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寺庙壁画艺术中的人性美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纵观中国的壁画艺术史,法海寺壁画无疑是其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它代表了明代壁画艺术和皇家绘画的巅峰水准,对明代历史文化以及佛教文化研究有着巨大的价值与贡献。同时法海寺壁画也有着巨大的艺术价值,它高超精湛的绘画技巧,精妙绝伦的用金、用色的艺术手法,无一不令人叹为观止。而在壁画中体现出的有别于历朝历代的佛教寺观壁画的人性化与世俗化的表达是其重要特征之一,画面通过精美的壁画内容、高超的绘画技巧透露出的人性之美、人性独有的特点以及人间社会的温暖与真实,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完美地将艺术、宗教以及人与社会结合在了一起。本文通过对法海寺壁画的人间社会的人性化、世俗化的体现以及其独有的特点等进行探究分析,并做简要述评。
【关键词】法海寺壁画;人性美;世俗化;人间社会
一、法海寺壁画的时代背景
法海寺壁画是明代的宗教题材绘画,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以及社会场景和精神追求。敦煌壁画虽然是中国现存内容最为丰富、规模最为宏大的文化艺术宝库,但它自十六国前秦始建,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逾越千年的兴修,历朝历代艺术风格竞相争艳,却唯独少了明代,北京法海寺壁画恰好以它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精美绝伦的画面弥补了这一缺憾,它是我国宋代以后存有的罕见的宫廷绘画精品,它的绘画工艺、绘画技巧可以称得上是明代壁画之最,是集中国寺观壁画之大成的巅峰之作。
形象法海寺壁画非常突出的一点便是它的人性美,在画师的笔下,其中的人物形象都突破了以往传统壁画中佛国众神刻板的神圣化形象,他们仿佛是民间众生的缩影、化身和美好心愿的集中表达,从而彰显出浓重的人性化情感。人之所以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最基本的区别同样也是人性的基本特点便是人具有人性,人类拥有复杂的情绪,会快乐会悲伤,慈母疼爱幼子,将军忠肝义胆,帝王为国为民鞠躬尽瘁,这都是人类才会拥有的独特的复杂情感和人性。而这些人类独有的美好的人性特征在法海寺壁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从具体的形象角色中来解读分析。
(一)壁画中的女性形象在法海寺壁画众多的人物形象中,最为吸引人目光的便是女性形象的塑造,壁画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有菩萨和天女两类。壁画中的菩萨、天女形象均体态优美,身着华丽服饰,头戴宝冠、花饰,颈戴华贵项圈和层层璎珞,俨然是人间的贵妇、宫妃的形象。1.水月观音。《水月观音图》是法海寺壁画的十铺壁画中最为出名的一幅同时也是将人间女性的形象特征表现最为突出的一幅,被誉为“东方的西斯廷圣母”。她是众多水月观音作品中的精品,她面如满月,玉手低垂,面目端庄,大慈大悲,半跏坐于礁岩之上;头上戴着饰以华丽珠宝的头冠,头冠上中央有一个小阿弥陀佛像,身披由六棱晶花拼成白色薄纱。自唐宋以来,画师常通过披纱的仕女来显示绘画技术的高超,数法海寺壁画水月观音的薄纱面积最为巨大,且仿佛蝉翼一般轻盈剔透,仿佛随着观音的呼吸而颤动。画作强烈突出了观音的人性之美,她体态婀娜多姿,雍容典雅,面容也更加的柔美与慈爱,整体形象则更加偏向于人间社会的宫廷帝妃的模样,充满了人性的色彩,有一种步入凡尘的现实美,仿佛无声地传递着对百姓的爱与关怀,这种永恒的魅力备受民间百姓的崇尚和喜爱。2.鬼子母。珂利帝母,又名鬼子母,原为婆罗门教中专食小儿的恶神,民间称其为“母夜叉”,后被佛法教化,成为专司护持儿童的善面护法。在古代医疗条件不发达的时期,疫病泛滥,儿童最易被感染流行病而夭折,百姓渴望有一位儿童的保护神来守护幼儿,因此有了鬼子母形象的创造与变化。法海寺壁画正是通过鬼子母这种真挚动人的爱子之情,来反映出人类社会的温情,使法海寺壁画褪去了宗教绘画的神秘色彩,不再是前朝那样高高在上的没有人情味的佛国众神,反而具有了民间母子般的现实美感。3.坚牢地天。除了疾病时疫对人类的侵害以外,古时同样威胁人类生存的还有自然灾害造成的饥荒。明朝正统年间曾发生过严重的饥荒,给全国的人民都带来了巨大影响,百姓食不果腹、流离失所,许多人民因为饥荒而饿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便出现了坚牢地天这位护法神的形象。坚牢地天原为婆罗门教中的地神,她的责任是保护土地和地上的所有植物,法海寺壁画通过这样一个保护人间大地和植物的女神的慈悲角色表现了对人民的关怀,同样也给予了百姓一个心理上的寄托与精神支柱。
(二)壁画中的男性形象1.大梵天。其实封建社会时期的宗教信仰是统治阶级用来统治、管理人民的一种常用手段,“天人合一”的思想深深地扎根于百姓的心中,而佛教绘画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看作是统治阶级的“专有画像”。例如法海寺壁画中的大梵天,帝释梵天图的右侧首位便是大梵天。大梵天排在最前面,他头戴帝王冠冕、手持红色莲花,如同一位神情严肃庄重的人间帝王的形象,呈现出人间男性的形象特征。大梵天掌管着佛国最高权力,而民间的皇帝掌管着人间最高的权利,天上佛国和地上人间本质上是相同的。2.韦驮天。法海寺壁画与敦煌莫高窟壁画、永乐宫壁画等其余同样有代表性的壁画截然不同的是,画师将目光投向了当时的做出贡献的朝臣和驻守边关的将领。韦驮是佛教中的护法神,在法海寺壁画的画师笔下,他被塑造成了一个青年将领的形象,清秀年轻的面孔和挺拔的身姿,尤其是他传神的双眼,画师在画韦驮的眼睛时将双眼的虹膜化成了充血的状态,顷刻间一个忠肝义胆、一心为国、体格雄壮、威武勇猛的英武和善的青年将领的生动形象就跃然于墙壁之上。因为明朝中期北方边境常年遭受少数民族侵犯,因此人们渴望能够有英勇威武、骁勇善战的将士来守卫人民,保卫边关。明朝确实也出现了非常多优秀的青年将领——嘉靖年间的戚继光、胡宗宪,正德年间的徐文长等,他们各个英勇果敢,颇具文韬武略,在御敌疆场上建立奇功。
三、法海寺壁画中的人类社会:
艺术中的人性回归法海寺壁画为皇家寺院壁画,而明代时期宫廷绘画开始向生活化、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这种绘画风格趋向极大地影响了法海寺壁画,而画师对“人”本身的关注,对人性的回归与追随,就使得法海寺壁画中的世俗化、人性化元素异常丰富。
(一)服装配饰法海寺壁画人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服装配饰描绘的极其精美华丽,图案样式丰富,用色讲究,花纹富丽繁多,佩戴的珠宝首饰琳琅满目,极尽的奢侈华丽。就拿水月观音来说,她身着朱红色罗裙,头戴宝冠,外披白色纱衣,手臂身上也佩戴着繁复的璎珞珠串。这些珠宝主要以金饰和串珠为主,共有1400多个,运用沥粉堆金和层层晕染、多次积色的技术营造出了生动真实的立体感,使得六百年后的今天金属看起来还是闪闪发亮、宝石依旧晶莹剔透如当初一般。而水月观音身上这件白纱全部用白云母绘制、用线条勾勒完成,上面绘满六角花朵状图案,每一朵花均由7个点以及48根线条绘制而成,然后再在线的交点处用金丝提花,画工极其精湛,使得白纱如蝉翼一般轻盈,我们仿佛能看到白纱在随着观音的呼吸而上下起伏;而身上的罗裙和飘带仿佛也在风中飘动,正可谓是“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真可谓巧夺天工。
(二)壁画场景中的人间社会法海寺壁画中除了绘画精美的人物、动物,背景的描绘同样精彩。明朝时期山水画发展劲头十分迅猛,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山水画家,例如画《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的董其昌、画《墨花九段图卷》的徐渭、画《古木寒泉图轴》的文征明等等。艺术大家们纷纷表现出对人类自然生活的关心与好奇,就连宫廷绘画也同样受到影响,因此明朝时期的宫廷绘画的生活化、民间化风格趋向非常明显,而这种风格喜好也同样体现在了法海寺壁画上。在法海寺壁画的《水月观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几幅图里,生动有趣的背景一点也不输画面的人物角色,壁画中的山川流水、滚滚波涛、青林翠竹、云海缭绕等场景,灵动地营造出了平和舒适的生活气息和闲适怡人的人间意趣。画面中的植物、动物种类繁多,牡丹、竹子、莲花、百合、野草,鹦鹉、金毛犼、六牙白象等,它们都取材于人间社会的自然生活里,在画面里又有了人类赋予它们的美好寓意。与此同时也反映出了对世俗生活、人间社会的回归,在这样的环境衬托之下,壁画中的神祇们仿佛更加的亲切慈爱、灵动迷人了。在法海寺壁画里,在大雄宝殿这几面墙上,所有的人和景好像都是人间社会的投射和缩影,画面里所塑造出的神佛菩萨、天将、女神、仙宫、帝王、树林、潭水、动物等,无一不在诉说着画师们对人类社会和人性的关怀,当画师将关切目光从虚无缥缈的神的身上转投向有温度的人类的身上时所迸发出的力量是巨大的。法海寺壁画角色众多,每一寸壁画都是画师寄托以人类文明和美好人性的载体,不论是水月观音的悲悯关怀,还是鬼子母的母性慈爱,抑或是四大天王、天兵天将的忠心赤胆,我们在观看壁画时总能感受到美奂绝伦的画面背后孙包含的美好情感,画师们在六百年前创作这些角色的时候,赋予了这些壁画中的角色们比人类更加美好更加闪耀的人性光芒。法海寺壁画的绘制打破了传统壁画主题的限制,借助描绘宗教绘画的主题,将佛教众神的形象借助民间的宫廷帝妃、功臣勋将以及社会众生,演绎了人间百态生动的形象,赋予了佛教众神更多的人性色彩,民间的世俗生活场景再现于传统壁画的背景下,赋予了宗教绘画新的活力和发展方向,它跨越了六百年的时空长河向我们展示了精妙绝伦的东方传统壁画艺术,传达了人性的美好和明代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
参考文献:
[1]顾雅静.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水月观音[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1.
[2]庄欢.佛教人物形象的演变[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1998.
[3]安山.明代壁画:文殊菩萨[J].文史杂志,2012.
[4]张慧.论法海寺壁画的人文主义精神[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19(02).
作者:王一成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