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绘画后现代艺术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绘画后现代艺术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绘画后现代艺术论文

一、个案:后现代绘画艺术的特征

(一)消解艺术和非艺术的界线

传统艺术首先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向度,体现了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历史、宇宙的认知、沉思和想象,对人的存在状态热切的表现,特定时代、民族的艺术总是与特定时代的民族风俗、风情相关,与时展的技巧相关,当然也与艺术家个人对生活的体验、个人的精神气质有关。但无论艺术的品种如何丰富,表达手法如何多样,艺术家如何创新,艺术基本的特征是美,没有美就没有艺术。无论是引起受众情绪的激动还是理性的沉思,艺术总是要诉说。但后现代艺术解构的正是传统对美的原则的追求。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在其《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中对比了梵高《农民的鞋》和华荷画的《钻石灰尘鞋》。“《农民的鞋》是一幅画得美仑美奂、多姿多彩的作品。”“在梵高的画作里,倘若辛酸的农民生活可算是作品的原始素材,则那一贫如洗的乡土人间,也就自然成为作品的原始内容了。这是再显然不过的历史境况了。农民在这里熬过了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经验、体现了劳动生活的种种辛酸;在这里,汗流浃背的劳动者,因被生产力日以继夜地不断磨炼、不断鞭策,而得终生陷入一种极端野蛮残酷、险恶可怖、最荒凉、最原始、最远离文明的边缘地域和历史境况。”“华荷所作的《钻石灰尘鞋》已不再用梵高处理农民鞋子的方式向我们直诉他心底的话。我们甚至可以说,华荷画的鞋子已经不再跟观画者诉说些什么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实在只有一堆随意凑合起来的死物。它们排列起来,好比一串被人遗弃的萝卜,漫不经心地挂在画布上,仿佛跟那个未来孕育它们的人间世完全切断了关系。”[3]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的经典分析说明,后现代艺术消解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后现代作品取消了传统艺术严肃的哲思而代之以游戏的态度。在后现代主义笔下,艺术不是创作而是制作,他们追求表现形式的庸常、生活化,艺术不是艺术家心灵的创造而是任何人都可以为之的任意碎片的拼贴。

(二)概念阐释大于作品本身的内涵

艺术与非艺术的界线取消了,但艺术毕竟还有个名字叫“艺术”,作品本身无法超越,于是就在作品之外寻求深度。这就需要阐释,需要概念,需要在话语层面寻找与“艺术”这个孤傲的命名相称的东西。“你不懂”,“艺术家”们绝不肯承认自己的平庸,他们热情地用话语阐释作品的内涵,称他们的作品表现了他们对人生、对宇宙严肃的思考。2008年第六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上,“日本现代水墨”单元充分发挥了话语阐释的威力。日本画家福岛敬恭名为的画,据说制作很费心思,难度很高。其中一个部分是黑色的长方形背景下,不规则地分布了九个方向不同的白色的点,该单元的策展者、日本京都国立现代美术馆馆长、画家岩城见一先生解释说,①到底黑色是背景呢,还是白色是背景?表面和背后混然不能分,就像我们的生活,我们看到的是表面,但不能区分到底表面与背后的内容哪一个更真实,生活的真实在哪里。画的另外一个部分是蓝色的长方形色块里,在灯光的照射下可见淡淡的不规则的曲线。岩城见一先生说,绘画本来就是一些线条,线条才是绘画的本质。人们不能把线条读成山还是水,如斯,则失去了绘画的意义。画只是线条,别无其他。还有一个部分是四个大小不一的铜钵,打磨得很光滑。岩城见一先生解释说,如果拿木棒沿着钵的边沿移动,会发出“嗡……”的声音,那就是天籁,是大自然的声音,是庄子欣赏的声音。也许画家是对人生、宇宙进行过思考,但这种作品,比如那些淡淡的线条和白色的点,是不谙世事的孩子也可以做到,至于钵,交给技术工人就好了,他们的制作会比画家更精美。作品很随意,但阐释却很认真。岩城见一先生说他们的艺术要颠覆人们对美的传统观念。他们认为,他们的作品做到了,却用了过多的话语解释他们的作品。后现代主义的绘画,需要语言作为画外音,失去了语言的帮助,他们的艺术什么也不是。

(三)融合多种表现形式

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遭遇到了强烈的反抗,后现代艺术充分利用了当代科技发展的便利,各种科技手段都应用到艺术创作的过程,被称为新媒体艺术。绘画加入了灯光、音响、动漫、网络、摄影等当代科技因素,如上述的钵,就利用了当代的工艺制作技术等。同在第六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展出的日本SZ五人组创作的作品利用了现代光电技术。据说,该作品试图再现宇宙诞生地球形成的过程。一个坐在凳子上的女性背影面对大屏幕,观看了这个形成的过程。岩城见一先生说,这是宇宙中的山水画,是通过人造卫星摄影制作加工形成的。利用现代科技参与作品的完成是后现代主义绘画的一个常用技法。

二、探究:后现代艺术现象成因

莫拉夫斯基认为,后现代实践是高级文化的堕落,但却是一种有意的堕落,有意将自己下降到低级文化的水平。[4]取消艺术与非艺术的差别,取消作品本身的深度表现而代之以作品之外的话语阐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后现代主义艺术以一种叛逆的姿态宣告艺术的另一种面貌。后现代艺术是如何成为可能,并迅速成为全球化的现实呢?后现代艺术反映的是二战后人们的心理图像。二战后,欧洲对科技的信仰遭到毁灭性打击。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幸福感破灭了,科技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增强,也带来了政治阴谋和毁灭人类的杀伤力,怀疑、颓丧、冷漠、焦虑、绝望情绪在蔓延,反映到艺术领域,便是对传统艺术所追求的诸如真实、美、崇高的不信任和艺术实践中的解构。后现代艺术认为,真实不可触摸,美是一个虚假的幻想,崇高从根本上就是一个骗人的幌子。没有什么是确定的、可信任的,一切都捉摸不定。后现代主义艺术是艺术家游戏状态下对人、世界、宇宙的严肃思考,并使用了游戏、夸张的笔法,试图表现二战后的欧洲情绪以及对这种情绪的理性思考。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哲学思潮深刻地影响了后现代艺术。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从不同角度批判传统的文化思想观念,解构是这些思潮共同的主题词,正切合了后现代艺术的传统美学观念的解构。许多绘画作品表现出对这些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的关注。女画家萨维尔笔下的女性裸体与传统女性的柔美不同,她们往往体格巨大,有着男性一样的强健的肌肉,但作品却表现出被动和无力,因为作品的构图显示人物的姿态是被设计的,是在强权之下的压制和变形。这些绘画作品具有女性主义色彩。后现代艺术也是艺术本身发展的要求。艺术要求变求新,必然不能墨守成规。艺术需要突围,那么从哪个方向、如何突围就成了艺术的首要课题。既然时代已经给了艺术解构的语境,赋予了艺术挑战传统的勇气,给予艺术新的表现手段,灌注艺术以先锋的姿态,也就必然会在艺术实践中表现出来。至于这种突围是否成功,是否具有艺术价值,似乎,后现代艺术还来不及思考这个问题。后现代艺术家自然热爱他们的艺术,也期求得到专业批评家和一般受众的认同。后现代艺术与美国的积极推动有关。上文所述“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由美国开始发端,向欧洲辐射并逐步全球化,取得了官方承认的合法地位,并在世界各国举办“双年艺术展”“三年艺术展”,美国文化观念随着后现代艺术得以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并发出强势的声音。这是在强大经济支持下的美国文化推广。河清非常直接地把后现代艺术的盛行称为美国“艺术的阴谋”。所谓文化艺术的全球化,实际上是美国艺术的全球化,它在经济霸权支撑下谋求文化话语权。

三、艺术的焦虑:解构之后,艺术剩下什么?

时代给予了后现代艺术生存的语境,后现代艺术作品正当盛行。那么,后现代艺术成就如何呢?勿庸讳言,大部分作品都很平庸、浅陋、庸俗,刻意追求震惊效应,如表现色情、用排泄物制作作品,或者仅仅罗列图像,不知所云,愚弄受众。这就需要对后现代艺术进行诘问:解构之后艺术还剩下什么?解构之后艺术要走向哪里?或者换一种问法:艺术全球化到底全球了谁的艺术,什么样的艺术?经济的强弱是否决定艺术成就的高低,是否就天然拥有了艺术话语能力?作品的意义是在作品本身,还是作品之外?概念是否可以替代艺术的表现力?艺术是否还需要传统,传统仅仅作为艺术的对立面、参照物存在,还是与现代艺术血肉相连?在传统与当下之间,我们站在哪里?一时间取舍也许有些艰难,后现代艺术家们也不太可能轻易放弃他们的坚持,有时候他们甚至不屑回答(或者假装不屑)上述问题。但问题终究存在。游戏也许会成为一种艺术的形式,夸张也会放大人世间的某个特征,解构一切也许是对传统的离散,可是,离散之后,艺术还剩下什么呢?换句话说,给艺术剩下了什么?艺术剩余的结果将直接取消艺术本身,取消了艺术与非艺术的差别,艺术将不会有价值。解构是必须的,艺术需要突围,需要面对新的语境,需要有新的表现方式,新的历史时代也需要艺术来表达。但是,解构不是最重要的行为,解构后的碎片和拼贴不会是真正的艺术,哗众取宠的噱头也不能糊弄真正艺术的眼睛,解构只是艺术实现的第一步,被零散化的艺术需要重新建构,新的审美标准需要确立。

四、重构:当代艺术的突围之路

解构之后艺术要走向哪里?重新建构之后的艺术会呈现什么样的景观?还在热衷于“颠覆”“去魅”传统现代艺术的当下,回答这个问题也许为时尚早,但至少我们可以思考重构之路,至少可以认真严肃地考虑破旧之后如何立新。首先,艺术之所以具有神奇的魅力,是因为它来自于我们的心灵,只要它还是人类心灵震颤的产物,还需要心的体验,那么,艺术就应该体现人的生命精神。人是什么,人的生命是什么,艺术就是什么,艺术精神就是什么。徐复观在其《中国艺术精神》中,认为“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的正统。”[5]为“人生”,自然强调的是人,西方艺术所表现的,也无非是个“人”字,无论宗教的还是现实的,艺术终究要落实到“人”上,而人的主宰,便是“心”,源自“心”,表现“心’,打动“心”,艺术需要心灵的浸润。漫不经心的游戏也许一时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但艺术的眼睛,却必然懂得心灵的语言,懂得阅读心的诚恳,感受心的颤动。艺术需要和心灵、和生命相融。中国传统水墨画魅力之所以能够千年不衰,能够打动人心,不是因为用墨的浓淡,不是因为画面风景的魅力,而是画家的笔触,融入了画家的心灵,浸润了画家的生命。谁,能够不为潇湘八景体现的生命精神而感动呢?其次,邀约传统,在传统中领悟艺术的真谛。传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艺术是人的故事,是人从心灵中流淌出来的故事。故事不能脱离传统的文本,它需要从遥远的时代讲起,从先民讲起。先民如神启的灵光划过心灵,在生活中发现、创造了与日常生活相关又相异的艺术,艺术就是一个未曾停顿过的故事,从遥远的古代讲述至今。先民的艺术生命精神与当代一脉相承。民族艺术堪称艺术讲述的典范,它体现了民族的风范、民族的个性、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精神面貌,民族的文化和心灵,是携带着历史走来的心灵故事,今天的故事如何讲、讲什么是今人的智慧,不应该怀疑的是,一脉相承的故事需要接着讲。再次,故步自封不是艺术的性格,各民族都有其艺术传统、艺术经典。艺术无国界,艺术的气质在各民族是相通的,尽管各民族表达方式、精神特质、思维方式、文化传统等各方面都迥然有异,也正因为有异,有其独特的优秀的传统,所以才需要互相借鉴。需要警惕的是,不能喊着艺术全球化的口号把某个民族的艺术全球化,从而遮盖甚至摒弃其他民族的艺术。在吸收它民族艺术精华的同时,必须保持本民族的特色。最后,“人”是艺术的主题。艺术永远具有当代性。从马奈、梵高的印象主义到乔治、路阿的表现主义、康定斯基的抽象主义、莫迪里阿尼的矫饰主义、亨利、卢梭的原始主义甚至马蒂斯的野兽主义、毕加索的立体派、波丘尼等的未来派以及杜桑的达达派、达利超现实主义、怀斯超写实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艺术,都声称表现当时人的生存状态,表现人内心的欲望和精神状态。艺术离不开当代现实生活,现实是艺术的表现对象,也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灵感的飞动需要现实生活的触发。问题是,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从哪些角度表现现实?什么才是现实的“真”?艺术家与工匠的区别,在于对艺术的敏感和把握能力,艺术家创造艺术,工匠制造工艺品。天才和庸才的区别,则在于对生活把握的程度。天才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的真;而庸才在摹仿生活,跟从生活,飘荡在生活的表象之上。解构是一种了不起的勇气和行为,但解构之后还需建构。碎片和拼贴只能成为艺术的剩余而不是真正的艺术。建构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如何建构,建构什么?艺术不能靠概念的阐发完成,而是需要以艺术自身表现艺术。

作者:王瑛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