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后现代教育思想下汉语言文化发展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提要】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国学教育的政策实施,我国汉语言文化发展迎来了崭新的春天。高校一直是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同样也是汉语言文化发展的温床,汉语言文化的发展毋庸置疑地得到了更好的关注。而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对当代哲学领域产生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对当前教育领域的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形成了后现代教育思想。国家倡导的后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不同的教学方式与形式,注重创新,在当今高校汉语言文化发展中不断蔓延。正视过去传统高校汉语言文化发展状况,结合后现代教育思想特征剖析新路径,为后现代教育思想之下的高校汉语言文化发展提供一个充满理想,情怀与温度并存,充满意义的汉语言文化发展之域。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思想高校汉语言文化路径探析
一、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教育思想
(一)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40年代兴起于建筑领域,紧接着扩展到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政治理论、人类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并且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欧洲和北美盛行。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进行反思的社会文化思潮,1954年,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首次称19世纪以来的西方历史为“后现代”。1982年,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桑用“后现代主义”来指代这种充满矛盾又琢磨不定的思潮,并且归纳了后现代主义的几十种特征。其中后现代主义最鲜明的特征表现在“去中心化”“忽视理性,强调感性”,以及“碎片化”“多元化”和“无序性”。正如伊哈布·哈桑所说,“后现代更倾向于向破碎性以及未经合法化的边缘敞开自己。”
(二)后现代教育思想
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国学,儒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等汉语言文化发展步入崭新的春天。汉语言文化发展也得到人们的重视。后现代教育思想则是根据后现代主义思潮发展而来的,以多尔的后混沌原理为起点,强调的是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不同的观念,重视的是师生平等,有着非中心、非哲学、非理性主义、非基础性教学理念的特征。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一种科学化、系统化的教育思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后现代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的教学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后现代教育思想更多的是注重实践性,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剔除过去机械性接受知识而缺乏主观思考的因素,用创新的、因人而制的教育理念去教育学生,把我国当前的教育推向全新的发展阶段。
二、后现代教育思想下高校汉语言文化发展路径探析
汉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财富,汉语言文化则是围绕汉语进行的一系列文化拓展与升华。但是我国建国前期更加注重理工科的发展,从而导致汉语言文学发展受到或多或少的限制。当前我国提倡的后现代教育思想的运用则赋予了高校汉语言文化发展更多的空间与途径。高校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主阵地,探析后现代教育思想下高校汉语言文化的发展路径,则可以更好地将我国优秀汉语言文化传承发展下去,为我国人民增强文化自信添砖加瓦。
(一)灵活调整高校汉语言教学计划
我国先前传统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加注重的是“教师灌输学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高校教师根据死板、一层不变、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性,实质上是一种独白式、权威型的教育方式,容易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后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之下,教育计划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整,将过去人围绕教学计划的模式打破,改成教学计划围绕人的模式。同时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学,内容繁重且深奥,单调的授课教学不但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还会使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多了些晦涩与抗拒。因此,在后现代教育思潮的影响之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转变教学计划,灵活地根据汉语言文学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兴趣范围和接受程度,以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从可实施、可接受、可创新角度出发,制定合理且可实施的教学目标,从而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坚持实践为导向进行教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后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注重实践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提升学生知识储备的关键所在。因此,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性,让学生汉语言文化的学习不单单停留于理论知识,而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学习和探索。学生应该多动手写作,在写作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我们不光要会读,还要会写、能写,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实操能力,提高自身独立写作的技巧。高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等主体之间展开互动合作模式,有效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合作进行主题汉语言文学辩论,对特定的问题进行观点辩论,让参与的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知识储备情况,及时发现自己的薄弱之处,老师也可以根据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性调整,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此外,高校与高校之间还可以举办文学竞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之间交流合作。参加的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还要使教师、学生、课本三者形成一种持续的双向循环,淘汰过去教师教学的单向灌输模式,让学生掌握课堂,做课堂的主人,培育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高校汉语言文化教学方式
互联网从技术的角度将全世界联系到一起,后现代主义思潮也慢慢遍布在互联网连接着的世界的各个角落,后现代教育思想也借助互联网这个途径不断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促使我国传统媒体形式发生转化,互联网技术促使传统媒介发生了由精英媒体—大众媒体—个人媒体的转变,新媒体时代已经不期而至。新媒体时代之中,学校教育教学与新媒体技术保持极强的“黏性”,在后现代教育思想与新媒体时代的双重影响之下,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应该注重互联网下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更加注重教学方式的时效性与创新性。这就对高校教师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网络信息技术贯穿于我们学习与生活的全过程之中,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以及吸引力。高校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适度引入信息化的多媒体技术,灵活地展示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还可以进一步加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在高校的汉语言文化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该顺应大势,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展开教育教学实践,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开辟出全新的特色功能,来满足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种种需要,确保教育教学任务和目标的顺利实现。此外,高校教师应该全面、深入地挖掘现实生活中与汉语言文学教学相关的素材,梳理和整合各方面汉语言文化教学资源,通过新型的教学方式,有效整合各方面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资源,使之融入课堂上汉语言文化的教学中,切实提高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利用率,拓宽课堂的宽度和深度,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后现代教育思想之下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结合后现代教育思想实践性、自主性、非中心性等特点进行教学。一是改变过去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二是改变过去死板的教学计划,通过灵活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将社会实践贯彻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之中,重构汉语言文学教学计划,更好地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活动,从而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努力。
参考文献
梁艳艳2016《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文学教育》(上)第2期。
陈宗章2018《先秦儒家教化思想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沈培建2019《后现代主义及其史观对中国学术研究的负面影响》,《中国史研究动态》第1期。
张沫2020《浅谈后现代教育思想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开展》,《才智》第10期。
作者:朱逸渲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