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现代舞蹈论文范文

现代舞蹈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现代舞蹈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现代舞蹈论文

舞蹈教育学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

【摘要】高校每年录取的舞蹈专业研究生越来越多,对舞蹈专业类人才的培养可见是非常重视,而对舞蹈专业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愈发严格。实践能力在舞蹈教育学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实践能力中所包含的各项能力的培养促使舞蹈教育学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而最终目的是能够培养更多的舞蹈专业人才。文章就舞蹈教育学研究生多项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分析及研究。

【关键词】舞蹈教育学研究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

舞蹈教育学研究生属于学术型舞蹈专业类研究生,其主要学习与研究的领域大多与舞蹈理论课程与科学研究相关,而未来从事的专业工作多为舞蹈教学工作等等。现如今,社会对高校及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舞蹈教学工作的要求都逐渐提高,从事舞蹈教学工作的教师需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并全面发展。因此,对于未来将要或想要从事舞蹈教学工作的研究生的培养就需要提高重视。舞蹈专业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许多高校一直在提倡的,全面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多项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舞蹈专业的教学工作一直都在强调实践,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一直都是非常重视实践这一项的,唯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取得进步,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一、理论课程的专业实践

理论课程的专业实践,无非想要强调的就是理论与实践,其中专业则指舞蹈专业的专门课程,即针对舞蹈专业研究生所开设的理论类课程,有助于从侧面培养学生们的专业实践能力。我们都知道理论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实践更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所以,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原则,两者是彼此辅助与促进的关系。我将此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四点分别进行分析:

(一)教学能力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实践,顾名思义是增强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提供模拟教学的实践机会,也可以使舞蹈专业的研究生从事助教工作。舞蹈专业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任务实施的过程中,都是强调实践的。对于教学的理解可以与理论课程的专业实践一样进行拆分理解,教学无非就是教与学两件事,要求有目的性地联系专业实际去实施教学。通过从事助教工作,协助导师做相应的教学工作,不断学习与实践。舞蹈专业的教学内容强调训练的目的与恰当的教学方法,需要掌握各方面的教学要求,例如课堂氛围的合理营造、教学时长的合理安排,以及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学习状态等。同时更要调整好教与学的比例,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舞蹈专业的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应该减少强制性学习,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一成不变的授课内容与方法中,不断创新,使学生对专业课程始终保持热情;让学生跟随导师不断学习,并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使学生的教学能力及水平不断提高,这也是通过模仿导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自己不断进步并不断创新的过程。以导师为榜样,以众多优秀的舞蹈专家为镜子,力求做一名优秀的舞蹈教学工作者。

(二)舞蹈创作能力的实践教学除了课堂学习之外,更应该结合实践工作。舞蹈创作能力的实践,强调史论课程的知识内容与专业技法相结合,能够为舞蹈创作增色添彩。齐齐哈尔大学舞蹈系舞蹈教育学研究生一年级的课程内容有:《中外舞蹈文化》《舞蹈教育学原理》《舞蹈生态学》《民族舞蹈教育研究》《现代舞蹈教育研究》《舞蹈创编技法研究》等。以其中三门课为例,《民族舞蹈教育研究》《现代舞蹈教育研究》《舞蹈创编技法研究》这三门理论课程,对于舞蹈创作能力的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本科期间民族民间舞蹈、现代舞以及编导技法课程的学习,再加上研究生期间民族舞、现代舞、舞蹈创编技法的教育研究课程的学习,掌握了教学内容及方法,并跟随导师尝试民族舞、现代舞及编舞技法的创新,通过实践,编创作品,并尝试演出及比赛,从而提高实践能力,获取创作及教学经验

点击查看全文

舞蹈教学中舞蹈鉴赏的渗透

【摘要】舞蹈鉴赏是舞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经典舞蹈的排练中,在基础舞蹈的训练中,优秀舞蹈作品的创作中,都离不开舞蹈鉴赏力。在新的历史时期,舞蹈的多样性提高了舞蹈鉴赏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促进舞蹈教学更为规范化教学内容也更加丰富,对于创作新舞蹈具有重要的影响。本论文针对舞蹈教学中舞蹈鉴赏的渗透作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舞蹈教学;舞蹈鉴赏;渗透作用

舞蹈教学实践中主要包括两部分,即舞蹈模仿练习和舞蹈模拟动作。两者虽都具有独立性,但相互之间密不可分,在舞蹈教学中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舞蹈教学中需要深入挖掘舞蹈文化,还要对舞蹈的动作进行探索,这些都需要舞蹈鉴赏。利用舞蹈可以抒发情感,可以表达思想,可用丰富的表情表达舞蹈传达的内容,与音乐的旋律相结合,就形成了舞台艺术,让人们感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由此可以提高舞蹈修养。

一、舞蹈鉴赏可以使得基本的训练成果得到优化

目前,舞蹈教学的基础训练起点就是动作训练。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言传身教”。老师示范动作,学生模仿教师。教师的动作水平对学生的舞蹈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学生在观察动作的过程中,所具备的观察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会影响他们的舞蹈能力。但是,在跳舞在教学中,每个教师的舞蹈规范都会有所不同,学生观察行动的水平不同。选择经典的材料的时候,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舞蹈内容的理解,让舞蹈教学规范,提高学生对舞蹈的欣赏能力。在舞蹈的基本实践中,不再局限于学习,还包括掌握动作和深入理解的方案,以更好地表现舞蹈的本质。在舞蹈鉴赏中,相关材料的欣赏非常重要,可以促进学生舞动动作到位,对舞蹈深入理解,更加准确地掌握舞蹈的风格,有助于提高舞蹈的美感。

二、剧目排演中舞蹈鉴赏发挥着重要的价值

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也是舞蹈鉴赏的过程理论,就好像绘画教学一样,通过排练让学生的舞蹈水平提升。在舞蹈教学中引入经典剧目,可以使舞蹈有丰富的内涵,将多种艺术元素融合到一起,形成综合性的舞蹈艺术。通过舞蹈排练中引入经典剧目,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舞种,更好地学习,这就需要经历舞蹈鉴赏的过程。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将舞蹈作用展示出来,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欣赏舞蹈,吸收舞蹈文化。巩固舞蹈教学成果也是舞蹈鉴赏所发挥的作用,使学生在排练舞蹈中有更强的表现力,审美能力也有所提升,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在排练剧目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就需要学生作品有更为深入的了解,特别是舞蹈的结构是领会舞蹈深层次文化的条件。通过舞蹈传达精神内涵,使得表演声情并茂。要做好这些,都需要大量地鉴赏作品,分析作品,对舞蹈动作进行剖析,确定舞蹈中的情感取向,做好归纳总结的同时,还要细致揣摩。

点击查看全文

体育舞蹈和健美操动作节奏与音乐异同

摘要:在学校里,体育舞蹈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音乐、节拍是体育舞蹈与健美操相结合的载体。运动舞蹈与健美操最完美的地方在于音乐和节奏。本论文对体育舞蹈与健美操在音乐节奏上的相同点与差异点进行了比较,以期为学生正确认识健美操与体育舞蹈之间的节奏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舞蹈;健美操;教学;音乐;异同

体育舞蹈、健美操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小学生和教师的喜爱,并且越来越受欢迎。乐曲最基本的结构是节奏,旋律。韵律包括节奏和速度。韵律是指强弱变化的有规律的运动,也就是节奏的结合,所谓速度,就是这种节奏,两者都是由音乐驱动的。如果体育舞蹈、健美操没有了音乐的伴奏,那体育舞蹈、健美操就无法进行,音乐是舞蹈的重点,节奏是音乐的重点。节奏感是声音长度造成的,以节奏感编制起来的音乐节奏,不但是运动与音乐的联系,又是体育舞蹈与健美操音乐的重中之重。

一、体育舞蹈与健美操的区别和联系

体育舞蹈与健美操在表现形式及内涵上的不同。肢体语言是基础,身体也是基础,这两个方面都对身体表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有其文化背景与特色。它必须是演奏或解释音乐的任务。以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物为表现对象,情感的高度和深度,事件的发展过程,甚至暴力冲突。健美操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和健身。经过一定的身体锻炼,我们就能一步一步达到美好的状态。健美操,艺术性不强,一般属于体育运动。换句话说,体育舞蹈是意志力的传递,美术形象的塑造,不受人物性格的限制,不直接反映生活,不影响其功能的发挥,而是以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和协调为目的,体育舞蹈和健美操的主要形式和内涵是这样的,是有差别的[1]。

二、体育舞蹈和健美操音乐节奏的比较

(一)体育舞蹈节奏叙述每个舞蹈都有自己的音乐,有自己的音乐节奏特征。下面是最流行的舞蹈的简短介绍。斗牛:音乐为2/4拍,每拍60~62拍,1拍一步,节奏均匀有力。探戈:音乐是2/4拍,一拍,两拍,都是慢拍。快拍是1/2拍。基本节奏是慢,慢,快,快,慢。快步:每拍四拍。第1小节和第3小节是重拍,每分钟48-52小节。基本节奏是慢,慢,快,快,慢。慢节奏拍2拍,快节奏拍1拍。狐步:第三拍子和第三拍子的节奏不是很明显,而是每四拍。每分钟节奏,基本节奏是慢,慢,快,快,慢。

点击查看全文

拉班理论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拉班理论在开拓舞蹈师范类学生的思维,特别是民间舞编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综合载体,是区别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舞蹈师范生要熟练掌握各民族民间舞蹈语汇,创作出民族特性的舞蹈作品。拉班体系是建立在人体自然科学理论之上,从解剖学及动力学等方面对舞蹈动作本体进行的深层次分析。一方面为学生进行民间舞创作拓宽了身体表现的空间性和可能性,另一方面发挥了编创人员的个体性及思维能动性,使民间舞在保持本民族性在身体语言的特殊性的同时也尊重了编创者的主观审美,使得中国民族民间舞青春不老。

[关键词]拉班理论;民族民间舞;动作本体;舞蹈师范生;编创

鲁道夫•拉班(1879~1958),匈牙利著名的现代舞理论家,德国表现派舞蹈创始人。“1928年拉班首次出版了《书面舞蹈》一书,正式了三线谱表以及相关记录符号,即迄今为止世界上应用最广,最科学全面的舞蹈记谱法———拉班舞谱”,并开创性的将人体舞蹈语言与哲学、逻辑学、描述学及谐和学结合起来形成了新领域的交叉学科,还建立了人体律动学基础理论,将对人体空间探索放入了三维坐标体系,由此衍生出了著名的“运动二十面体”。这些符号和理论的产生为舞蹈动作的内在探索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使舞蹈科学的研究前进了一大步。

一、拉班理论体系在中国

20世纪80年代,戴爱莲先生将拉班理论体系引入了中国,四十多年过去了,拉班在国内舞蹈编创者、舞蹈教师及相关从业者中,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

(一)听过拉班理论名称的人多,深入了解其内容的人少。

点击查看全文

芭蕾舞剧民族化研究

摘要:西方芭蕾艺术跨越了五百年,伴随着革命运动、文艺复兴,经历了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我们通常将芭蕾艺术分为五个发展时期:早期芭蕾、古典芭蕾、浪漫芭蕾、现代芭蕾、当代芭蕾。当然,芭蕾艺术在不同的国家呈现出的艺术方式也有所不同,如20世纪中期,西方芭蕾艺术传入中国,芭蕾作为一种经典(古典)艺术,在传播中以其习惯性的审美模式和运动模式为媒介,加入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特点和审美要求,使芭蕾艺术在中国的土壤上不断地融合、发展、创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流传千年,各民族民间舞蹈保存时间之长、流布之广、生命力之强,为芭蕾艺术融入中国舞蹈提供了舞蹈动态形象和历史文化背景。

关键词: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

一、当代中国芭蕾舞剧关键时期的特点分析

1.探索和发展时期(1949-1976)——《白毛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芭蕾舞剧在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兴起和发展。其中,对中国芭蕾舞最具影响力的是俄罗斯学派。根据学习俄罗斯芭蕾舞剧的经验,结合本民族的音乐、舞蹈素材,1964年舞剧《白毛女》诞生,这部芭蕾舞剧讲述受封建统治压迫的农民的女儿“喜儿”,被迫卖给恶霸地主黄世仁抵债的凄惨故事。舞剧编者们,为了帮助观众理解剧情,融入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歌剧唱段,并且把经典歌剧唱段作为主要人物的主题音乐,而且在一些主要的舞段,增加了伴唱的形式,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以20世纪中期为界限,之前的舞剧被称之为戏剧芭蕾,之后称之为交响诗芭蕾。交响诗芭蕾的结构“音乐和舞蹈”的结构,这给中国民族芭蕾舞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加深了舞剧的思想内容,扩大了题材范围,沟通了芭蕾与时代生活的更大关联。尤其注重舞剧的音乐,即音乐就是内在的戏剧结构。《白毛女》芭蕾舞剧通过舞蹈来刻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生活状态,而不是借助于娱乐和表演性的舞蹈功能,更不用借助于哑剧,所有人物都在舞蹈生活中。舞剧音乐保留了原歌剧音乐中的经典唱段,《北风吹》《我要活》《扎红头绳》《太阳出来了》等音乐素材。为了适应舞剧的舞台,以充分交响诗形式展开。舞剧音乐运用了声乐演唱的形式进行了再创作,如《与风雪搏斗》《盼东方出红日》等部分加入了合唱的形式,特别是喜儿《北风吹》的唱段配合了芭蕾舞蹈的肢体语汇,剧中的人物塑造更加鲜活、丰满。这种艺术实践的方法,为中国芭蕾舞剧的探索,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舞剧中加入声乐的演唱,即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文化,也是对西方芭蕾舞剧一次大胆的革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芭蕾舞民族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切入点也明显增多,有的根据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加以改编,有的取材于著名戏剧作品和文学作品,有的将世界文学名著编创成芭蕾舞剧,有的则是通过芭蕾舞抒发了舞蹈家对我国的现实和未来的憧憬。如祝士方的芭蕾舞剧《白蛇传》《春雨新花》,舒均均的《黄河》《觅光三部曲》等。

2.发展和繁荣时期(1977-1990)——《祝福》《红楼梦》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芭蕾舞蹈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诸多的收获,可以说是中国舞蹈发展的黄金时期。1980年以后,许多中国芭蕾舞演员在世界芭蕾舞大赛中获奖。80年代中期掀起了以中国文学、戏剧名著改编成为芭蕾舞剧的民族化道路,成果非常显著。如《雷雨》(原著曹禺)、《家》(原著巴金),以及根据鲁迅著名小说《祝福》《阿Q》《伤逝》改编的同名舞剧等。西方芭蕾舞艺术与中国文学思想的民族化艺术的交融和发展,是当时芭蕾舞编剧研究的方向。以鲁迅《祝福》改编的舞剧,女主角“祥林嫂”是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社会中,被残忍的迫害和摧残,以至被折磨而死。当然,祥林嫂也曾经努力的反抗,但是无法改变当时社会残忍的压迫。《祝福》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民的不公。1981年首演的芭蕾舞剧《祝福》用舞蹈语汇,描述了深受统治阶级迫害的劳动妇女形象,把她深渊般的痛苦用芭蕾舞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该剧的编导悉心运用了“新娘子蒙盖头”的中国婚姻习俗,精心设计了“三揭盖头”“抗婚”等舞蹈情节。剧中两次出现“抗婚”并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精彩的双人舞段和荡气回肠的情节处理,为独立演绎的舞剧开启了新篇章。芭蕾舞剧《祝福》也成为这一时期民族化芭蕾舞剧的杰出代表,让芭蕾舞编导和演员了解了,如何运用舞蹈语汇来表现文学作品的思想及其内涵,这就是芭蕾民族化进程特色之一。原创民族芭蕾舞剧《红楼梦》,编导选取了“太虚幻境”“海棠诗社”“黛玉葬花”“刘姥姥进大观园”等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展现在芭蕾舞台上。以肢体语言和舞蹈语汇,突出主要角色的个性。舞剧《红楼梦》在诗意中透出戏剧冲突,把电影中的蒙太奇意识搬到了舞台上。如第四段表现黛玉误会宝玉与宝钗的感情时,编导设计了一段精彩的三人舞,黛玉犹如孤魂飘荡在喜庆的宝钗和宝玉之间,揭示了一段悲情的爱情场面。舞剧没有词,音乐也不能叙事,因此舞剧的戏剧性冲突的表达必须跳出原有的复杂的人物关系,放弃说明故事情节,而用舞蹈这一体裁的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的演绎形式,从而完成戏剧环境结构的转换,强化了戏剧冲突,符合作者曹雪芹的身世和原著《红楼梦》创作的历史背景①。

点击查看全文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友情链接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