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国风融合现代艺术形式运用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国风融合现代艺术形式运用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国风融合现代艺术形式运用分析

摘要:中国风元素近年来在许多的设计作品中得到了体现,融合了中国风的设计作品不仅是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一种发扬和传承,也给现代设计本身增加了文化历史底蕴。这种融合,在现代设计的各个领域都能发现。中国风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悠久的历史积淀中而形成的在全世界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将“中国风”融合到现代艺术设计中,对整个中国风文化能够有更好的理解,创作出具有独特民族气息的设计。

关键词:中国风;传统元素;现代;设计

一、近代“中国热”,现代“中国风”

(一)近代“中国热”早在欧洲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末,这段时间中国元素在欧洲的许多方面都得到了体现,中国元素受到欧洲的追捧,这种追捧曾经是当时欧洲社会的大众时尚,成为在当时欧洲长时间的流行“中国热”,在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设计中,巴洛克的家具设计受到中国传统漆绘家具和雕饰屏风的影响,而陶瓷设计是受到了青花瓷的影响,这些设计中的色彩表达还有装饰手法都具有浓郁的中国元素特点。洛可可风格中受中国风格影响的有伸展的枝蔓纹样以及奇彭代尔式的家具等。中国风体现在当时整个欧洲社会及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国式园林以及受中国风影响的洛可可风格也在欧洲各国王室流行。欧洲的中国风流行在十八世纪中叶达到顶峰,到十九世纪才消退。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时期的珠宝设计、陶瓷设计以及室内设计等都受到了“中国风”的影响。总的来说,“中国风”的设计风潮使中国元素及中国风格进入西方人的视野中并且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开启了国人本土设计的探索之路。

(二)现代“中国风”中国风格也称“中国风”,“中国风”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一种表达中国元素的设计风格,这种风格能够适应全球流行趋势,并有自身独特的魅力的一种艺术形式或生活方式。提到中国风,就必须要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风。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并没有在我们的眼中消失,反而越来越走进我们的视野中,成为独树一帜的中国特色。中国风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电影、广告、音乐、服饰、建筑等,应用领域之广,使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更多的接触到中国风。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了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汉字、书法、篆刻、皮影、戏剧、传统建筑等,这些传统元素具有浓厚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是形成中国风的重要源泉,中国风在时展的过程中融合到现代艺术设计形式,这是传统文化的回归,其流行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新时展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将中国风设计推向世界是本国设计师需要认真思考的。

二、这些“中国风”

(一)平面“中国风”平面设计,也称为视觉传达设计,“视觉”呈现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平面视觉来传达想法或讯息。在平面设计中,常见的有标识、出版物、海报、平面广告、标志和产品包装等。平面广告中传达的是一种信息,通常我们所接触到的平面设计作品中有许多都运用了“中国风”元素,这些设计中带着浓浓的民族气息,让每一个人闻之会思索设计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建筑“中国风”21世纪上半叶,也是中国建筑设计风格发生重大转变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受西方建筑影响,出现了许多模仿欧洲古典主义风格、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海外滩的英国汇丰银行建筑就是这一时期模仿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1933年设计的上海百乐门舞厅和美琪大戏院、永安公司新楼则受到了装饰艺术风格的影响。另一方面,从二三十年代开始,中国建筑师开始将西方建筑和中国建筑交互相融,产生了一批带有民族自强精神的设计作品。如吕彦直设计的广州中山堂等建筑,是对中国传统建筑继承而又创新的比较成功的作品。

(三)产品“中国风”中国风的产品设计也是将传统文化展现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上体现时,与消费者的交流也更加直观,给设计师留下了极大的设计创意空间,设计师会通过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合理运用而达到自己最终的设计目的。前些年流行的青花瓷翻盖手机就是一个例子。外观简洁的青花瓷图案设计和大气的手机外观相得益彰,更像一款唯美的工艺品。这款手机融入的中国元素,使得手机在实用之外更多了中国的传统特色。但目前中国风产品的应用比较“标签化”,对一些传统元素符号运用得不是很恰当,造成了“中国风”的产品太偏向于表面化,注重形式。

三、中国风“风”云人物

(一)“风”云人物之靳埭强靳埭强,华人设计师中闻名的国际平面设计大师,专业精神是他特别强调的作为设计师的一种品质,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平面设计作品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理解上而进行的融合。只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对现代艺术设计本身加入自己的诠释。靳埭强中西结合的设计作品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当属中国银行的标志。中国银行的标志整体简洁流畅,中国古钱的元素巧妙地运用在了标志上,极具中国特色。现代造型中又有民族的韵味,很好的表达出了中国银行的信息内涵,凸现中国银行的招牌。这个标志是融贯东西方理念的经典之作。靳埭强在1970-1980年的水墨画中糅合了许多设计元素,后来转变为写实风格,画面多取材自中国山水。他的作品既有文字的实用性又能够感受到艺术性,参考行草书法,将设计和书法与山水融合,作出充满浓浓的中国风韵味的设计作品。在九十年代靳埭强寻找到自己的艺术个性,在内地的名山大川写生、感应,然后将在自然环境中找到的灵感运用到他的作品中。靳埭强认为无论设计师或艺术家,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根。他要在中国的文化中寻回自己的根,所以他常回内地,接触当地的艺术、文化与人,这样有亲身体验创作起来便意念无穷。年轻一代的设计师都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不仅要知根且要深知,将中国风通过设计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风采。

(二)“风”云人物之陈幼坚陈幼坚是中国最著名的设计师之一。他的设计公司曾被美国GRAPHIS杂志评为全球十大设计公司之一,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华人设计公司。他在1991年、2002年在东京举办了“东方汇合西方”“东情西韵”的个展。陈幼坚深爱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遗产有着一份执着和骄傲,但这份执着与骄傲并没有使他变成固守传统的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是将东西文化更为合理地融合在一起,既赋予作品传统神韵又兼具现代时尚。在东京的新宿高岛屋一家名“茶语”的茶馆,从茶馆的标志设计和室内设计再细致到茶具的选用,都非常的讲究,堪称陈幼坚设计艺术的精髓。除此之外,东京三菱银行的CI、NIKKO现代中国餐具、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赛都让人看到了东西合璧的魅力。在国际的舞台上,他不仅是一个设计师,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将中国传统文化之风用设计展示给全世界的人。

四、“风”向标设计源

(一)“风”向标标向前从古至今,我们的“中国风”现代设计创作不应该仅限于对传统元素等一知半解的拼贴挪用上,应该立足于当今的时展,将传统设计语言用独特的方式转化成现代设计语言。创作出独树一帜的作品。“中国风”不仅是现代设计的重要源泉,也是现代设计创作的“风”向标。这个“风”向标是我国现代设计一个重要的指引,将有着融合中国风的现代设计更好的展现于世界,“风”向标现在是我国现代设计的一个方向,未来这个“风”向标会为更多的现代设计指路,让中国的现代设计在设计道路上走得更远。中国风融合到现代艺术设计形式中,凸显我国自己的民族特色,用新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更多的带入人们的视线当中。现代设计在越来越成熟的同时,更应该思考如何将本国的文化融入设计作品中,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好的了解并且具有创新精神,使我国的中国风现代设计在走向世界的同时成为我们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标签,这样才是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设计源源远流长世界的语言不能互通,但是设计却是世界通用的语言,人们可以感受到设计作品的内涵。优秀的设计是各国文化之间交流的一种直接的方式,现代艺术设计只有强调了深层的审美和设计思想,才能突出自己的特色。现代的艺术设计形式多种多样,但一些国家的艺术设计风格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回首近年来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们的现代艺术设计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依然隐藏着些许的问题,有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作品不是很多,年轻设计师的作品可能会更偏向国际化,随波逐流,忽略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有句话说的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能够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也尤为丰富,有太多的文化资源可以为我们所用,且这是展现我们的现代艺术设计思想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风设计是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审美理念之中,不是对传统事物的简单组合,而是中国风十足却又融合现代设计感。在设计之路上,只有自己尝试了,才能有更深的理解,充分尊重历史传统文化,立足时代特色,做属于我们自己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李萌.风从东方来:“中国风”设计述评[J].艺术科技,2014(12):278.

[2]张晶.设计简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3]马钦忠.中国当代美术的六个问题[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4]林荣妍,谷宗州.论现代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N].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

作者:陈蓉蓉 单位:深圳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