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现代景观建筑艺术中心传统语境探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现代景观建筑艺术中心传统语境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现代景观建筑艺术中心传统语境探索

[摘要]在这个日益重视生活质量的时代,人们往往更加注重自己的精神享受,艺术一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外近年来一些博物馆、美术馆的兴起也充分体现出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与日俱增。正是因为如此,一些设计师充分利用这一点,迎合大众的口味设计出新颖的美术馆,让人们充分了解艺术的内涵。本文旨在对自己设计方案中的景观建筑艺术中心做出概念性分析,详细地解析其设计理念以及方案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艺术中心;建筑景观;概念设计;设计理念

引言

近年来,人们对美的追求上升到新的高度,愈来愈多的人们在闲暇时选择富有文化艺术气息的场所。本身艺术中心就是普通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阵地,不仅能陶冶情操,并且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现在的艺术中心和美术馆等文化场所不仅满足游览者的基本追求,并且趋于多元化富有趣味性。移动的美术馆、生态城堡式的艺术中心、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艺术中心等等,层出不穷。国内外有众多的优秀的艺术场所,建筑大师莱特创作的纽约古根汉美术馆、勒•柯布西耶的东京国立西洋美术馆、密斯•凡•德罗晚年的巅峰杰作柏林的新国家美术馆等都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当代艺术中心的建立不仅能使人们了解文化艺术史,通过作品与艺术家产生心灵上的交流,与更能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以此来陶冶情操。现文化产业的崛起,公共建筑也日益增多,艺术的影响力大大增强,通过建设艺术场所,让游览者能在舒适微妙的空间中领略艺术的美。

1艺术中心建筑景观设计的基本分类

1.1下沉式建筑

通常人们认为建筑是从地平面开始的,其实不然,建筑景观有多种类别,其中下沉式建筑是一种常见的建筑处理手法。为了创造更好的空间体验,加强空间是使用率,设计工作者们也会将建筑整体或某一部分下沉到地平面以下,给人们带来的空间变幻的魅力。优秀的下沉是配合建筑功能与风格的,将下沉空间作为建筑的延伸。不同的下沉式建筑在处理手法上各有千秋,但都十分精彩。例如日本名古屋市美术馆是下沉式建筑的典范。设计师黑川纪章利用当地的地形高差,进行了下沉式设计,地下空间得以利用。建筑师安藤忠雄也尝试建造了一座完全埋藏于地下的建筑。直岛上的地中美术馆的处理手法将自然的破坏降至最低。建筑完全置身于地面下,俯瞰整个美术馆的外形,只能看到顶面几何形状的天窗,没有任何突起的建筑,在绿油油的自然景观中,美不胜收。

1.2覆土式建筑

覆土式建筑已经不是创新的概念,而是伴随着环境科学发展起来的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就中国而言,古时候的明孝陵,窑洞等都是覆土式建筑的历史证明。早期的覆土建筑都运用如岩石、泥土等丰富廉价的天然建筑材料,使得历史上人们覆土而居的方式遍布在各地区。到了现代,这种建筑的手法汲取前人建筑技术的智慧精华,和现代的应用技术结合起来,适应了现代人的居住和使用要求,并且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需要也融入其中。现代建筑中的代表有首尔的梨花女子大学。建筑掩映在绿植之下,其中一部分埋入地底,增强了空间的利用率也将自然了建筑景观的生态性发挥极致。此外位于澳洲的夯土墙建筑也是典型的覆土式建筑,建筑依地势而建,采用当地含铁丰富的砂质黏土和河流中的碎石,配合本地的水源,结合了现代与过去的设计理念,创造出新的感官体验。

2艺术中心建筑景观艺术营造的基本原则

2.1建筑景观的功能性

对于文化场所来说,建筑景观的功能性无疑是重要的,博物馆需要的是一元的展览性,而艺术中心需要多元整合的展览性,也就是说艺术中心更强调它应对策展的机动和多变性。现在有一些当代文化场所的设计在空间类型上有很大的转变,从之前的明确空间的功能性到现在的模糊展览空间的边界。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文化中心的展览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很多人们看来,艺术中心,美术馆这一类的场所就是“画廊”,中国美术馆的展厅就如普通房间一般,对于寻常的绘画来说无疑是合适的。由于艺术形式的丰富,现在的艺术中心不仅能容纳传统的展览要求,还将媒体艺术、行为艺术、服装等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融入其中,满足了不同的使用功能。展览空间的边界已经很模糊,甚至消失。拿著名设计师矶崎新设计的中央美术馆为例,他在设计时曾表示建筑空间能够为艺术家及策展人提供互动和创造性意义的可能。同样的空间满足了不同的使用需求,使游览者每一次去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2.2建筑景观的艺术性

人类的任何艺术形式的发展都是在满足了实用的前提下发展的。早期建筑景观的艺术性更多的是体现在宗教建筑上,其实也是满足其为统治阶级提供心理上的震慑和仪式感的需求而发展的。后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阶级的渗透才得以向普通民众阶层传递,渐渐地普罗大众也产生了审美的需求与条件。建筑的艺术性流行趋势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就像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但大的潮流是由简入繁再渐简。时间进入近现代,工业革命导致建筑技术及建筑材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混凝土、钢材、电梯等的出现,使得几乎可以完成任何造型的建筑形体。同时建筑师追根溯源重新审视建筑设计的实用性,就产生了题主提到的包豪斯,就是现代主义风格,主张摒弃繁杂的装饰回归建筑的本质,甚至裸露建筑结构部分。比如说建筑大师密斯是极简的代表人物,提出的lessismore受到现代风格拥护者们的大力追捧,在德国及日本的现代建筑及装饰中贯彻得很彻底。也形成了独有的视觉感受,并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接受。

2.3建筑景观的生态性

通俗来讲,建筑景观是将自然景观、经济景观、人文景观等统一考虑然后作出最优设计的一个过程。好的建筑景观设计应当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并且尊重场地原有的纹理、历史文化等等,将设计纳入到生态平衡中去考虑,全方位思考,杜绝单一线条。例如日本设计师西泽立卫的长野县轻井泽千住博的博物馆与自然的相互交融就让人叹为观止,他的这座艺术展馆不仅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多方位全自然照明的空间。并且展馆依地势而建,采光井和透明的材质相结合,并且增添了绿色空间,将周围森林的清新带入到了展馆内部,将建筑景观的生态性充分运用于建筑室内外。

3艺术中心建筑景观具体案例分析

3.1设计理念的生成

众所周知,文化产业的复兴带动了艺术场所的崛起和新兴,艺术中心对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艺术中心是艺术的殿堂,在这个空间内群众是要能欣赏到一个时代的艺术水平的。建筑外观简约大方,室内外风景依靠360°的玻璃幕墙进入室内,带来自由开放的感觉。建筑的楼板则是以钢筋织骨架,浇灌混凝土构成,轻质细钢柱作为承重。建筑的墙面做成了整体的防紫外线玻璃幕墙,并且艺术中心内部独立的展示空间也同样被透明玻璃围合在一起,玻璃与玻璃之间的空气层起到了室内外隔热的作用,而游览者的视线可以穿透透明的墙,达到视觉的享受。艺术中心没有唯一的正面,其椭圆的外形、更加的圆滑、连续开放的界面,使得城市的各方向人流对艺术馆的可达性均等,市民可以自由地从城市的各个方面进入艺术馆。建筑圆形的体态占据了绿色场地中心,建筑的顶面则有小段上升的圆柱体,与周围建筑相呼应在一起。

3.2建筑功能分析

在本方案中,艺术中心位于X城市,环境优美,且群众也有相对的游览参观需求。建筑直径为110m,用无正面、无侧面的圆形作为室内空间的边界。选择用圆形作为建筑外观是因为圆形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控制力,方形虽然规整但棱角分明存在死角,简单明了却缺乏一丝生气,而椭圆则具有不稳定性。空间内部轮廓呈现一个不规则的流线型形状,通过波浪形状结构与玻璃外墙完美地结合到一起,内部大小不一的圆柱展厅参差错落,透明的材料自身的刚度使得结构完全消隐,使得场馆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既视感,视野开阔,更加的亲切。整个建筑空间无明确的功能划分,空间内部的圆柱形状的展厅具有开放性,通过这样的空间旨在关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营造一种纯净氛围,而非建筑本身的实体感。从妹岛和世提出的“模糊边界”和“消除建筑”的理念中,则是深刻的表达。而艺术馆内部以一条“S”形的曲线作为艺术馆观景的主干道。

3.3道路流线分析

建筑的内部以一条“S”形的曲线作为艺术馆观景的主干道。建筑的四周都开设了玻璃门,呈四周发散的人流走向。空间内部道路流线通畅,呈圆形环绕,人们可以随意穿梭浏览。3.4建筑的景观设计艺术中心位于城市的生态区域,环境优美。建筑的外部通过透明的防紫外线的幕墙玻璃将大自然的风景引入到室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室内进光量,保证了游览者舒适。建筑中心的“S”形状的主干道周围伴随着“植物花园”,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种植的植物种类广泛多样,植物呈季节交替性生长,叶子颜色随着季节不断变换,色彩缤纷,风景宜人。艺术中心作为人们陶冶身心的场所,文化交流的平台,需要相对平静的休闲的生态和绿化,合适的材质的运用,强化了建筑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

3.5艺术氛围的营造

艺术中心作为欣赏艺术的最直接的观赏场所,艺术氛围的营造很重要,对于非艺术专业的游览者来说,强调是视觉上的美和心底的感受,是否能让游览者舒心和平静,更是体现出设计师的良苦用心。一个好的艺术场所一定是让参观者所津津乐道的。3.5.1色彩在空间的运用。色彩无疑是设计的灵魂,不管是在任何场所,色彩带来作用都是不可小觑的。色彩能影响空间感、舒适度、环境气氛、使用率,并且对游览者的身心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学会使用色彩能制造出一种意想不到的空间特效。每个人对颜色的喜爱都不一样,有的人喜欢黑白,有的喜欢红黄,怎么样来营造出一种大众喜爱的色调是一门功夫。因此,了解大多数人对色彩的敏感度很重要,从而正确运用色彩的特性。艺术场所应舒适平静,发挥其公共空间的载体作用,本设计方案中建筑以白色为基调,作为艺术中心,能让人游览者使人得到精神和心理的双重享受,纯净又自然。3.5.2灯光的作用。艺术中心展厅内的灯光效果也是氛围营造重点,要想营造一种氛围,灯光是必不可少的。咖啡厅灯光一般为暖黄色较柔和的暖光灯,营造出一种轻松舒适的氛围。可见灯光对于气氛的影响相当重要,艺术中心作为公共区域灯光不会太弱,太弱的灯光会使参观者无法清晰地看清展品。但也不能太强,太强的灯光会导致一些展品渐渐损坏。所以一些美术馆、博物馆都会使用聚光灯,这样不仅能突出展品,更能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不仅如此在灯光的配合下色彩和灯光照明能让空间产生一种特殊的效果。两者相呼应,会使空间更加的迷人。

3.6“弱建筑”设计理念的尝试

日本设计师藤本壮介曾解释道“弱建筑”的概念,就是一种基于放弃建筑强加在人们的功能的界定,减少设计工作者的设计意识和参与度,鼓励使用者开发自己的想象空间的退让型的设计。藤本壮介的House系列的住宅,也对此概念有了深刻的诠释。而同为日本设计师隈研吾则认为“弱建筑”是不单单拘泥于建筑外观,而是关注建筑与人的关系,人在所处空间的感受。本艺术中心则运用了“弱建筑”的理念,空间内饰采用纯净的白色,弱化建筑,通过透明的玻璃幕墙让游览者作为空间的主导,增强游览者的参与性,建筑外部的自然景观也能渗透空间内部。

4方案设计的文化内涵

文化中心作为文化内涵交流与传承的场所,见证了艺术的历史的转变和走向,承载了文化的发展,涵养城市文化土壤并且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创造了可能。所以建筑的文化内涵尤为重要,它能使得建筑散发独特的魅力,也能让体现文化厚度。

4.1中国古诗词文化

虽然是现代建筑,但是中国古典的内涵也孕育其中,“曲径通幽”出自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幽”在这曲径之中,“美”在这回转之间。艺术中心的玻璃幕墙波浪的形状,配合空间内部的蜿蜒的道路,做到曲径通幽的妙处,层层绿植,更能激发参观者的好奇心,使之变得神秘而富有诗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陆游的名句也蕴含在设计方案之中。建筑远离尘嚣,在绿油油的自然景观中若隐若现,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狭长的“S”形走道让人只能远远看到建筑的外观却不能领略建筑细节的美和空间的独特之处。只有穿过走道走进,才能一览艺术中心的庐山真面目,这真是中国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典故的精彩再现。

4.2古典园林文化

中国自如以来就崇尚自然,古代造园就有“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思想,创造出意境美。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也曾这样说到,中国的古典苏州园林将中国传统的设计思想和美学标准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创造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之境,所呈现的自然的审美标准,也是一种自然的形式美。方案中的艺术中心的展区错落有致,穿插的连续性曲线,让人一眼望不穿建筑空间内部结构,在处理手法上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的表达,引发参观者无限的好奇心,使之更有兴趣进行参观。

5结语

文化艺术品位的具象化可以变成一种载体,通过文化场所来体现,并且在传播各国优秀的文化当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将优秀的作品容纳、保管、展出,体现了艺术中心的价值,在软实力为当今世界竞争的主轴的时代,艺术场所的建立意义非凡。艺术源于生活本应该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艺术中心本身就应该是一座艺术作品,艺术馆应该是“活”的,建筑空间应当具有包容性,要能将作品最大限度地展示,达到一定的融入感,自然亲切。而且还应当通过人来达到“活”,强调建筑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者:刘斯荣 王雪逸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