文化的回归,持续加大传统文化内容和现代教育方式的协调,打破一些固有传统文化教育路径的局限,将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帮助回族家长树立现代教育意识,帮助回族青少年接受现代教育理念,力求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全面挖掘和激发现代教育所蕴含的潜力,赋予传统文化更深刻的民族特色。

(三)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方式,契合现代教育发展理念传统文化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及条件的局限,在文化传承与发扬中方式较为单一,有些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的课堂教育模式不相适应,缺乏传统文化的传递大氛围,从而导致传统文化的没落与消失。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审时度势提升国家文化定位,将文化自信作为了重要的国家文化发展方略,极大地增强了传统文化的发展活力,更好地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重要平台。因此,在实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应契合现代教育的实践需求,将传统文化内容引入到现代教育之中,通过丰富的展现方式来提升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并全面创新传承的渠道,加强与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合作,不断实现传统文化影响力的跃升,为社会营造出良好的传统文化传承氛围。此外,在实践中还要从尊重民俗出发,优化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在挖掘和更新现代教育模式的同时,也要从生活中寻找突破,建立特色的民族区域文化教育模式,使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具代表性。例如,在哈尼族在生产劳动教育内容上,分狩猎渔集、饲养家畜禽、手工业等教育思想内容。如狩猎渔集劳动对象的飞禽走兽、水族、野菜的命名及其特征习性的把握,工具的制造和使用,猎犬的驯养和狩猎渔集中各种技术等教育传承,由长辈或能手在家庭和当时当地狩猎渔集场合中传教,而且更多的是在当时当地现身说法进行传教。也可以通过谚语来进行教育后代子孙,如“牲口有盐巴就好/田地有肥料就好”“农人有清闲日/牧人无清闲日”。然而,在现代文明不断渗透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显然不应拘泥于这种“手口相传”的方式。为此,哈尼族地区学校深入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将哈尼族的手工文化、狩猎习俗向现代教育聚焦,借助现代校园资源禀赋,实现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融合,并在学科教育中持续渗透,开办了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兴趣课程,同时还依托传统节日,举办“校园传统文化节”,让传统文化走上新课堂,跨入新时代,全面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传承的“组合式”发展路径,推动了现代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创新。

(四)融入现代教育模式,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全面普及,传统农耕文化、乡土知识、传统技艺的社会传承模式丧失了传承的空间、时间,以及传承的对象。比如,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格局下,使传统农耕文化不再可能适用传统的实践教育、现场传承。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有搭载、融入现代学校教育体系,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传统文化才有传承的持续力,才会不断传承并发扬。比如,哈尼族文化的本质就是梯田农耕文化,但是,随着山地农业的萎缩,工业文明的加速以及现代教育的普及,哈尼族梯田农耕文化的传统教育,已经没有了现实基础,即农耕时节小孩在学校上学,而学校没有相应的课程设置,从而使得哈尼族的农耕文化日渐式微。2013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在云南哈尼稻田所在地,农村会唱《哈尼四季生产调》等古歌、会跳哈尼乐作舞的人越来越越少,不能名为搞现代化,就把老祖宗的好东西弄丢了。”只有不断的融入现代教育模式,推进传统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乡土知识、农耕技艺、工匠手艺进校园,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各级各类教师进行培训,把有资质的传承人请进课堂,培育民族传统文化、农耕文明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土壤,传统文化才有传承的活力和可能。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日益多元的现代文化发展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依赖于文化自信的构建,还需要不断完善自身传承结构,突出与创新传统文化的特点,挖掘更为丰富的民族文化精髓,为社会呈现出更多样的文化特征,从而提升民族传统文化的竞争力。从哈尼族的文化传承案例中,可以体会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同时也能够从中感受到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质。对于文化自信背景下的现代教育而言,更需要不断将民族文化融入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之中,以此来丰富传统教育的内容,帮助现代社会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同时也为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秀芳.基于文化自信的中国教育自信构建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7(05):89-95.

[2]郭三娟,王嘉琪.论现代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5):13-16.

[3]严燕.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文化意识冲突与融合[J].教育评论,2018.12:19-22.

[4]蒋彤彤,陶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4):401-405.

作者:马岑晔 单位:云南省红河州社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