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时代下的艺术教育模式改革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时代下的艺术教育模式改革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时代下的艺术教育模式改革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征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为指导思想,将“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作为研究对象,以美学、设计学、传播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为基础,采用跨学科理论整合视角,围绕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内涵与特征、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现状、新时代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框架改革、新时代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协同创新等四个核心概念,探讨新时代高职院校践行艺术教育的意义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模式改革研究

一、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

(一)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意义艺术不仅是一种人类行为,更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方式,艺术教育逐步得到社会的肯定与重视。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有利于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承担着文化复兴的重要使命。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活动,对于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来说,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大学生来说,艺术教育不仅能促进其全面发展,还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审美修养,使大学生在艺术学习与实践中感知美、鉴赏美,并通过学习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于美的鉴赏能力,能够促进大学生对“美”的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美”。第二,有助于提高学生个人修养品味,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第三,有助于大学生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帮助大学生塑造完美人格、增强心理素质、建立积极健康心态。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使命现阶段文化自信的背景下艺术教育的审美培养理论已逐渐超越单纯的道德与无功利主义,具有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使命,这种使命是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改革必须思考并认真践行的。为何而艺术?为谁而艺术?一直是人类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为德而艺”的思想是狭隘的,将艺术直接作为道德、说教的工具,使艺术失去了独立的特征。这并不是否定艺术教育对道德理论有促进作用,而是反对将其作为教化工具以实现统治阶级的功利性目的。“为技而艺”是形式化的艺术教育,过细的专业方向及技艺的传承只能是一种技能训练,即便是技艺超群,但是思想贫瘠、素质落后、目光短浅的人不能称之为艺术家。“为人而艺”是对艺术教育片面化、功利化的纠正,这一思想强化对人性的塑造,最终目的就是将人塑造成“完美型人格”,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境界为主旨。所以新时代下艺术教育是对“美”的理论的实际践行。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文化自信作为国家与民族最基本的力量支撑,为新时代艺术教育夯实了思想基础,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对文化的传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等方面,推进艺术教育的改革创新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这也是新的时代对艺术教育提出的新命题。

二、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些年来,在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实践中,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展开,如《新中国六十年艺术教育的实践进展与理论创新》(王丰,2010)、《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及教学模式探索》(秦赞,2008)、《新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助推高校发展》(李洪辰,2018)、《艺术教育在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周家璇,2017)、《古希腊艺术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谢一丹,2019)等。通过整理发现,我国学者集中于艺术本身、院校发展等方面对高校艺术教育进行定义和论述。多年来我国在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包括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在课程设置方面,现阶段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内容还未体现其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提高综合创新能力,增强各学科知识间的交叉联系,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应当是相悖的,而应该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关系。对此,本项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结合笔者在高职院校从事艺术教育的工作经验,深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的落后,制约了艺术教育的开展我国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目前已建设、开展和实施了艺术教育,一些艺术类活动也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与学校的其他专业性课程教育相比,仍是被忽视、被弱化的,学生对于艺术课程的学习态度与效果不甚理想。近些年来,国家教育部多次出台艺术教育课程指导性文件,在促进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同时,也规范了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体现了国家层面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也显示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但落实到学校后,不难看出,大多数学校对艺术教育的相关师资配备、经费投入、场地、课程设置等都与专业课程的教育配备有着相当的差距,所教授的内容与现实需求脱节,究其根本,是教育观念的落后,没有正确意识到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这种落后的教育理念制约了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创新。

(二)艺术教育基础条件有待完善和改进艺术教育基础条件涵盖的方面较多,如师资、课程设置、资金、教学设施、实践场所等,当下多数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多以这几方面为主。一是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机制不健全。当前,高职院校处于实用为主的教育氛围当中,教学重点是培养应用型、就业型人才,对于“美育”工作的开展不太重视。实际上,艺术与科学有许多相同之处,艺术教育与培养应用性人才、研究性人才并不矛盾,并且对培养全面型人才起到积极的作用。二是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不完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师多由相关艺术院部教师兼任,多为年轻教师,教师队伍没有形成完整稳定的梯队,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就从“以生为本”变成了“因师而定”。三是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大部分高职院校所开设的《美学鉴赏》《影视鉴赏》《音乐鉴赏》等课程,多是选修课,并没有将艺术教育课程纳入到必修课当中,导致艺术教育未落到实处。四是艺术教育评价单一,教育效果不理想。大部分担任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师没有认真严肃地看待艺术教育课程考评机制,而是选择简单的评价方式,比如在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谈一谈对艺术教育的心得体会等,学生对这类考核往往缺乏认真践行的态度。因为缺乏多元化考评方法,所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践行创新路径

(一)因“时”制“宜”,新时代下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重新定位高职院校要普及健全的艺术教育,改革陈旧的教育理念,要将艺术教育课程纳入到全校必修课当中,自上而下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改变对艺术教育表面化、片面化的现状。完善师资队伍,加大经费投入等,并将艺术教育纳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中,定期进行质量监控管理。

(二)推“众”至“精”,新时代下高职院校专业艺术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优质的艺术教育教师资源是保障艺术教育课程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之一,高职院校要基于现实条件,充分利用现有艺术教育教师资源,加强师资培养,提升教师整体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一是引进一批专职艺术教育教师,优化现有师资队伍,改变单一师资结构。二是对现有艺术教育教师进行培训,引进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方法,提升教师素质。为教师搭建艺术教育教学研究的平台,充分打造“双师型”艺术教育教师队伍。三是打造立体型教师队伍,聘请校外优秀的艺术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等进校开展艺术活动。四是建立健全教师考评机制,从而有效进行艺术教师的教学评估。

(三)由“简”入“繁”,新时代下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形式的创新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更科学的艺术教育课程内容,鼓励跨学科学习、多学科交叉学习,引导学生探索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从而拓展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内发展的空间,并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各类校园文化艺术节、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有特色的艺术品牌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同时也能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塑造院校自身文化特色。

(四)推“陈”出“新”,新时代下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结构研究艺术教育的课程需要合理化设置,审视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结构,只有经过科学缜密的设计才可以创新优化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征,以实践贯穿课程、以历史启迪现实、以科学认识艺术,打造更为有序的艺术课程设置,以明确的标准考评艺术教育的课程大纲,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与内容,与时俱进更新教材,促进艺术教育课程结构的规范化、科学化。

(五)与“时”俱“进”,新时代下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研究因学生专业不同、艺术素养不同,在普及艺术教育的教学中,要强调因材施教,一是根据现实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习考评方案,规范考评制度;二是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采用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如活动策划、调研报告、艺术创作等;三是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下,将学生的日常考核作为重要参考,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多方面结合,完善艺术教育考评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新时代下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要解决自身问题,必须转变观念,改革教育方式,完善教育体制,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如此才能在高职环境中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掌握正确审美、拥有良好三观的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黄梦.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智库时代,2019,(19):92-93.

[2]王鹏.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北京34所高校为例[J].北京教育,2018(3).

[3]文静.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南方论坛,2018(2).

[4]张利欣.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艺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辽宁传媒学院为例[J].艺术科技,2017,30(2).

[5]张炫.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困惑与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3(7).

作者:孙玉洁 单位:开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