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刺绣技法在现代纤维艺术中运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刺绣本属于中国传统手工艺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刺绣必定要进行更大胆的创新。大部分学者都意识到传统刺绣在当今社会的窘境,刺绣要想与时代紧密结合,就要从平面纹样中跳脱出来,以刺绣技法本身作为研究主体,不限制施针的载体,进而与纤维艺术相结合,突出技法所展现的空间层次感。文章主要分析了刺绣技法和刺绣运用形式的转变、刺绣空间层次的突破以及刺绣与现代纤维艺术的结合,深入挖掘了刺绣在现代纤维艺术中的语言情感,探索了刺绣与现代纤维艺术结合的可能性。
关键词刺绣;刺绣创新;纤维艺术;空间感;空间层次
在现代纤维艺术的长河中,包豪斯学校提倡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缝制工艺被机器与工厂取代,刺绣从缝制衣物、装饰服饰转变为与纤维艺术融合的艺术品。自此之后,“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推动了纤维艺术走向多元化,有些作品背离了传统二维空间,开创了纤维艺术创作的新阶段。1986年,在著名壁挂艺术家万曼的带领下,中国美术学院的一批学者踏向了洛桑双年展,开启了现代纤维艺术的新篇章。其间,纤维艺术品的发展不仅体现了空间上的多元化,还体现了载体上的多样化,综合材料的使用增加了纤维艺术品的展现形态,国内出现了大量剖析现代纤维艺术审美风格以及探索材料运用的论文及著作。但刺绣在现代纤维艺术中的作用在论文中论述较少,其装饰效果古朴致美、风格独特,刺绣技法的运用能够给纤维艺术品带来更多空间层次上的细节美感。
1刺绣技法的空间层次表现
传统刺绣技法的分类通常有3种:按照地域分类,例如湘绣、苏绣、蜀绣等;按照民族风格分类,例如苗绣、瑶绣、羌族刺绣等;按照针法分类,可以分为平绣类、线纹类、锁绣类、平金绣类等。每种分类方式都有其研究的方法,在此抛开刺绣的其他属性,仅从空间属性出发进行分类整理,并得出具体的表现方法。
1.1平—绣纹平整的刺绣技法
绣纹平整的刺绣针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平针,使用范围广,施针难度小。明代的顾绣和清代的沈绣将平绣技法发扬与创新,形成了平绣光滑平齐、细腻密实等技艺特点。但由于传统的运针规律追求平、奇、习、顺,常用来绣制轮廓线清晰圆滑的平面纹样,强调图案图形所寄托的美好寓意,对空间写实感少有关注。19世纪后期,西洋画盛行,写实主义的绘画风格频繁出现在世人眼中。在这之后,由杨守玉女士创新的乱针绣技法才真正展现了刺绣在空间上的表现力度。杨守玉作为“乱针绣”的创始人,同晚清著名的刺绣大师沈寿一样,不仅刺绣技艺高超,而且有一定的绘画水平。但又有不同之处,沈寿的绘画技术是受其夫君余觉的影响,余觉为晚清举人,所习得的绘画技巧均属于中国书画类;而杨守玉在史聘山、吕凤子两位恩师的教导下,充分吸收了中西方美术知识,她看到了西洋画中对光影的表现技法,将这种具有明暗关系的空间表现形式运用在她的刺绣作品中[1]。以乱针绣为切入点,探讨绣纹平整的刺绣针法如何表现空间层次,可以从线色、线型这两个方面来论述。乱针绣的绣迹沿着图像的结构向四周呈现出放射状或经纬交错状,针无定法,丝线长短不一,方向各异,其光泽随着光线的变化而改变,再结合绣者的主观情绪和绘画理解施针,遵循光和色的变化规律,形成空间结构上的转折与递进[1]。乱针绣突破了传统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传统施针模式,根据物像的质感和结构的不同,灵活控制针脚的间距,线型变化多端,“乱针”乱得有章法,活泼的走针营造出光影变化的立体感。平面上的空间感也可以通过针脚的疏密和线的方向进行表达,针脚密实的绣法展现平滑棉实的质感,使人聚焦目光,在空间上形成向前探的视觉感受;针脚稀疏,质感轻薄透气,色彩纯度低,虚无缥缈,形成向后景深的空间感;上下延展的线型给人生长的感受;左右延展的线型带来阻断感,将空间划分为多个维度。如此虚实结合、经纬交错的绣面能够基本实现画面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化,可加强作品的空间维度,展现平绣的细腻之美。
1.2凸—带有立体感的卷针类技法
若要通过针法实现凸起质感,离不开“卷”这个动作。例如,打籽绣—“把线拉上绣面,将线在针上绕一圈,卷成一个线圈”;结籽绣—“将绣线在绣地上卷一圈于圈心落针,形成环形疙瘩”;卷针绣—“设置针迹长度,将线按照顺时针方向卷在针尖上缠绕”;锁绣—“第一针出针后在邻近处入针,稍稍拉动绣线卷出一个小圈,在小圈内垂直穿入”。因此,将带有凸起质感的针法概括为卷针类技法,这里并没有提及传统意义上带有凸起质感的垫绣法,原因是笔者认为垫绣是运用针迹的层层叠加或填充棉丝、泡沫垫的方式使其具有立体感,本质上是通过改变线的厚度或增加其他内容物来实现,实际运用针法还是属于平针绣。卷针类技法在绣面上能够形成点状或条状凸起,打籽绣是其中最具特色且运用较多的。由于打籽绣具有凸起点状形态,其特点是具有立体性和耐磨性。传统常见用法是用于花蕊等装饰部分,或是绣制于荷包等衣饰上。出于经久耐用的目的,大面积地运用打籽绣绣制荷包上的图样,图案中紧密且均匀地排列着大小相同的籽,籽与籽之间间隔一致,起伏平整,有一种类似浮雕的肌理,温暖细腻,充满美感。现代卷针技法的运用如图1所示。在革新传统手工艺的今天,打籽绣不再拘泥于纯平面的布局方式,可以通过改变针法的运用以及组合方式,更加自由灵活地表现绣者的意志,在其颜色、大小排列方式中产生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变化[2]。正如瓦西里·康定斯基所说:“点是工具与物质材料表面最先接触的结果,是基础的面。”点的大小与形状可以改变,所引起的与抽象的点相关的声音也可以改变[3]。在以往的学习中,常把刺绣中的绣线理解成平面的线,而打籽绣突破了这一常规认识。当人们将这一个个籽看作单独的纤维材料时,便成为一个立体的、独立的个体,是一个有着多维空间的类圆形材质,也就是一个“点”。要想打破传统打籽绣中对籽与籽之间整齐排列、大小一致、分布均匀的规则限制,可以通过改变线缠绕在针上的圈数来改变籽的大小。籽的大小变化,使绣面主次关系分明,参差结构清晰,视觉上有了张弛有度的呼吸感。线在针上缠绕的松紧程度对籽所形成的外形也有很大影响,当线紧紧缠绕针打出籽时,形成的籽往往是结实而又圆润的,呈现出一种紧实的效果;当线轻快放松地缠绕针打出籽时,形成的籽通常蓬松而又塌瘪,呈现出一种松软虚空的效果。绣面肌理层次丰富,凹凸起伏的籽与籽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光影,起伏的肌理效果具有节奏感。由此可见,根据需求调整针法的操作,便可以表现作品在空间层面上的立体感。
1.3凹—网状镂空感刺绣技法
网绣、雕绣等类似针法有着内凹陷的通透质感,这几种针法能够将织物面料的经纬构造进行再整理,细致精美、轻快通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中国苗族的鱼龙图案以及国外的蕾丝面料。朦胧的透明感与纺织面料重叠表现出精美微妙的美感,使绣面形成更加丰富的肌理与层次,可以利用其空疏通透的特性,制作一些透光的纤维作品。另外,因为其具备朦胧美感,更能展现女性题材作品的柔美与浪漫。
2由平面走向立体—刺绣在空间层次上的突破
传统刺绣在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固有的文化符号和模式,如果还在原有状态下重复和摹写,只能使这块千年基石不断消耗和侵蚀直至瓦解[4]。单一的图案无法满足人们先进的审美要求,在表现形式上注重绣线及绣面的规章制度,讲究整齐精美。虽然能够代表过去人的美好情思与情感表达,但如果一股脑地照搬,无法体现当代的时代特征。只有将过去的精华与现在的大环境相结合,才能有所突破,增强刺绣存在的意义与观赏性。现代艺术处于一个大杂糅的状态,不会因为创作工具的限制拘束住想法的表达,更加注重“作者—作品—观者”三者之间的情感沟通,而不拘泥于固有的表现形式。可以打破传统使用绣线与纺织面料这两种固定媒介的规定,寻求更能表达自身情感的材质,也能刺激观者对美的多元化感受。
2.1绣面体的选择
“绣面”一词将传统刺绣的表现形式局限于平面,在现代刺绣中已经不再适用,讨论更多的是刺绣在空间上的转变,绣面也要从平面转向立体,即绣面体。硬材质可以充当刺绣的绣面体,例如透明的PVC板、钢丝网、陶瓷等这些充满工业气息的材料。与钢丝网相比,PVC板更加给人一种洁净、冷淡的感受,钢丝网则是一种坚硬、蜿蜒、冰冷的存在。将这些材料融入刺绣时,绣线的温暖、柔美攀附在硬材质绣面体上,意外产生了一种古拙、质朴之美。软材料也可以充当绣面体,例如具有立体感的纸纤维、各类家纺用品等。例如MaryamAshkanian“睡眠系列”的刺绣作品,使用枕头作为绣面体,施针时通过改变拉扯线材的松紧力度打造出枕头上的压力感,产生了一种新的视觉设计效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刺绣的形式增加了一个维度。除此之外,还有图2这组在书上进行刺绣的作品,突破了刺绣给人的常规感受,极易破碎的纸张以及富有弹性的丝线,在两者的结合下,仿佛能感受到作者脆弱却充满韧劲的内心世界。丝线在纸面上的延伸,如同作者思绪的流露。现代刺绣艺术与传统刺绣相比更具包容性,因此,更应该在表现手法、题材上进行不断的创新,而改变绣面体是手段之一。
2.2“线”的选择
传统刺绣艺术还是以图案表现为主,线材的运用相当于绘画中“构图铺色”的用法。如何打开刺绣艺术的新空间,让刺绣符合当今的时代标准,可以改变刺绣中线材使用的目的,拉开刺绣艺术与绘画的关系。在现代刺绣中,运用透明鱼线、毛线、铁丝等线材进行刺绣的作品不在少数。不同的线材在观感上也不尽相同:透明鱼线可以展现出透亮光滑的肌理质感,也可以用来表现若隐若现的悬浮感;使用毛线进行刺绣所产生的厚重纹理可以带给观者温暖踏实的感受;使用铁丝制成的刺绣作品则让人产生坚定、牢靠的想法。对于刺绣来说,绣是其根本属性,即线材在载体的两面甚至多面来回地穿插。在绣的前提下进行多方面的创新是当务之急。因此,除了充实刺绣技法外,应拓宽表现手法以及增强视觉上的美感,更加多元化地表达自己作品的文化发展内涵,增强刺绣的观赏性以及与观者的共鸣感。
3刺绣工艺与现代纤维艺术空间层次的创新运用
在制作草图的过程中,笔者借鉴了国画元素表达空间感的方式“留白”构图,主体物集中在一定范围,运用不同的技法,例如打籽绣、平针绣等构成绣面中的点线面元素。除了刺绣手法上的调整,在绣面体的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调整,可采用棉麻弹力皱纹面料,这种类型的面料表面遍布细小褶皱,与展开的纸团肌理类似,让绣面多了一层褶皱的质感。此时,绣面的空间感在技法变化和绣面体的调整上得到了一定的延展,又在主体物中填入薄面,采用类似垫高立绣的方法,在被填充的主体物上进行刺绣。打籽绣不仅可以产生点的效果,表现“虚”的转折关系,也增强了主体物厚实的质感。锁绣部分压出重色,并结合平绣表现平滑的肌理效果。在操作平绣时,借用了乱针绣的理念,不追求章法,自由蔓延的线条产生了活泼生动的效果。被薄棉垫高的主体物与绣线结合后,形成了凹凸起伏的状态,增强了空间上的层次感(图3)。为了研究刺绣作品与纤维艺术的结合,延伸刺绣作品的空间维度,笔者还进行了多种尝试。例如图4的绣面体,从墙面改为以人体为载体,将刺绣作品附着在衣物上,通过载体的位移,使作品呈现出来的角度更加多样化。空间上的维度也得到了横向、纵向的延伸,不仅提升了空间上的维度,刺绣纹样的秩序性、连贯性与刺绣独具的古朴质感相结合,也传达出集视觉、触觉等多感官维度于一体的刺绣作品。
4结语
通过实践可知,要想拓展现代刺绣的空间层次,可以从刺绣技法本身、绣面体、线材等多角度进行发散实践,本研究只是进行了一些细小的尝试,在茫茫刺绣艺术中仅是冰山一角。在创作中充分展现刺绣艺术的美是无数刺绣艺术家追求的目标。针对传统刺绣,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贴合人们审美习惯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提取刺绣的内涵与多样性。现代刺绣艺术的形式美应该与实际场景相结合,只有观者对作品产生共鸣,才会吸引更多人关注刺绣艺术。
[参考文献]
[1]臧勇.任雪玲.乱针绣的诞生及其绣作解析[J].浙江(丝绸),2015(5):54.
[2]黄敏婕.打籽绣技艺研究及现代创新设计[J].浙江(丝绸),2019(10):64.
[3]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4]杨傲云.线·索—现代刺绣艺术教学研究[M].沈阳:艺术工作,2016(6):109.
作者:汤玮 单位:鲁迅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