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西方现代艺术转变要素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西方现代艺术转变要素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西方现代艺术转变要素分析

摘要:“艺术”并非是一个静态的事物,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而改变。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艺术开启了对现代艺术的探索,在此期间,诸多艺术流派的诞生使这个时期的西方艺术在整个西方艺术史上呈现出空前活跃的状态。从社会背景上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给西方在物质上极大的破坏,西方人在心理上也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在这期间,战争本身对艺术家的影响也是最具决定性的。“机器时代”带来的现代化分化出不同的艺术观念。在美学观念的影响下,艺术家不再恪守于对自然的描绘而是转向对自身情感和精神的表达。

关键词:西方现代化艺术;法国大革命;启蒙思想;弗洛伊德

一、转变的动机

(一)古典的颠覆现代性艺术的获得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现代性历史的发展过程。从17世纪路易十四的专制政体控制法国的文化领域开始,当时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形成了一种为上层社会服务、反映上层社会利益的文化流派——学院派。以理性至上、庄严宏大为特色的法国古典主义由此诞生。而在接下来的大革命时期,意识形态与政治斗争比任何时候都配合得更加紧密,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次规模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它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对西方民主思想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不仅如此,它引起的法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更是间接地使其在文化艺术领域上的动向发生了转变。先后登上政治权力中心的各阶层、各政党、各政治派别,都无一不抓住文学这把强有力的枪杆,以此作为自身意识形态贯彻和传播的重中之重[1]。大革命的爆发使资产阶级向封建主义冲击,人民群众成为主导力量,艺术家们在社会极端情形下的对抗和高涨的政治情绪促使艺术主题发生改变。他们受到这时期启蒙思想家们的影响畅想未知的世界,希望能从伏尔泰、卢梭这些启蒙思想家们的思想中得到启示并且传播自由平等的艺术理念。例如,卢梭为探讨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而写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以及实现社会平等理想的《社会契约论》等,这些新的理念、新的归属、新的形式接踵而至。虽然这些超前的思想冲击着人们,但同时依旧有一大批人愿意回到古罗马古希腊艺术,希望能从古代艺术中得到启示并且传播自由平等的艺术理念,这便是新古典艺术的诞生。马克思曾提道:“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经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2]所以不是新古典主义依附着大革命诞生,而是这个特殊的时期需要新的思想。在新古典主义以工整和严谨的形式维系整个社会并且把这套形式反映到艺术上时,“美产生于度量和比例”①成为了衡量这一时代的标准,但在艺术为革命战斗的同时他也丧失了独立性。于是在19世纪初,写实发展到极致的古典主义中其实已经出现了对写实主义方法理解的冲突,人们开始对写实进行了分解,逐步发展为各种样式和风格的艺术。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更是加速了这一趋势,大量的机器代替农业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后,人们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空前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欧美各国开始出现了一股强烈的浪漫主义审美思潮。如果说古典主义是一种理性至上的态度,一切以法律为基础,以不变的规则为标准,那么浪漫主义则是在艺术中强调人的理解、情绪和意志。艺术是艺术家主观情绪的一种自由表达。在这个时期,古典彻底被颠覆了。启蒙时代把理性作为标准,但它把理性视之为一个通过后天学习习得的能力。启蒙精神转向经验性的理性,进而引导出对公开批判社会现实的需要,即要求公开的言论自由、思想交流和对各方面社会事务的知情和参与[3]。这一特点使这时期的艺术在公众面前显露,公共舆论的爆发推动了一个新的艺术活动形式,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艺术沙龙批评。在西方艺术发展的长河中,艺术也逐渐走向现代艺术革命,而首先发现并关注到这一发展的便是艺术批评。艺术受到了批评才能转化为创造活动,于是现代艺术的时代就此到来。

(二)战争与革命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整个社会时会发现,战争永远都是给人们最大破坏和影响的行为。两次世界大战给西方文明造成极大的冲击,整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都处在激烈的动荡之中。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打响,战争带来的无数战士和人民的牺牲令世人为之惊愕。大部分人还未来得及享受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便利却遭受到了科技进步造成的可怕偏差。人们失业,生活陷入困境。德国表现主义便是在这样激荡的社会背景中诞生的艺术派别之一。在尼采的美学中,接受刺激、接受存在痛苦的“狄俄尼索斯精神”和斯泰纳神秘主义的哲学思想影响中,表现主义的作品往往有着病态的痛苦,追求一种怪诞的、变形的表现形式。例如蒙克的《呐喊》《卡尔•约翰街的夜晚》这些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以及珂勒惠支以工人、农民的苦难、饥饿、疾病、死亡、挣扎和反抗为题材的《农民战争》组画中明显地体现出来。除了表现主义,饱尝战争之苦的艺术家们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思想,关心人民的疾苦、底层的境遇,把劳动者的艰辛、社会的苦难,以及被压迫、被损害的不公揭示出来,对社会进行批判,追求平等,追求制度上的公正,艺术成为精神上的呼吁和呐喊。19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革命的完成,西方民主思想产生重大变化。当人的精神处在极端压抑之时,极其单调的机器节奏使人的本性被遏制,于是人们把注意力转向了人的内在精神,开始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或映射社会的真实面貌。这时的艺术家们已经自觉地把艺术作为探索人类精神前沿的方式、领域和战场,这个领域和战场就是现代艺术。所以到了19世纪后半叶,西方一些精神上的革命,往往是艺术先行,然后扩展到其他方面,这些艺术中的探索和实验精神,正是西方成其为发达的西方的根本动力。丹纳也曾说过:“在我们所探究的整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一时期,就是社会发生巨大转变的时期,各种战争、变革影响了时代、环境特征,也就对这一时期的各种艺术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探寻‘人的主观精神’成为了后来西方美学探索的方向,从而影响到绘画领域的发展。”[4]而这些思想相互碰撞使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非理性、无意识的美学理论,也间接导致多种艺术流派的产生,有的甚至颠覆了传统的艺术理论,这些被称作“现代主义”的艺术经过了革命和战争的洗礼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时代。

(三)新的科技带来新的形式现代艺术不是短时间的突然改变的,在资本主义已经向较为成熟阶段发展时,艺术依旧受到规则的束缚,新兴起的艺术家们和新的艺术形式并没有得到待见,旧的传统法则依旧在抑制他们的发展。即使在这样处处受限制的情况下,印象派的画家们依旧打破了传统上的束缚,开创了新的艺术思维。他们将自己的感受放大,以夸张的形式展示在作品之中。当人们对艺术的态度不断变化后,这些曾被拒绝的艺术家们正被发现,一个新的流派也慢慢在众人面前展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然在人们眼中不再具有神性,人们看待自然的眼光变得更加理性客观,印象派不再是对事物对象进行主观选择,而是印照它。把经典的古典素描转化成瞬间的色彩,使画面拥有展现瞬间的能力。当艺术家们的手接触到科技进步的成果后,他们的作品中开始出现大量光学、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等科学领域知识,艺术在这个时期不再仅仅描摹现实事物,而是拥有了艺术家自己的考量。例如后印象派莫奈在《圣拉查尔火车站》中运用色彩学和构图学巧妙地平衡了画面的调子和色彩,这幅画出色地表现了力量、空间、对比和运动,更展现了现代科技创造的壮观景象。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中利用“黄金分割”比例构图,将树荫处与阳光下人物的画面比例和近大远小的人物比例因需而变,使画面更加和谐。色彩上,与以往的绘画作品相比,这幅画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无数个相近色和互补色的细小圆点细致排列而成,颜色更加饱满。受到新印象主义影响的未来主义博乔尼的《空间中连续的独特形式》更是探求劳动、光和运动的综合效果,表现运动中错综复杂的印象以及动感。这些19世纪以后的艺术家将艺术从传统模式转换到现代模式,他们在传统的精神中心消散之际,以新的方式挽救了艺术的生命和使命[5]。他们开始注重绘画形式,把形式作为单独的技巧与内容分割开,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本语言,用新的技巧展示了不存在于自然界和只能以主观精神世界意会的作品,极大地增加了绘画的审美区间。作品画面不再仅限于点、线和色块组成的自然对象,点、线和色块本身也成了被欣赏的对象。这样的作品形式更利于艺术家们表现内心情感,同时也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20世纪的艺术既是对世界的重新定义,也是对自身的重新定义。因此,现代艺术总是打破常规,挑战人们的感知和思维习惯。

二、哲学思想的影响

西方文化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一直秉承着理性至上的观点,甚至在17世纪中古典艺术将这种观念发展到极致。直到19世纪下半叶,当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出现时,西方哲学界受到“当头一棒”。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像哥白尼发现“日心说”、达尔文发现“进化论”使西方文化面临两次困境一样,弗洛伊德的理论使西方文化第三次陷入危机[6]。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论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我。自此开始,随着一系列非理性主义思潮的爆发,艺术家们也深受影响,这就是20世纪初为何突然爆发多个艺术流派的原因,不断有新的艺术形式和流派诞生,现代艺术也使美学获得了新的生命。

(一)艺术与自由在20世纪初西方艺术向现代化转变过程中出现的艺术流派的艺术风格虽然彼此不同,但他们在某方面却拥有一致的追求,不管是艺术形式的表达上还是精神世界的传达上都不再被理性的锁链束缚,而是追求情感的宣泄与自由。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美或艺术作为主体的自由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7]当这种精神上的自由真正贯穿在人类生命之中时,艺术才真正步入现代化的大门。19世纪后印象派大师高更在他的作品中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自由,这位艺术家在后半段的人生中彻底放逐自己,在精神层面追逐心灵的人类乐园。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中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也代表着他最后的彻悟,虽然更接近了心中的自由,但他这一生也承受了大部分人无法理解的迷茫、困惑、忧伤和焦虑。他把这种复杂的情感化作作品背后的真正灵魂,让作品具有艺术家背后的象征意义,把人类原始的记忆,真实的现在以及遥远的未来都浓缩在画面上。而这种把主观自我精神外化的结果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柏格森“艺术作品本身是一种主观精神的产物,是艺术家内心需要外化的结果”这一观点。人的自由问题同样也是萨特整个哲学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他从“反思前的我思”出发,主张人的存在即自由,人可以自主地选择和行动。个人自由不仅会受到“自然处境”和“社会处境”的限制,还必须承担起责任。在20世纪战后的抽象主义绘画中他的理论影响着西方现代化艺术,正是从存在主义哲学中获得灵感。康定斯基在《论艺术中的精神》中就阐述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对于绘画作品来说,自然界的物象和画家对于这些客体的客观印象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绘画作品中展现出的形象应是画家内心情感的表现。他的系列抽象绘画作品彻底打破了绘画必须模仿自然的传统观念,以直觉和想象力为创作的出发点。不管是经历了立体主义发展而来的几何抽象还是带有浪漫倾向的抒情抽象,色彩、线条、几何形这些既不代表人,也不代表物,只是代表艺术家主观心灵的东西也就是萨特提到的“自为的存在”。而这些正是存在主义哲学精神对抽象主义的影响,是存在主义意识在艺术上的体现。

(二)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说”在走向现代化的路程中人们不断地追寻自由,但部分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精神苦难的人们急需给予心灵上的慰藉,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便在这时带给这一部分人们思想上的转变。他的精神分析说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他认为,“艺术冲动是源自个人内心潜意识被压抑的性欲冲动,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发泄本能冲动,在精神上逃脱性压抑的苦闷和病态。”[8]在他看来,艺术与审美帮助人逃脱压抑与痛苦。在这个观念和当时大战后被迫害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下,艺术家们开始在创作中表达苦闷、抑郁、压抑等消极情绪。雅克德比奇也在《西方艺术史》中谈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恐怖使人想到我们的时代也有其非理性的部分。实际上,这种恐怖已经动摇了对于理性的信念。于是,大量的艺术家被一些稀奇古怪、神秘莫测的题材所吸引,他们采用一些梦幻的场面作为对于自信的进步思想的抗议。”[9]这些艺术家们的艺术思想后来被发展为超现实主义的艺术流派,处在西方现代艺术的超现实主义甚至直接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并以弗氏理论作为这场运动的艺术指导思想。而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正是发掘人潜意识中深处的记忆,强调人的无意识思维的方式。这在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恩斯特的经历中有所体现,恩斯特曾在书中记录过幼时体验的幻觉及特质,这也是受到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中梦的题材与动机。梦是潜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伪装的满足等部分观点的影响,对后来幻觉成为他艺术表现的基础。弗洛伊德的哲学思想在现代化的西方艺术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当然不仅仅是他,整个西方艺术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点都是导致这一时期多个流派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的重要因素,艺术家们也从社会的引领者逐渐转变为社会的体现者。

参考文献:

[1]朱盈蓓.法国大革命文艺对新古典主义的需求和演变[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5(3):99-10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董红霞.西方现代艺术批评的起源——18世纪法国沙龙批评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2.

[4]丹纳.艺术哲学[M].张伟,沈耀峰,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

[5]董志刚.危机中的革命——西方现代艺术的形成及其美学意义[J].学术月刊,2009(12):90-95.

[6]董学文,张首映.从无意识到泛性论——弗洛伊德文艺观述评[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6(2):106-112.

[7]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周艳红,胡惠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9]雅克德比奇,法弗尔,格鲁纳瓦尔德,皮芒代尔.西方艺术史[M].徐庆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4.

作者:卫梦逸 单位: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版画专业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