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谈怎样创设探究性实验教学情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利用逆向技法设计探究性教学情景
逆向技法有以下4种常见类型:
(一)功能反转:从事物的相反功能,去设想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从而获得新的实验设计.例如稀释浓H2SO4时强调将浓H2SO4沿器壁缓缓加入水中,且应边加边搅拌.若将水加入浓H2SO4中,则会造成严重后果.利用一个安全的实验将水加入浓H2SO4中这一违规操作造成的后果展示给学生,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结构反转:从已有实验的相反结构形式上来设想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例如在演示完用碳棒(惰性电极)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引导学生弄清电解原理后,将原实验中阴阳两根电极(此时阴极碳棒上已附着红色的铜)调换再进行电解,一段时间后改作为阳极的碳棒上附着的铜消失.显然将阴阳两极调换后,可以为非惰性电极作阳极时的电解原理的学习设置探索情境.
(三)因果反转:从已有事物的因果关系出发,变因为果的去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寻找新的实验设计.例如很多教师在铁的钝化的教学中的做法是:先告知学生铁在浓硝酸中可以被钝化,再用实验来验证(由因及果的验证).我们可做如下改进:将预先放入浓硝酸中的铁取出洗净,用它来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却置换不出铜,以此来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由果及因的探究).
(四)状态反转:根据事物的某一属性(如动与静)的反转来创新化学实验.例如课本中制备溴苯的实验中是将溴和苯先加入烧瓶,然后向烧瓶中在加入铁粉(即溴和苯静、铁粉动),由于反应物已全部加入烧瓶,加入催化剂后,反应剧烈无法控制,导致溴挥发从导管溢出而达不到预期目的.我们采取先将铁粉加入烧瓶,将溴和苯的混合液加入分液漏斗,通过分液漏斗的活塞来控制加液速度(即铁粉静、溴和苯动),从而克服了原实验的缺陷.又如苯酚溶液中通入CO2气体的反应,如果直接指出产物为碳酸氢钠.很多学生心存疑惑,为什么在二氧化碳少量时产物不是碳酸钠呢?这时,教师可以不慌不忙地在苯酚浑浊液中滴加碳酸钠,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然后即可顺理成章地分析原理,达到探究性教学的目的.
二、利用强化技法设计探究性教学情景
强化技法是指增加关键的需感知部分的强度(称正强化),或排除一些元素和次要的现象(称负强化),以突出研究对象.这是一个体现教学细腻性的地方,只要反应过程中有微小的变化,而且需要学生着重观察时都可以使用这个方法.例如:苯酚稀溶液与过量浓溴水的反应,学生的观察焦点往往集中在最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忽视了开头先有沉淀,少量沉淀时振荡试管,沉淀消失的过程,而这个恰恰给以后在苯中如何除去苯酚埋下了隐患.所以教学可作如下的改进:在苯酚稀溶液中逐滴加入浓溴水,并且边加边振荡,看现象有什么变化.
三、利用组合技法设计探究性教学情景
组合技法就是将一些相关的化学实验按某种关联因素或特征进行新的组合,构成新的实验方案.这种方法在进行元素性质教学时比较实用.第一:将几个实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可以增强知识的连续性,增强学生的逻辑推导能力;第二: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例如:书本上无乙醇在铜或银作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乙醇的实验设计,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不做,则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提高难度.在实验册中是这样安排的:在试管里加1ml乙醇.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使铜丝表面生成一薄层黑色的氧化铜,立即把它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里,这样反复操作几次,注意闻生成的乙醛的气味,并注意观察铜丝表面的变化.由于生成的乙醛的现象不具有可观察性,及强烈的乙醇气味的干扰,严重影响了结果的可信度.这时我们可联系乙醛的检验方法,将乙醇氧化生成乙醛,乙醛具有氧化性的实验组合在一起,使实验可信度增加.运用组合技法创新化学实验应注意下列问题:
(1)组合并不是几个化学实验的简单链接和共同演示,经过组合的实验应具有原先实验所不具有的教学功能,能获得1+1>2的教学效益.
(2)组合应是在对原先实验进行变形的基础上再将它们进行的有机融合,切忌将一些并不相干的实验生搬硬套地拼凑在一起.
(3)组合的实验应易操作、仪器装置应简单明了,现在有一些通过组合而改进的实验有往“高、大、长”发展的趋势,组合的实验很复杂,特别是其中还使用了一些非常规的自制仪器,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时为讲解仪器装置的功用而花费的时间长,以致不能保证实验教学的重点,这种做法显然不值得提倡。
作者:曹礼亚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陈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