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环境艺术设计的新思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新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拐点,也就是我国经济领域进入了新常态,在新常态下,要适应经济发展的变化,就必须要进行经济转型。而现在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增加供给,深挖消费潜力,加速推动经济转型。经济转型是把经济发展模式,资源配置方式等都进行转变,将十八大以来的经济转型工作做出了总结,并且提出了新的工作重点,在针对报告的权威解读当中,明确了四十个新提法、新举措,而这些都明确的揭示了中国在新时期所要走的道路。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领导层认为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越来越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这引发了我国现在如火如荼的经济转型浪潮。英国媒体称,我国的经济转型将有可能最快将提前9年实现巴黎气候协定规划的碳排放目标,在经济转型中,建设生态文明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尼古拉斯.斯特恩指出:“随着中国成为更偏重技术和服务的经济体,那么很可能低碳经济转变和新型经济体实现强劲、可持续增长将实现相互促进。”那么针对环艺设计来说,在当前这种形势之下,环艺设计更多地表现为其广义上的概念,即具有环境意识的艺术设计。也就是以环境生态学观念来指导艺术设计。而环艺设计还有一个狭义上的概念,即以人工环境的主体建筑为背景,在建筑内外部所进行空间设计。在当前的经济转型形势之下,无论是依托广义上的还是狭义上的概念,都需要去探索环艺设计的新思路。

二、经济转型视域下的环艺设计新思路

(一)经济转型视域下的环艺设计

从人类出现开始,就开始产生设计,并且在人类的发展当中,设计也在不断地进步。设计是在特定的环境当中,人为了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针对设计对象所做的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环艺设计同样是这样的,它的本质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实用的、舒适的、让人满意的环境空间。所以环艺设计当中人的需求将是最根本性的东西。在此基础上,环艺设计就需要满足如下几个要求,包括实用、经济、生态和艺术。从我国经济转型的方向来看,低碳经济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所以环艺设计首先要突出的是生态。从人的生活方式上来讲,生态是融入到人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生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理性、科学的生态态度,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环艺设计当中就需要突出回归自然,当然回归自然并不是说要回到以前落后的状态,而是通过回归自然来实现生活品质的提升,现代社会,人在自然当中的生活方式更加主动,这是经历了以前工业时代之后总结出来的经验,人要去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环艺设计要突出实用性。环艺设计当中实用是最初的原则,也是最基本的原则,环艺设计本来就带有目的性,而这种目的性,最初的就是实用,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功能设计要求。再次,经济,主要就是成本问题,在环艺设计当中一般可以通过直接降低成本或者是延长实用期限来满足经济性的要求。最后,艺术,或者简单说就是美观,现代人对美的追求是不遗余力的,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基础上,追求美是必然的,环艺设计本身就是艺术设计当中的一类,突出艺术性也是比较关键的。

(二)环艺设计的反思

综合上述分析来看,在经济转型视角下,环艺设计要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上一节中提出的四个要求,就是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以及生态文明方面的需求。这四个方面的需求,反映了经济转型新时期人们的需求转变。事实上人的行为会对环境空间造成非常突出的影响,而人的行为与环境心理将决定空间尺度,这主要突出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感觉,无论空间尺度如何,其使用者,创造者都是人。从创造者的角度来讲,在环艺设计当中就不能忽视使用者的行为心理,否则设计出的成果就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所以忽略人的因素去进行环境营造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此以人为本将可能是环艺设计的新思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转型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新思路笔者认为关键还是要以人为本,脱离了人的因素去考虑环境艺术设计方案,并没有太多的意义。因为这连基本的人的需求都不能满足,所以设计就是失败的,因此在具体的环艺设计当中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并把实用、经济、艺术、生态等几个要素综合起来,形成具有既实用,又生态,即经济,又充满艺术性的环艺设计成果会更加满足人的需要。在本课题的研究当中对此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希望可以会环艺设计提供一些参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熊清华.人类学视域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1):33-37.

[2]肖亮,黄林芳.浅析景观设计史与环境艺术设计史——以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为例[J].价值工程,2015,34(8):159-162.

[3]刘辉.艺术和文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芒种,2017,(14):119-120.

作者:张悦 单位:景德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