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地理教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在推广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中,转变观念是根本,但要使教育技术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并以恰当的方式把它嵌入到教学环节中,构建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才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导入新课;二是教学过程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营造师生互动的高效课堂;三是学生的能力培养要贯穿始终。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高效课堂,导入为先。导入的方法很多,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因人、因地、因时而异。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主要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大部分,知识体系的特点不同,设计思路也不同。自然地理主要是揭示自然界各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我们在教学中大多设计相应的动画或视频导入,例如:运动着的地球、运动着的大气、运动着的水、正在爆发的火山等。人文地理是探讨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界的关系,我们一般是截取生产、生活中的视频,或利用时事热点进行导入,把教材中的相关理论与学生生活常识或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制成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例如:在学到“城市化”一节,导入视频:家乡城市里拥挤而川流不息的人群、密集的楼房、冒着黑烟的工厂烟囱;学到“农业区位”,用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视频导入;在学到“工业区位”时,播放工厂车间的生产流水线的视频,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区域地理内容涉及的空间范围广泛,地球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人文等地理事物繁杂,在学习区域地理内容时,通过电脑播放该国家或该区域的人物、风土、名胜古迹等资料,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例如,在学到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时,向学生展示美国玉米和小麦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和储运过程的视频:广阔的田野、大型机械在作业、卡车在运粮……。在观看同时提出问题,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有何特点,区位因素如何等。学生有了视频的感性认识后,再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讨论,自然的导入新课,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课堂学习。
2.淡化难点,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有效性
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许多地理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是动态地理过程,如地球运动过程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洋流的形成、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各类外力作用过程等等,这些都很难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借助其强大的资源管理能力来实现直观化教学,对运动变化的地理事物模拟演示,用闪动、定格、拉近、加快、放慢等动感手段,根据需要把每一个过程或瞬间的各种情况展示得一清二楚,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抽象地理原理在认知上的难度,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重复或后退,进行师生互动,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达到较完美的教学效果。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难点,涉及水体、河流的补给(互相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三个方面的内容,如何把三者融为一体,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链,这就得借助多媒体。在学习本节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展示自然界各种水体视频,用定格、拉近、语言提示等方式,让学生看清各水体存在的环境以及它们的相对位置关系,为介绍其补给关系做铺垫;接着用动画显示:冰川和积雪融化流入河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汇入河流、泉水和湖水入河……这样的做法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使学生明白水体是相互联系的,接着提问:这些水都流入河流,对河流来说又叫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语言提示承上启下:这既是河流的补给又是水循环的一部分。然后再闪动显示水循环的其它环节:海面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下渗、径流、植物蒸腾……同时让学生说出这些环节的名称。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水圈内水的运动变化过程,不难看出,水循环就是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的过程,而环节就是联系的纽带,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回答,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学生兴致正浓之际我适时设问引发学生思考:水循环按空间范围分为哪几类?它们分别包含哪些环节?水循环对自然界和人类有何意义?要求学生先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画出水循环示意图,总结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可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解决了用语言文字难以描述、难以阐释的学习内容,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也营造了师生互动的和谐氛围。
3.注重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对学习地理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将地图活化,通过一些简单的操作,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也可突出某个地点的特征,做到点面结合,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节,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功能将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放在同一幅图上,区别二者的位置关系,以及由此引起的水热差异,又可将图放大可分别读出其地理要素特征,之后再进行缩小,将两个地区作比较。让学生学会如何读图、用图,便于全面掌握地理知识。除了缩放功能外,多媒体还可以把不同要素的图层叠加重组,进行空间分析,例如把河流分布图与地形地势图和降水量图叠加就可分析水能资源的分布;把气压带风带图与气候类型图叠加可以分析气候特征的成因;将世界风带图与世界洋流分布图叠加可以分析洋流的形成;将世界地形图与六大板块分布图叠加可以分析世界海陆和地表起伏的原因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叠置开展复合分析,是研究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相互联系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这种活用地图的理念传递给学生。
二、拓展教育空间,优化教育结构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要给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学习平台,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代替教师面向学生,打破了学习的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够借助网络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为此,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做了尝试。一是,教师将自己的电子教案上传到学校学习网上,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地选择性地学习,选择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节奏,对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知识实现重复学习而不受时间的限制。还可以进行远距离的实时交互,通过和教师和同学的不断交流而充实自己,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和成长,这种建立在共享的、共讨的前提下的学习模式是传统面授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或者把网上学习与学校学习结合起来,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在校园网中进行“以我为主”的二次学习。二是,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教会学生扫描、修图、下载、编辑等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引导学生收集各种有价值的与地理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视频录像等地理素材,上传入网,扩充教学内容,参与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有了地理素材和编制的基本技能,学生可以虚拟课堂情景,参与组编设计教案和学案,纵横自己的思维,开拓创新,不拘泥于教材,不局限于教师定出的“框架”,学生在此过程中品尝着创造的乐趣,提升创新思维的人格品质。
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的误区
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教育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然而,有的老师把现代教育技术片面地理解为教育媒体技术,陷入了误区,在课堂教学中,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上,忽视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或是展现过量的信息,干扰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1.片面追求教育媒体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的教师设计课件时,把所有的知识点,每一个活动,都通过图像、文字、声音显示出来,排好顺序结构,上课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屏幕成了课堂的主宰,课堂中教师很多时候仅仅充当放映员、解说员的角色,被课件牵着走,教师的主导作用变成了媒体的主导,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不能充分体现其主体性,这显然已经本末倒置了。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及师生互动环节,屏幕上的文字和画面,只是创设情境的手段,是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桥梁,其所想表达的意图和思想仍需通过适当的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有效地“同化”和“顺应”。所以,教师一定要真正领会现代教育的内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和谐的学习共同体。
2.信息量过大,影响学生思维
据心理学家分析得出: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能接受主要的信息,短时间接受超量信息时,就会使人脑处于停滞状态。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课件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选课件素材,切忌过多过滥。而有的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惟恐不能体现出其信息量大的优势,将与课程相关的所有材料尽数罗列,课堂上呈现过量的信息: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个个动画,琳琅满目的资料轮番轰炸,令人目不暇接,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到屏幕上的色彩、画面、文字和与之伴随的音乐之上,使学生无法专注于多媒体所蕴含的教学内容,更无法进行深度思考,这就降低了教学效果。
四、小结
针对以上误区,教师应该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逐步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驾驭能力,争取早日走出误区。尽管会走一些弯路,但是,在短短10多年的时间,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对中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育思想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今后,利用计算机网络构建新的教育模式,寻求认知规律与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仍将成为教育技术应用的重大课题。让我们广大一线中学地理教师共同探究和实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优化中学地理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教育服务。
作者:岳红香 单位:滁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