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典舞和西方现代舞差异化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典舞和西方现代舞差异化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古典舞和西方现代舞差异化浅析

【摘要】当提到中国古典舞西方现代舞时,有些学者很容易概念模糊,产生不同的认知,也有自己所谓的“见解”。在舞蹈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典舞和西方现代舞都具有各自的渊源和发展,从而形成两种鲜明审美特征的舞蹈风格。文章运用参考文献法,基于笔者多年学习舞蹈专业的实践感悟,诠释中国古典舞和西方现代舞的定义,对比分析两个不同舞蹈类别之间的差异化,并就中国古典舞和西方现代舞的有机结合发表了自己的构想,为探索二者之间如何更好地完美融合提供了新思路。在学习中国古典舞和西方现代舞的过程中应彼此吸取优质的“养分”,相互借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创作出更多积极向上且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促进舞蹈艺术的包容性及多元化,希望越来越多的广大群众能了解并喜爱中国古典舞和西方现代舞。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西方现代舞;差异;有机结合

中国古典舞,是在中国古代艺术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表演艺术。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为基础,广泛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经过历代舞蹈专业工作者不断的提炼、整理、加工、创造与实践,形成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独立舞种和体系,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现代舞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派别,其美学观点是反对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舞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的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1.中国古典舞和西方现代舞的差异化

1.1中国古典舞和西方现代舞的起源与发展

1.1.1中国古典舞的起源与发展。“古”是继承传统,“典”是典范、经典,具有代表性。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文化内涵,形成各国种类独特的舞蹈。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舞蹈艺术也是浩瀚如海。一提到中国古典舞,人们就会从字面意思理解为中国古代舞蹈,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那么,“中国古典舞”究竟为何物?据书本记载:“中国古典舞”这一概念最早由我国戏剧戏曲艺术家欧阳予倩先生提出。他在京剧创作方面享有“南欧北梅”的盛誉。在舞蹈领域,欧阳先生从理论到实践,引领着中国当代舞蹈的发展。从起源来说,中国古典舞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来中国舞蹈传统的一次复苏。中国古典舞始于原始娱神、祭祀活动,进入宫廷后得到专业艺术家的精心培育,逐渐形成。从原始舞蹈到商周礼乐,从汉代的繁荣到唐代的辉煌再到明清的戏曲都有迹可循。古典舞研究人员傅兆先说道:“‘古典舞’一词,出现于当代,确立于1949年”。当下所提及的中国古典舞,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老一辈舞蹈教育家开始着手建立一套中国的、民族的舞蹈训练体系。走过几十年的风雨,在前辈们的口传身授下,对传统舞蹈艺术的精心选择、提炼出来的古典舞蹈,是当代中国古典舞改革创新的具体体现。可以说,中国古典舞是纯正的“中国制造”,是可以与西方芭蕾舞、西方现代舞争奇斗艳的新舞蹈种类,称其为“当代中国古典舞”。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艺术界卷起一股学习传统艺术的风暴。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央戏剧学院“舞研班”成立,邀请昆曲大师们从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中吸取灵感,并收集中国古典舞素材,起到铺垫的作用。1954年,北京舞蹈学院为适应教学需要结合前人流传下来的结晶,融合戏曲、武术以及石窟壁画,出土文物中,提炼出一套关于中国古典舞的教材,当时创造并上演了一系列优秀的古典舞作品。而真正实质上的进展,是1980年初于“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中得以体现,是由北京舞蹈学院的李正一老师和唐满城老师创建。据书本中记载:“身韵是中国古典舞中‘破其形、扬其神’的产物”,身韵的提出是一次划时代的印记,使当代中国古典舞摆脱了对古典戏曲舞蹈以及武术的依附,成为独立的舞蹈种类。除带有戏曲元素的中国古典舞蹈、敦煌石窟的中国古典舞蹈外,还有一种散落在古代文化里的舞蹈遗产,其中以中国古代舞蹈的巅峰时期———汉、唐两代为主的汉唐古典舞,是中国古典舞里的重要分支,也是对中国古典舞的重建。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舞是在原生地上生长出的崭新、经典、多元的舞蹈种类。1.1.2西方现代舞的起源与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观众看惯了西方古典芭蕾舞中经典的桥段,约定俗成的剧情,厌倦了“王子和公主、仙凡之恋”等题材的童话故事,还有一成不变的技术技巧,无法反映现实生活的舞蹈形式,现代舞应运而生。现代舞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时期:自由舞时期(1891—1927年)。最为著名的人物是伊莎多拉·邓肯,被后人誉为“现代舞之母”。她是世界上第一位敢公然反对芭蕾舞的人,她高呼:“古典芭蕾舞一点儿也不美。”因为当时她在美国加州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遇上一位蹩脚的芭蕾老师。后来伊莎多拉·邓肯抛弃了紧身衣和足尖鞋,根据音乐变化即兴起舞。邓肯认为芭蕾舞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把人引入畸形的状态,而她的舞蹈将动作建立在自然构造的基础之上,使其在有规律的路线下不断衍生,将其归结为美,即自然。她也非常反对模仿,认为舞者不应该是单纯模仿动作的机器,应具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伊莎多拉·邓肯的艺术不仅改变了美国舞蹈的历史发展进程,也对俄罗斯芭蕾编导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还有一位时常被伊莎多拉·邓肯光芒所遮挡的西方现代舞台上的第一人———洛伊·富勒。1895年,在巴黎女神歌舞厅推出的一场晚会中,富勒把自己包裹在光束之中,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盛宴,从此点燃了西方现代舞台上的第一支火焰。洛伊·富勒自然流畅的舞蹈风格动作极大地鼓舞了之后的伊莎多拉·邓肯。早期现代舞(1915—1931年)是美国现代舞的第二个时期,以有“美国第一夫人”之称的露丝·圣丹妮和“美国教育之父”泰徳·肖恩为代表。美国现代舞发展的第三个时期(1926—1960年),其中以玛莎·格莱姆“收缩与放松”为动作原理的体系和“倒地—爬起”为动作原理的“韩芙丽—韦德曼”技术体系为主流,在这一年代趋向成熟。美国现代舞发展的第四个时期:后现代舞(1960—198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纽约形成一种“纯舞蹈”的现代舞风格。最初也是来源于玛莎·格莱姆和默斯·堪宁汉舞蹈风格中的影响,与当时现代舞的主要风格背道而驰,另辟蹊径。美国现代舞发展的第五个时期:后后现代舞时期(1980年至今),其主要特征得益于美国高等舞蹈教育的日益普及和推广,任何人都不是某家某派的正宗传人,而是整个东西方舞蹈的集大成者。现代舞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遍布于世界各地。准确地说,“现代舞”这一术语最初在美国形成,在德国被称为“新舞蹈”“表现派舞蹈”等。德国表现派舞蹈时期(1914—2007年),其中借助几何原理的鲁道夫·拉班,科学研究动作形式和舞者的空间变化,并发表“拉班动作与舞蹈谱”。1970年代初,深受美国后现代舞影响的德国现代舞是舞蹈剧场(1932年至今),当时震撼了全世界的皮娜·鲍希,她将舞蹈剧场发展成完整的舞蹈风格,被誉为“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她是德国最著名的现代舞编导家。德国现代舞对欧洲、亚洲、澳洲影响深远,后来因为纳粹统治而停滞不前,逐渐走向衰退,现代舞的中心又回到了美国。

1.2中国古典舞和西方现代舞的审美特征与差异化

1.2.1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舞训练就是围绕着“形、神、劲、律”的要求进行系统训练,也是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其中,形为形体外部的动作;神包括内涵、神采、韵律与气质;劲为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层次;律包含动作中自身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存的规律。当时,老一辈舞蹈教育家根据中国古典舞的自身特点提炼出“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动作元素。其一,除身体直立以外,拧、倾、圆、曲为外部特征。以躯干为核心,是完成中国古典舞姿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二,中国古典舞对基本功的软开度(柔韧度)以及技术技巧的要求非常高,同时追求刚柔并济的审美特点。以腰为轴、以胯为本、以脚为根是作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力方法和运动的潜意识。其三,平圆、立圆、“8”字圆也是中国古典舞中作为衔接动作的规律。其四,中国古典舞遵循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节奏特点。笔者认为,中国古典舞需要有点和线的结合,点即为动作的造型,线就是运动的路线。需要运用连贯和顺畅的动作,同时保留“不顺则顺”的反律动作进行强烈对比,强调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的特质,注重呼吸的配合,彰显中国古典舞的韵味。1.2.2西方现代舞的审美特征。第一,西方现代舞以求异存同为准则,以“新、奇、特”为最终目标,秉持乐观且自由的创作态度。第二,不以美为绝对的标准,唯美主义在现代舞中并不是至高无上的追求,美与不美,并不是衡量现代舞作品优劣的尺子。第三,现代舞宗旨是大胆的实验和严肃的探索,并非一味讨好观众喜爱,或刻意追求技术的炫耀。因此,笔者认为,现代舞应符合时代潮流,表述符合当下的故事,通过现代舞的作品,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从中进行学习和反思,具有时代和社会意义的作品更值得推崇。在现代舞初学时期,可以多练习大量含有现代舞元素的动作,量变才能产生质变。然后通过拆分动作,培养自身的编创能力。从简单到复杂,平时也需要大量练习即兴起舞,使舞者的肢体和思想更为自由,不被传统的条条框框所束缚,跟随音乐做出不同的律动反应。不要一味模仿,时刻保持创新意识。在观看现代舞作品时,应尽量规避是非曲直的绝对评判。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编创练习作业,应以鼓励和激发为主。充分挖掘其创造力,保护学生的创作动机,其实任何动作都具有可舞性,不能磨灭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源泉。1.2.3中国古典舞和西方现代舞的差异化。中国古典舞和西方现代舞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二者之间的起源和发展不同。中国古典舞是后辈舞蹈家们根据戏曲、武术、古代宫廷舞蹈、民族舞蹈元素,借鉴芭蕾的训练体系后期提炼加工的一种舞蹈形式。而西方现代舞是在反对芭蕾舞基础之上建立的全新舞蹈品类,追求自由,拒绝模仿的舞蹈形式。其二,二者之间的训练方式各不相同,侧重点也不同。中国古典舞具有特定的训练体系和审美规范,大部分动作都像在遵循“划圆”的规律里,表达方式比较含蓄、委婉、内敛,重心大部分向上挺拔。而西方现代舞则追求标新立异,以变为美,表达方式略显外放,自由,重心向下以及地面动作较多。其三,音乐和服装不同。中国古典舞的音乐一般采用中国民族乐器进行演奏,例如古筝、古琴、琵琶、竹笛等。表演舞蹈的服装一般比较复古、飘逸,仙气十足。西方现代舞的音乐则可以运用电子音乐、符合时代潮流的歌曲,或者即兴伴奏的鼓声甚至无音乐等。着装比较随意,如较宽松、简洁的服饰,舞者一般在舞台上赤脚或穿袜子。中国古典舞与西方现代舞二者之间的差异远不止笔者列举的这些,只是浅显简要的概括而已。我们应充分学习和借鉴两个舞蹈种类之间的闪光点,并运用于具体创作。

2.中国古典舞和西方现代舞的结合

专业舞者都明白呼吸在中国古典舞中的重要作用,西方现代舞也强调呼吸的配合。我们可以在古典舞的练习中,结合西方现代舞的气息训练方式,学习西方现代舞中气息的多种变换模式,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大学舞蹈专业课程中,由于受中国古典舞把杆基础训练的影响,部分学生会出现上半身处于僵直状态的现象,可通过西方现代舞中“收缩—放松”“倒地—爬起”的现代舞组合学习,从中得以改善,达到一种更加收放自如的状态,做到真正的松弛有序。中国古典舞也可以适当融入西方现代舞即兴创作的模式,开发舞者的思想和肢体语言,碰撞出更多的灵感火花,凸显眼前一亮的效果,使中国古典舞更加多元和创新。然而,西方现代舞可以结合中国古典舞中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借鉴戏曲、武术、敦煌壁画、宫廷舞蹈等加入中国舞蹈元素,使作品更加出其不意,具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近年来,随着电视舞蹈的兴起,观众有机会了解到中国更多的经典作品。其中由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舞蹈》专业舞蹈评论节目中,由金星老师编导、周丽君和张娅姝表演的双人舞《尤物》,选自《白蛇传》中青蛇与白蛇的剧情。西子湖畔,青蛇与白蛇初入人间,带着迷茫与好奇的神态,扭动着摇摆的身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蛇的妖娆姿态。小青与白素贞姐妹情深,游玩嬉戏、跳华尔兹。之后两条蛇蜕变成人形,穿越到上海,享受了一次老上海带来的灯红酒绿的夜生活,也许是闻到了酒味,突然间又变回蛇的原形。《尤物》第一段出场便是中国古典舞的圆场步伐,演绎着白蛇青蛇你追我赶、嬉笑打闹的画面,到了第二段,音乐风格突变成夜上海时,动作注入更多西方现代舞的元素。这部舞蹈作品将中国古典舞与西方现代舞的动作融合在一起,使舞蹈更具生命力,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创新的体现。

3.结语

金星老师曾经说过,“将现代舞元素注入中国古典舞,是不小的挑战”。的确如此,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时候在创作舞蹈作品时,不应该生搬硬套,丢失传统的根源。我们需要吸收各自所长,为我们所用。需要广泛阅读和学习舞蹈的历史文化,不断扩充知识面,加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既继承传统,又能创新发展。任何事物的发生都存在一定的规律和现实需求,中国古典舞和现代舞是两种不同的舞蹈种类,既有差异也有类似之处,可以将中国古典舞与西方现代舞巧妙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创造出更多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罗斌.舞蹈鉴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欧建平.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沈元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中专女班)[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张芸瑄 单位:广东科技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