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留白与散点的文化艺术特性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留白与散点的文化艺术特性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留白与散点的文化艺术特性浅析

摘要:留白艺术手法在我国各种艺术作品中常见,留白能使艺术作品体现出优美的画面,营造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文学方面,对于留白这种技法的评价更有“不着一字而神形具备”的评价。在汪曾祺的作品之中,经常能看到一种健朗而清新的气息,表达了其自身所独有的叙事风格,体现了作者在美学方面的追求。汪曾祺的作品在某些方面与中国绘画特点相似。作家常常能将诗画相融,留白与散点透视是我国艺术作品中常用的技法,为其作品增加了美感。

关键词:留白;散点透视;文化艺术特性

中国绘画包含近代形态与古典形态,其古典形态大多停留于物质形式,而这种物质形式也能够实现与精神的相融,成就了古典和谐绘画艺术。近代形态是在20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其中进一步地融入了西方的创作技法,加入了西方绘画理念。我国古典绘画有着优雅的色彩,整个画面让人感觉疏朗而平淡,浑然天成,起伏有致。在内容上也为其赋予了淡泊的气韵与高洁的气象,人物与景物彼此相融,而适度的含蓄留白也为人们增添了更多的想象。中国绘画也有着极高的美学追求,在绘画方面力求和谐,并保持情感的平衡。读者都非常喜欢汪曾祺的小说,其叙述风格自然朴实,并且也有着不一样的美学追求,又给人以健朗清新的感觉,这是一种让人流连忘返的艺术境界。

一、含蓄留白的内容

通常在文学叙述过程中,要拥有更加清晰的逻辑,叙述内容也要规范整齐,通过文字描写的内容要更加逼真与清晰。而绘画则要求意象生动、笔法简洁,同时对于绘画而言这也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在我国古代,留白这种手法非常多见,常能勾起人们的想象,这与西方艺术恰恰相反。西方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通篇布局,把每一个部分都要画满,不留一丝空白,但中国绘画却有大量的留白之处,弯曲的树藤会通过干墨留白呈现出树藤的沧桑之感。比如,有些绘画主题是“深山藏古寺”,然而在整个画面中却没有描绘一处古寺,而会刻画一个小和尚在溪边挑水,恰恰是这样简约的表现,能够更加激发人的想象,而不是直接把古寺画出来。在汪曾祺的作品中,也经常会看到留白这一技法的应用。汪曾祺的留白技法常常描绘得恰到好处,这种写作手法也会通过以实为虚的方式体现很多作品,都能够间接或直接地看出留白的特点[1]。有些作品会通过烘托与侧面描写的方式应用留白技巧,但汪曾祺对留白的应用并不是以这种方式。比如,在写小说的过程中,汪曾祺会以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来布置小说的结构,在他的小说作品中没有刻意安排的巧合,也没有辛苦的编织情节,甚至不会设置高潮与悬念,通过小说的主体便可以营造一种民俗氛围,体现出各种人情世态。通过对氛围的渲染以及进一步的铺叙,逐步地塑造人物。写作过程中,他会采用去繁就简的方式,往往会用几个字或一句话来代替大段的叙述,而这几个字或简单的一句话所营造的画面往往让人回味无穷。汪曾祺自己也说,虽然牺牲了一些文字,但却使文体更加俊杰,而读者读起来也非常明了,并且在细细品读之后能够有另种领悟,同时汪曾祺在写作过程中不再停留于直白的叙述,而是营造一个具有虚实相生特点的审美空间,能够唤起读者无穷的想象。在其作品中常常会以实为虚,整体看来如行云流水,让人能将景物化为情思,产生了更加优美的境界。汪曾祺也很认同绘画中的留白,认为中国绘画具有非常神奇的特点,比如峻洁。齐白石先生所画的鱼并没有为其添加颜色,山水也是简单的一根线,但人们看到画之后,却能够闻到水的清香,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这是让人感觉非常奇妙的地方,在观赏中国绘画时,虽然看上去似乎什么都没看到,但简单中却包含着一切。同样,汪曾祺觉得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也不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写出来,而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引导读者补充与思考。这与绘画中的虚实相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在汪曾祺的作品《故人往事·收字纸的老头》中,他是这样描述的:“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画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这简短的文字之间却呈现出一幅丰富的画面,其中,作者并没有刻意地去掩饰或留白,然而每句话之间,读者都能够拥有巨大的空间开展审美想象。作者这样的设计也使语言具有独特的味道与神气。汪曾祺非常喜爱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其作品中的留白写意也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唐诗的韵律。在其描写中,语言非常简洁清晰,就像人们常说的白话一样,但文字的运用却非常有韵质。在《故人往事·收字纸的老头》中,包含了对仗的句式,对画面的描述不拘一格,让人能够感受到散句的天然与整句的韵味,这种写作手法非常多见,是汪曾祺作品的独到之处[2]。在其作品中,常常充满了中短句的灵动跳跃,简短的十几个字能够让人们看到收字纸的老白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状态,让人们看到老白是如此淡泊逍遥,安贫乐道。同时,又用“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来对照收字纸的老白平淡的生活,用外面的时间与个人的生活状态形成对比,这也体现了我国人民所追求恬淡悠远的意境,这也是我国人民独有的一种生活态度。通过这种思维来了解中国画,发现其中有很多类似之处。在中国画中,所描绘的内容不会直接照搬自然万物,而是非常注重自然风格的体现,关注与自然的相融,追求天人合一。比如,中国画的构图形式非常自由,不会刻意地追求黄金分割比例,也不会被时空所限制。通常会通过淡色水墨表现所描绘的世界,而不会过于严格地恪守光学与色调等规则。

二、散点透视的技法

散点透视也是能够起到卓越效果的一种技法,不论在绘画或文学中都有应用。在西方绘画中,则经常会应用到焦点透视,即将视点聚焦于某个意象或景物,这一方法有着一定的严格性,经常会用到光学、色彩、透视学等。用散点透视之后能够让人感觉到一定的流动性与随意性,不会把比例固定于某一处,而是关注整张纸的空白,体现出“边走边看”的特点,让人感觉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比如,《清明上河图》运用了诸多的散点透视技法,画家营造了不同的情景,然而在这些情境中都有一条线贯穿,让人感觉画面是在流动。画面中并不存在刻意描画的主题,在描绘物体的距离时,更加重视透视的比例关系,并没有有意去刻画物体距离。在中国画绘画过程中,常常会依据或淡或浓的墨色,让人感受物体的远近,这也是散点透视的一种应用。而文学作品对于散点透视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另外,对焦点透视也有所应用。有些作家会把小说画面设置为焦点透视,往往会对一个中心事物加以全面的描绘,对其赋予浓墨重彩[3]。有些作家也会通过中心意向带动全篇的发展。在汪曾祺先生的作品中散点透视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比如,在其作品《看水》中,在宁静的夜里,月光之下,在应用散点透视的过程中,其中有各种动物与人物的透视点,这幅画也在不断地移动,当小吕作出不同的动作时,景物也在不停地晃动,画面的焦点也在不停转换,一会儿在小动物上,一会儿在沟渠边,透视点不停转换,作者的笔触随意又轻松,而所描述的透视点均匀的分布,充分地体现了散点透视所具备的特征。散点透视能让读者感受到更加充足的审美空间。在汪曾祺的作品中,写作手法非常自然轻松,不会刻意去安排某种情节,一般在写作过程中会交替使用短、中、长句,这为阅读营造了跳跃式的美感。作品描述的视角也在不停转换、移动,读者有时会成为参与者,这种写作方式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身临其境,以此来收获审美方面的愉悦感。在汪曾祺的作品中,也常常体现出散文化的特点,小说里面常会书写一些似乎与小说内容并没有任何关联的感受与场景,这也起到了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淡化作用,而这种散文化特点为散点透视的应用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比如,《八月骄阳》《翠湖心影》这几篇小说作品,都常见这一技法的应用。而散点透视这一技法结构非常自由,呈现出复杂的情感,并体现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比如,在《八月骄阳》中,作者描写了柳树上的知了、黄蝴蝶、粉蝴蝶、野茉莉、金铃子、大鱼、张百顺,还有“那人”等。该作品写的是一个政治事件,但却应用了旁观者的角度。作者以独特的写作手法,不停地转移描写各种意象,以此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在描写当时的老舍先生时,说他的姿势一成不变,此时的人物极其的安静,而作者描写的各种意象却特别喧闹,这是一种极其鲜明的对比。一动不动地望着湖水,其实,人物内心却是极度的挣扎与混乱,作者应用各种景色体现出来的嘈杂感觉来映衬出人物的这种心理状态,其中所描写的“纷乱的蝴蝶”以及“霸道的知了”,都体现了当时社会形势的严峻情况,“跳入水中的鱼”也正为后续人物的行为做铺垫。最后,“星星出来了”,描述人物所体现出的忧伤、痛苦、烦恼之情。作者通过张百顺这个普通人的视角淡化地描写了政治事件。而作品中所应用的以小喻大、借彼言此等手法,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深度,认识到当时情况的复杂性。运用散点透视技法之后,虽然文章让人感觉这里写一笔、那里写一笔,但由于其中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营造出独特的意象,读者读后能够得到更大的心灵冲击[4]。

三、诗画相融的韵味

汪曾祺非常认同“诗画同源”这一思想,我国古代艺术也非常关注诗画合一,作画诗也是这一思想的重要表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画是一门正宗艺术,而观赏中国画时,需要以品味与体悟作为审美方式。中国画的特点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在我国古代唐宋之后,逐步兴起了戏剧、小说等叙事性艺术,而这类叙事性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诗画审美方式的影响。在我国古代,诗词与绘画之间是同源共存的,诗能从画中汲取到感性的想象,而画能从诗中找到理性的升华。诗与画的共存能让人感觉到和谐而美妙,这种审美效果也促进了诗画的共同传承。在汪曾祺的作品中,其中偶尔会出现一些歌谣,或者也有作者自己写的小诗,也有一些是引用他人的,都营造了一种画中有诗、引人入胜的境界。比如,在汪曾祺的小说《星期天》《求雨》中,都偶尔会出现一些歌谣或小诗。汪曾祺小说的语言也更多受到绘画的影响,当作品中包含人生或社会等主题内容时,都能看到汪曾祺写人物、讲故事的才能,展现了独特的审美个性[5]。比如,在《昆明的雨》中,汪曾祺营造了一幅非常美妙的画面,几十年过去了,但他并未忘记这一天的情景,并为其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诗中所表达的内容酣畅淋漓,自然畅达,即便以古人的标准来衡量,也挑不出毛病来。而这首具有点睛作用的小诗,让店中的景色又添了一些韵致与高雅的意味。让人感受到全文的优美、宁静,其中也体现出一丝丝感伤[6]。在汪曾祺的小说《侯银匠》中,侯银匠由于女儿出嫁而孤单凄凉,倍感伤心。同时,不希望女儿早早地担起生活的重担,此时他偶然想起了一首诗,这首诗表现落榜学子的凄凉内心,但在情感上却能充分地描写出侯银匠对女儿出嫁这件事心生的凄凉之感。通过这句诗的点缀,不仅体现了我国古典诗词内容丰富的特点,同时也刻画了侯银匠百味杂陈的复杂心情。在小说与绘画之中,往往借助想象来构造画面,这种画面常能让人们感受到视觉上的享受,但却难以充分体现其中的情感内涵。而应用诗的特点,能够更加充分地点缀意境,营造氛围,点明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意味。运用诗句往往能让画面充满情感意味,而通过画面又能够诠释诗句的内涵。在种种的人生图景中点缀各种诗句,能够凸显诗的韵味与画的意境。汪曾祺通过简洁的表述体现丰富的人生意味,也通过优秀的诗词文化使小说画面具有更强的审美内涵。

四、结语

中国画最美的地方并不是满纸的勾勒,而是恰到好处的留白。而文学作品中并不在于书写的内容多么繁复,最重要的是其中适当留白的想象。汪曾祺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的特点,巧妙应用留白与散点,突出了诗画相融的韵味。

参考文献:

[1]王昌福.开拓创新思维扩展审美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7(1).

[2]李世东,王文中.《我11》:多层次叙事下的精神折射策略[J].电影文学,2013(10).

[3]王路坚.《说岳全传》叙事艺术探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4]贾越.拓展读者审美空间[J].浙江社会科学,2001(4).

[5]丁颖.巧用美术材料拓展表现空间[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

[6]汪震国.审美空间的拓展[J].福建艺术,2004(3).

作者:彭冠淇 单位: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