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经济新常态下的高校就业观教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高校就业观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如今,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是严重的,特别是学生的个人技能与社区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期望很高,但能力不足。这就是为什么当代大学教育的重心是适当降低学生的期望,以确保社会需求与他们的实际能力相对应。从工作角度出发的高校教学使学生的动机和主观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展示,使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个性特征和实践能力,确定现实的职业目标以及为实现最终职业目标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努力。在此过程中,从高校的就业角度讲,教学不再对应选择何种职业以及如何选择职业而制定严格的规定。在这个以工作为导向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选择最佳的发展方向,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二)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学生的职业目标后,就必须有一个实现目标的科学职业计划。但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这个过程是曲折和具有挑战性的。保障大学生的就业,可以帮助学生客观地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地准备,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专业实践技能,并与自身职业融合,找到与他们能力相符的职业技能,最终实现职业目标。
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就业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就业教育观念落后大学的专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指导对学生的就业形象有很大影响,甚至是一个关键因素。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大学在专业设计和课程方面安排不太合理,而且设计内容太过陈旧,无法跟上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企业也在进步,但大学里的一些专业课程不符合企业要求。其次,高校只是一味注重大学生的理论课程[1],反而忽略了其就业指导。还有一些高校虽然有就业指导课程,但就业指导观念过于陈旧,比如学历至上、专业对口。
(二)忽略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如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就业环境、人才需求千变万化,然而高校对教育改革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目前,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还不是系统的、普遍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些大学仍然专注于少数学生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大多数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许多大学在职业指导或职业规划培训中加入了一点创新创业教育,其中讲师主要来自行政和教育部门。这些教师大多没有创业和实践技能的经验,甚至没有在公司工作的经验,而且相对缺乏教学技能[2]。
(三)高校就业观教育缺乏全面考虑高校的就业观教育是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社会舆论环境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观念。虽然在就业观教育上,学校是主导地位,但主导不等于自主和自我,然而某些高校依然我行我素,对外界环境视而不见,专注于学生的就业观教育教学,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和与社会的联系,没有将就业观教育和培训与公司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
三、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就业观教育创新的思考
(一)转变高校传统就业观、推进就业观教育理论研究转变传统的大学就业观是大学教育创新的第一步。所有真正的人类活动都是有意识的、有意义的,都是在某些思想的控制下进行的,而这些思想的创新是人类创新的基础。它让人们理解和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因此,人们要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确保各个环节的步骤以及措施的实施,这样有利于人们从中选择最佳的行为方式。这种方式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内容,并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不断适应创新行为。因此,谈论思想的更新是非常重要和根本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所有创新活动只有在思想能够实际和有效地更新的情况下才能变得更有效和可行。在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标准被引入的时期,意识的基础正在改变。因此,教育者的就业观也必须及时进行调整,以便将在新的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转化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意识是动态的,正确的意识可以推动实践的发展,而大学工作的传统观点的转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而成就学生的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针对就业观教育高校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认知阶段。大学生刚进入高校,教师需要通过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不仅要介绍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和特点,还要让学生转变思维,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氛围。第二阶段是训练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专业素质主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工作态度。这些员工也是企业需要的人才。第三阶段是择业阶段。在毕业前一年,高校需要定期开展心理疏导、就业信息识别与选择、求职方式等,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树立创业创新观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经济有所增长,基本要素取决于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动力、创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做两个投资。而我国的经济发展目前正在推动创新,因此这两个投资起着互补的作用。经济发展的动力本质上是基于创新,这为企业家精神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促进企业发展的措施,为企业提供发展机会,自营企业将成为大势所趋。因此,应届毕业生首先要承担有利于就业的责任。为了刺激整个劳动力市场的活力,高校必须继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学生创业不仅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还能创造就业机会,刺激更多的学生就业,这样不仅能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还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有促进作用。高校在教育学生就业前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学生还应适应新经济常态下出现的一般就业环境,这是对旨在积极促进创业精神和采取措施鼓励学生创业和倡议的国家政策的回应。高校可以采用创业点数制度,以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业实践,开展创业项目,并根据学生对创业的热情开展创业活动;还可以为创业活动提供资金,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事业;在适当的时候,举办创业会议,让学生对创业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让他们更成熟、更坚定、更成功。创新正在改变经济发展的动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量专家帮助学生进行创新,以提高学生洞察创新、企业家精神和知识创新的意识,提升学习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其技能和创新创业紧密整合。由于就业形势的恶化,国家政策和毕业时间限制使高校在就业前景方面的培训朝着平行方向发展,并确保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
(三)将高校就业观教育与政府、用人单位、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教育过程的组成要素之一是教育环境,它对高校的就业观念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增强高校就业观,相反,恶劣的学校环境可能会减慢甚至抵消其影响。因此,高校应积极利用政府创造的良好政治环境,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理念。在新的经济常态下,政府将更多地对高校进行宏观控制;在整个就业政策中,采取各种教育措施来保障就业筹资活动,例如,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是现代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责,为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灵活的工作条件。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大学生就业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选择一份符合学生兴趣、爱好、专业技能的工作并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能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人才的理解。虽然原材料、能源和其他生产资料曾经是商业发展的重要来源,但今天人才是发展的动力。因此,所有类型企业都需要考虑实际需求以及企业的未来可持续性,同时还要考虑其他因素来招聘员工。在高等教育毕业生选择工作的过程中,社会价值对工作选择至关重要。许多学生认为,在教学期间,时间和金钱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更喜欢视野开阔的职位,但是这样会阻碍其客观判断。在就业形势恶化、就业机会减少的新经济常态下,高等教育毕业生必须改变这种就业观念,不能在专业选择中只考虑平均工资和高工资以及有利的工作条件,否则他们将失去其他具有潜力的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新常态的影响下,高校就业观念教育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出发,制定就业观念教育策略,优化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观念。在由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学生组成的就业服务体系中,每一方都必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建立良好的教育制度,确保高等教育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帮助学生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贺英,等.基于SMART原则在医院职工病毒肺炎知识培训考核中的应用[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0(2):185-188.
[2]徐泽绵,吴照明.加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进自主创业工作[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1-63.
作者:师帅 单位:安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