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摘要: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以数字媒体艺术为代表的交叉融合型专业呈现较好的就业情况,部分艺术专业的就业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在信息时代下,艺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成为部分院校发展的方向,以培养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艺术人才。该文分析课程中实践性环节的灵活设置、学科竞赛引导信息艺术实践和“信息文科”艺术工作坊建设三个方面,以此探讨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信息时代艺术设计专业就业能力

一、课程中灵活设置实践性环节

实践课程的增设是教学大纲修订的整体工程,需要各方面专家的共同论证以及相关专业教师的协作才能完成。整体而全面的教学改革灵活性较小,一旦决策错误,将影响整个学院的学科建设。因此,拥有教学改革意愿的院校和教师可以先从小的层面入手,尝试在部分课程的理论授课环节融入实践任务,并尝试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机制。

1.理论课中融入信息元素的实践任务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具有跨学科性质,为学生就业增加了筹码,其他艺术类专业的课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交叉学科培养模式,根据自身的特点,适当加入相应的信息化实践任务。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诸多艺术专业均需要提升学生对数据的敏感程度和对信息的搜集能力,培养学生把艺术构思转变为信息数据的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将课本中的文字语言转换为可视化的信息语言。如,教师可尝试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实践操作的授课内容,将理论讲授和小而灵活的实验设计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学习的理论,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深入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在维度上提升学生理解、思考的深度。

2.独立实践课程安排到信息化企业中

如艺术考察、专业综合实践等独立实践课程的授课地点和授课方式较为灵活,授课教师在经学院专家论证同意后,可以把课程安排至企业中完成。这需要学院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信息化企业展开合作,以课程指导教师与企业专业人才相结合的指导模式进行教学。但是要指出的是,这些课程的设置不宜过晚,如果在学生大四时设置则会大大削弱独立实践课程对规划学习的作用。独立实践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课程知识和实际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让学生了解到如何更有效地将传统艺术设计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如何把信息技术融入艺术设计。同时,指导教师需要完善考勤和课程考核制度,防止考察过程中部分学生出现认为无人监管而随意应付的问题。

二、学科竞赛引导信息艺术实践

学科竞赛可以验证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是教学互动在实践方面的拓展。教师通过让学生参与权威单位主办的学科竞赛,尤其是参加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比赛项目,如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将艺术视觉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能力,促使学生通过实践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发现可改进的问题,发掘自身潜能。“以设计类专业竞赛引导课堂的实践教学是越来越被人们认可的一种实践性较强、易于操作,且能符合社会需求、认识行业发展趋势的实践教学模式。”②参与学科竞赛,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1.任务驱动执行动力

信息时代艺术领域的任务驱动型学习,就是学生在艺术设计课程学习中,在教师的帮助下,结合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尝试性地综合应用艺术和信息技术资源,探索出以相互协作、自我学习为导向的驱动型学习模式,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激发探索信息技术的自觉性。这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参加比赛的热情,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项目和比赛中的任务目标,模拟学生今后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况。通过这种模拟,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适应更具实践性的创作,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配合工作坊制度磨合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实际工作的能力。

2.创设情境,检验不足

教师应选择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竞赛,把竞赛作品制作贯穿课程教学,总结创作时学科交叉需要注意的问题、项目执行时艺术和技术的协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解决学生跨学科协调的难题,解决以往课堂教学中“讲”“听”分离的问题,改变单一学科直线型的发展模式,促进教学内容相互贯通,从而获得艺术与信息技术等学科交叉的立体式教学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艺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以竞赛机制营造创新环境;注重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重构,以“任务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教学方法的革新,注重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式的转变,由大赛专业评委客观评价学生作品,保证创新质量。

三、“信息文科”艺术工作坊精准培养

信息文科,即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在理论、方法和内容三个层面进行全方位交叉融合并不断发展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信息文科”艺术工作坊,即在传统的工作坊中增加信息技术类的学习需求和任务目标,以此提高学生在信息时代中处理交叉学科问题的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信息时代需要将艺术与信息技术充分结合,成为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从而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信息技术与艺术的跨学科发展形势下,‘工作坊’无疑为此二者的共荣共生提供了一种发展渠道。”③专业的课程改革不论在制度上还是在科学论证上均存在着一定困难,工作坊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工作坊的体量较小,指导教师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实践方向,可以为掌握了较为丰富专业知识的学生提供更灵活的学习、实践场所。

1.兴趣归类具体群体,扩大成员学科背景交叉

“信息文科”艺术工作坊的设置要多元化,满足信息时代的需求,并细化分类,如分为交互设计、多媒体影视、三维动画、游戏工作坊等,以满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在固定的工作坊场域内,根据指导教师下达的具体学习任务完成作品的制作。指导教师和所有团队成员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讨论、评价,让学生从中获得进一步的感悟。工作坊的细化分类并不是在工作坊中仅招募这个领域的成员,还应该认识到学科交叉是当今世界学术主流发展方向之一。在信息时代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不能故步自封,局限于视觉艺术领域。“信息文科”艺术工作坊的成员需要从不同学院中筛选对艺术设计有兴趣的学生,优先挑选有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形成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主、积极吸收计算机等信息学科背景的学生的工作坊。根据发展的需要,工作坊以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艺术教师为主要负责人,并邀请信息技术专业的指导教师定期指导。

2.提升艺术和信息技术团队的协作意识

“信息文科”艺术工作坊的目的在于以实验性的改革尝试打破艺术和技术的界限。工作坊的学习周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实践需求而定,其尝试的意义在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在工作坊中,学生可以通过一至两年的长时间工作、学习,有计划地深化自己的兴趣,还能够与工作坊中志同道合的其他成员分享彼此的成果和经验,促进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成员之间相互交流。高年级的成员也可以给予低年级成员建设性、前瞻性的指导,帮助他们将兴趣转变为专业特长。艺术专业和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相互了解、相互配合,这种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正是必不可少的品质。“针对某些团队赛,跨专业组队能实现知识互补相济,往往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④团队任务和学科竞赛涉及计算机技术、UI设计技能等,工作坊中的成员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指导教师要把握不同学科团队成员之间专业技能融合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培养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协调成员分工,以此提升作品的质量。团队每个成员都担当着不同的角色,从领导者、设计师到工程师和推广者,强调角色间的相互分享与学习,形成团队共同知识,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这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就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结语

文章研究信息技术在艺术专业中的实施计划,即信息艺术设计涉及的内容,探讨如何提升信息文科的教学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艺术设计与技术的相互融合,在教学改革中寻找能够实现艺术和科技结合的模式,从小处入手,以工作坊为改革创新点,努力创造集创造性、实践性、互动性和学科交叉性于一体的教学平台。在信息时代下,尝试性地改变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以满足时代的需求,提高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从而增加学生成功就业的砝码。这既能提升学校的品牌价值,又能够培养出符合信息时展要求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

作者:王琪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