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自省意识下中西方现代艺术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对异化感的开掘
人在现实地展示自身本质力量的过程中,长期地存在着一种异化现象,也就是说,在私有制和阶级出现之后,人逐渐地被异化了。特别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一方面人的创造性劳动促进了人的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人所创造的事物包括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等等都反转过来被抽象化为一种强大的神秘力量,主宰着人的命运,并亵渎主体的价值和尊严,使人变成“非人”,从而陷入困惑痛苦的境地。西方现代主义的核心主题就是表现这种异化感。从长期的艺术史来看,现代主义艺术是第一次自觉地较为全面地较为深刻地开掘了人的异化感。在现代主义艺术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法律、制度、科学技术、物质文明等等都是造成人异化的冷酷无情的工具及其手段。卡夫卡是一个表现主义作家,他在长篇小说《城堡》中,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形象地揭示了国家机器与人的异化状态之间的深刻联系。国家政权就好像一座“城堡”,对普通人来说可望而不可及。《城堡》的主人公是K,小说讲述了K只身来到城堡脚下,并试图进入城堡而进行的各种努力。城堡并非壁垒森严,也非关隘重重,好似就在眼前,但却始终难以到达,卡夫卡在描写城堡时给读者营造了一种可望难即的梦幻之美。主人公在奔走中死去,最终也没有进入这个“禁地”。卡夫卡的另一篇小说《审判》,更是表现了法律对人的异化。美国作家海勒被称作“黑色幽默”作家,他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成功地表现了规章制度对人的异化,而法国荒诞作家贝克特则在《哑剧》中,设计的舞台背景是一片沙漠,在刺眼的光线底下站立着一个孤独的人,他周围许多怪声音使他恐惧万分,他想离去,可是每走几步就又被一种神秘的力量给扔了回来。他的头顶上悬挂着许多杂物,想抓又抓不住,没有一点可以用来把握生活的凭借。虽然整个剧作没有一句台词,却十分尖锐地表现了人在生存中找不到生活的无限痛苦。在这种痛苦中,人性被摧残,人也就成为了非人。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的主人公变成了甲虫;奥尼尔的《毛猿》中的主人公变成了毛猿;尤纳斯库的《犀牛》中的主人公变成了犀牛等等。这些都说明了艺术对人的异化。那么,异化对人起到了什么影响呢?首先,异化给人带来孤独感。存在主义作家加缪《局外人》中的主人公莫尔索,似乎是天外来客,世上的一切好像都与他无关;他莫名其妙地活着,又莫名其妙地死去。孤独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无情。而萨特的哲理剧《禁闭》则刻画了三个鬼魂的形象,他们之间相互猜忌,各不相容,最后他们才明白:地狱不是熊熊烈火,不是打人的皮鞭,而是其他的人。“他人就是地狱”是存在主义的一句名言,他形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之人与人之间的无法沟通的畸形关系。孤独感使人无法和社会进行沟通。英国的“愤怒青年”、美国的“垮掉的一代”等等流派的作品,它们都对社会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等进行了全面的挑战和否定,他们的主人公大都是与社会不合作的“英雄”。他们都与社会格格不入。其次,异化又给人带来“自我”丧失感。人一旦被异化,人也就与自己的本质逐渐疏离,久而久之就是去了“自我”。于是丧失自我的悲哀、寻找自我的失败,又常常成了许多现代主义作品表现的主题。例如,尤纳斯库的《秃头歌女》中有一对男女在聊天消食,聊着聊着,他们发现他们是坐同一列火车从同一个地方来到伦敦的,他们现在又同住一幢楼、同一间屋子,原来他们是一对夫妻,而且还生有一个孩子。他们终于弄明白了他们的身份,找到了“自我”,可是,这个“自我”是什么呢,很难确定。女仆说,那个男人的孩子的左眼是红的,那个女人的孩子右眼是红的,他们通过逻辑推理确定的夫妻关系又被推翻了。直到最后,他们也没有能够确认自己的身份。他们丧失了自我,又企图寻找自我,但最终以失败而结束。艾默生《隐身人》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无名无姓的黑人,他一直想弄明白怎么做,才好称其为人。但是,他不论是到工厂、医院还是工会,总还是听人摆布,作他人的工具,甚至畜生,他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自己,最后只能躲进一个地下室,变成了一个谁也看不见的隐身人。对于他来说,自我就完全消失了。
与西方善于开掘异化感不同,中国偏重于自省意识的开掘。中华民族对自我的认识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更是有了一个新的开端。一个民族,要充分认识自己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庞大的古代文明系统的民族那更是艰难得多。经过鸦片战争那场历史性的巨大地震,我们的民族开始逐步地认清唯我独尊、自我陶醉的盲目状态,开始正确面对自己的落后和阴暗面,而认真地进行反省。特别是到了“五四”时期这种反省更为自觉、具体、全面,形成了重新认识自己的历史运动。当然啦,自我认识并不是最后目的。自我认识是为了自强,自我否定是为了自立,而自立、自强之本是“立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应该是这个国家人的现代化。所以,现代进步艺术的主题就是对人的精神素质的改造,对国民灵魂的重塑。“五四”时期的平民文化思潮、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以及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中的许许多多文学作品所体现的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精神,就是这个主题的具体化和现实化。特别是鲁迅,他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热心于抽象地罗列中华民族的弱点,而是在于把国民性的改造和对封建宗法制度的强有力的批判以及对各种封建文化观念的批判结合起来,谋求中国人民的精神从封建宗法制度和道德的桎梏中迅速地解脱出来。他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故乡》等等一系列小说,都用犀利之笔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的虚伪,封建社会丑恶的吃人本质,从而展示了国民被扭曲的人格、变态的心理以及麻木愚昧的灵魂。激励中国人有所警醒,有所觉悟,有所行动,去努力地认识自己。
三、结语
历史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一面镜子,是人类自身实施自省的起点,同时也是人类解剖自己、认识自己、重新确立自身的新的支点。中国现代艺术对人自身自省意识的开掘,是指向健康人格的构建的。人类的自我肯定,只能说明人类的初步成熟,而后在自我肯定之中,产生自省和自我否定,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类进行更高层次的自我肯定,这样才标志着人类自身的完全成熟。西方艺术对意识和异化感的开掘指向也是这样的。资产阶级悲观的非理性主义排斥了资产阶级天真、乐观的理性主义。人类自身的发展过程就是按照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曲折地前进的过程。因此说,中西方现代艺术的主题是构建人的自身。可以这样说,直到今天艺术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也还没有达到极致。人类只要一天没有走完自己的路,就存在着一天自我认识的问题。
作者:王秀丽 单位: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