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消费金融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一、面向实际,选择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确立论题,就提:确定科研的目标,确定研究的主攻方向。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是一点不错的。论题是作者对所要论述的内容,有了比较充分的考虑、认识和研究后才确立的。因此论题的好坏、恰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判明作者所研究探讨的目标是否有价值,论文是否有意义。这是进行科研的第一步,也是撰写经管类论文的第一个环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一步迈出的方向,几乎决定科研的成败。可见,论题在论文写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确定选题时必须注意的情况
(1)考虑自己的学识积累是否成熟。经济管理研究涉及的面非常广,许多课题不但需要广博的知识积累,还需要长时间的资料、数据积累。因此,在确定论文写作内容时,一定要考虑自己在所选领域中的知识、资料、数据等的积累是否已经成熟。(2)考虑自己的见解是否独特。创新性是论文写作的重要目标。在选题时,如果对所选题目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论点到结论,从材料到论证方式都是重复别人的东西,那就会极大地削弱论文的价值。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性要求对前人已有的结论不盲从,而要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否定那些陈旧过时的结论;或者对新情况、新问题给以新的理论概括和说明;或者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有新的发现、新的观点;或者在学术争鸣中提出新的独到见解;或者对所赞同的观点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提出新的补充论证等等。(3)考虑自己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写作。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也是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如果对自己的选题已经有了比较深厚的积累,所选的课题也很有价值,但是花费的时间太多,可能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论文,这就需要缩小研究的课题,以保证自己有足够时间完成写作,或者另外选择既有意义又能按时完成的论文内容。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谈谈写论文》中,反复强调要用小题目做大文章。他说:“论文的范围不宜太大,主要因为时间不够。如果范围太大了,一定讲得不深人、不透彻。讨论题目要深人,深人了就是好文章”。
2.经济管理类论文选题的具体着手方向
(1)选择当前热点问题。比如以下这样一些论题的选择都抓住了当前的热点问题:《小企业的孵化器战略及推广》、《会计信息失真的理性思考与治理对策》、《论当前非价格竞争的重点与对策》、《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若干思考》、《启动内需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关于完善我国增值税制的探讨》、《关于安然事件的几点思考》、《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学思考》等等。(2)选择经济理论问题。经济理论涉及的面很广,以下这些论题都属这个范围:《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与宏观经济管理》、《正确处理速度、比例与效益关系的基本思路》、《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理论思考》、《试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性质》、《论影子价格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等等。(3)对重大经济课题的研究。如《论21世纪产业结构的调整重点和对策》、《新世纪末产业重组的趋势及对策》、《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试论国有企业的产权交易问题》、《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与途径》、《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探讨》、《试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等等。(4)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如《当前收人分配悬殊的状况及原因、对策》、《从海尔集团的经营理念看我国企业改革发展方向》、《重复建设屡禁不止的根源》、《浪费的三个层面》、《论彩电价格大战的根源及对策》等。(5)经济哲学方面的课题。如《试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哲学》、《试论经济哲学的学科性质》等等。(6)市场经济方面的课题。如《加人wTO,我国信息产业面临的困难与机遇》、《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的改革思路》、《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特点》等等。(7)经济评论课题。如《怎样评价中国宏观经济中的需求不足》、《推动我国产品质量水平跃上新台阶》、《成也家族,败也家族》、《经济结构非调整不可》、《商品房为何成为“高价姑娘”》等等。(8)国际贸易研究课题。如《试析我国利用外资的问题及对策》、《从亚洲金融危机看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新贸易保护理论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中国能从发达国家的环境产业发展实践中学到什么》。(9)从经济史中发现研究课题。如《山西票号对现代金融风险防范的启示》、《历史上的税费改革及其启示》、《20世纪50年代我国尝试农业规模经营失败的原因》等等。(10)调查报告。如《商圈多种效应的探索—徐家汇商圈的调查报告》、《农村能源市场调查》、《关于搞活县域经济的调查》、《关于国有企业债务状况的调查及对策》、《邯钢“成本一票否决制”的调查报告》等等。当然,除了以上10种选题类型以外,还有许多类型的课题可以研究。经济管理科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选题范围很广,可以任意选择。
二、要充分搜集资料,提炼鲜明观点
摘要: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接连不断地发生并发展着,这种机制年复一年地发展下去会积累成深层次的、不可逆转的矛盾和灾难;而在理论和实践上截至目前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金融危机的体制机制和技术方法,只能更加深入地认识金融风险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探索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手段。我国的改革开放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国际资本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舞台,但是资本的逐利性质所决定的投机行为和兴风作浪所带来的金融动荡必然会伤害到我国的实体经济。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国际资本市场的负面作用对我国的影响,更好的维护我国金融环境,引入投入产出技术理论,研究设计出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的模型机制,对复杂金融过程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和处置。这种模型体系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提供一条可供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金融风险;模型机制;应用研究
1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是指与金融有关的风险,如金融市场风险、金融产品风险、金融机构风险等。一家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具体的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而采取的措施就是金融风险防范和管理。现实金融活动不是简单的由金融机构给实体企业提供贷款这一单项的资本运动过程,而是受信贷款的实体企业之间又相互占用金融企业的资金,这种资金连锁运动的过程就是复杂金融过程。其金融风险度和管理的难度会更大。我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国际资本市场的投机行为和兴风作浪所带来的金融动荡必然会伤害我国的实体经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根本解决金融危机的体制机制和技术方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经济体出现了金融创新理念,其无节制地运用金融扛杆,从根本上说,是无限度地放大债务风险价值,造成经济泡沫,以致发生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2投入产出技术及在我国的研究状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科学发展上有一个重要的动态,就是各种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尤其是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网络科学、云计算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交叉科学。数学作为研究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许多科学研究中起到支撑和基础作用,是打开通往成功之门的钥匙,我国大学生考研中有一句名言:“得数学者得天下。”但在数学的应用中有很不和谐的一面,比如投入产出技术在经济管理方面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成果没有很好地应用和保护,有些甚至被抛弃,比如在税收征管和金融风险管理方面,在实际工作中还做着加减乘除的运算,但在理论研究中却滥到无法形容的程度。在此提出以引起教育和科学界的重视。投入产出技术最早产生于前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中央统计局曾经编制了1923—1924年国民经济平衡表,其中就有了投入产出方法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俄国数学家瓦西里•列昂节夫从前苏联移居美国后提出了投入产出方法[1],其研究成果于上世纪30年代在美国成型,被称为“投入产出技术”。1973年因在此领域研究的贡献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该方法是把一系列内部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投入(购买)与产出(销售)去向排成一张纵横交叉的投入产出表格,根据此表建立数学模型[2],计算出直接消耗系数,根据直接消耗系数计算完全消耗系数进行平行结转,据以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的方法[3]。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应用投入产出方法,投入产出方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应用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军事系统。投入产出技术在我国的广泛传播是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兴起[4],主要读物有陈锡康、李秉全编著的《投入产出技术》和柴作楫、孙恒志、俞文华编著的《投入产出法入门》。之后我国政府要求各级国民经济计划部门编制各地方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投入产出表”,但很多地方政府都没有开展这项工作。在企业管理方面,这种很有效的微观经济管理方法在具体的企业经营管理上一直没有引起重视和广泛应用。笔者于2007年应用该技术的平行结转计算方法在中石油兰州石化集团公司调研并探讨了石油化工企业的成本计算、所得税计算、增值税计算和消费税计算的数学模型,写作完成了《投入产出技术在石油化工企业纳税评估中的运用》论文,该论文获2008年国家税务总局教育培训科研课题三等奖,2010年5月在《财会研究》发表了《投入产出方法在企业计划管理中的应用》论文,2010年10月在《财会研究》发表了《投入产出方法在大企业税收征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首次提出应用投入产出技术进行复杂制造业大企业纳税评估和税收风险管理工作。2011年笔者在酒泉钢铁集团公司又进行了调研,使用逐步结转运算方法建立了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的成本计算、所得税计算、增值税计算和资源税计算的投入产出数学模型,这种逐步结转运算方法对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进行成本计算的数学模型是对投入产出技术的创新发展。2017年又分别在《天水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和《兰州工业学院学报》第6期发表了《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复杂制造业税收征管模式研究》和《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在复杂制造业大企业纳税遵从模型机制中的应用研究》等论文。这种模型极具税源管理的个性化和纳税评估的联评机制,能极大地提高征管效率,降低征税成本,节约行政成本。但这种非常科学的管理方法在我国税务部门和企业没有推广应用,在国际上“自由经济思想”出现以后,这种技术方法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可以看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用投入产出技术管理经济的方法逐渐被人们淡忘了。
3应用投入产出技术建立金融风险管理的模型机制
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崛起和大数据时代的深入发展,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正以一个迅猛的速度发展与扩大。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使得人们的工作方式与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变革,由此变得更加快节奏化与便捷化,但随之而来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严峻。本文通过对第三方支付平台运营、管理等模式及流程的研究分析了解其发展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威胁平台信息安全的问题,同时面对这些问题,又该怎样解决或改善这些问题,从而保障第三方支付平台信息安全。本文以此为依据,分析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信息安全的保障现状,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平台;问题;对策
伴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人们对于交易支付方式的变革达到了一个全新的追求高度,而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全新的交易支付方式载体,在这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曾经以金钱—货物或者货物—金钱的实体交易支付模式受到巨大冲击,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可谓是大势所趋,它以电子货币作为各交易方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中介,消费者与商家的媒介接口,基本实现了解决消费者与商家在电子商务行业的因虚拟化而造成的不信任与不确定性。本文根据对我国知名度较高的两家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支付平台与微信支付平台运营、管理等模式的研究,分析了第三方支付平台信息安全保障现状、目前面临的威胁第三方支付平台信息安全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问题三个大方面展开了论述。这对我国经济领域及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具有深远长足的影响,同时为我国电子商务及互联网金融走向世界打下坚定基础。
1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概述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及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电子货币也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人们工作以及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第三方支付平台就应运而生,电子货币作为货币的另一种体现方式,对第三方支付平台信息安全保障管理特点的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所以本文通过对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巨头——支付宝支付平台与微信支付平台研究分析得出了以下的概述。1.1第三方支付平台定义。第三方支付平台指在电子商务企业与银行之间建立一个中立的支付平台,为网上购物提供资金划拨渠道和服务的企业。第三方交易平台实际上是为电子商务买卖双方提供电子商务交易支付服务的一个重要平台,是一个服务商的角色。通俗易懂,从实际意义上来说第三方支付平台就是买卖双方交易过程中的“中间者”,也可以说是“技术插件”,是在银行监管下保障交易双方利益的独立机构。1.2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运营模式及其特点。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备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企业和国内外的各大银行签约,为买方和卖方提供的信用增强,在银行的直接支付环节中增加一中介。以支付宝平台为例,在交易中,消费者确定所购商品后,使用支付宝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接着转由支付宝平台通知商家货款到达、进行发货;消费者确认商品无误后,便可通知付款给卖家,接收到通知后,支付宝平台再将货物款项转至商家账户。根据调查研究以及公开资料的整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特点是:一不仅支持国内外所有银行发行的储蓄卡、信用卡绑定外,并且与银行的交易接口直接对接。二是第三方支付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实施性更高、功能更丰富的各类交易支付功能模块;如手机移动端在线支付、费用缴纳等等。真正让电子交易变得便利化和人性化。
2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第三方支付平台展示了诸多便利之处,比如便捷化、人性化等等,但也暴露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最重要的就是信息安全没有得到完好保障,而且虚假信息十分普遍,在监管方面还有待加强。解决好这些问题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和今后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我国互联网金融与电子商务的发展。2.1第三方支付平台准入门槛过低。据2017年央行数据统计,我国目前有267家第三方支付平台持有支付牌照,同时,数以千计的无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依旧活动于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他们利用我国目前大力鼓励扶持国民创业、提供贷款等优惠政策,钻法律空子,套取贷款从事非法金融活动。在这些非法的支付平台里有的无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经常被黑客侵入主服务器窃取用户信息,或者因为员工为谋取私利将用户信息泄露给不法分子,所以他们的存在严重威胁着网络消费者的信息安全。2.2用户信息隐私权益难以保护。据央行2017年数据统计,现存的267家持有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有着不同的业务类型,所以造成了办理不同的业务就需要注册不同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使用账号,这就加大了用户信息泄露的风险。而且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应用面的不断扩大,也标志着网络消费者的不断增多。据调查发现有超9成的买家在给商家差评后被商家联系要求更改,我们经常会在媒体上看到“某卖家因为差评给买家打恐吓电话”等新闻,这就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对用户信息隐私保护不彻底的一种不具体表现。2.3规制第三方支付平台保障信息安全法律不完善。对大量的法律文件、文献及相关资料研究后,发现在我国现在的法律框架下,用以规范和监督第三方支付平台保障信息安全的只是一些低位阶的法律性文件及指导性的意见。而且这些法律性文件和指导意见制定的主体是中国人民银行等,所以本身并不具有绝对的国家强制力,只是从整体上来把握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运营方针、政策和一些大方面的、把握方向性的监管制度,并不能很好地约束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违反信息保障安全的行为。
【摘要】论文基于马克思信用理论视角,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存在的信用风险,基于马克思信用理论的视角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防范建议,希望有效降低行业发生信用违约的概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马克思信用理论
1引言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开始出现,并且迅速发展。所谓互联网金融,它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实现融资、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一种新型业务模式。互联网与金融结合,对传统金融业是一种全新的变革,对银行、证券等提供服务的方式和效率产生深刻的影响。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既需要市场驱动,也需要政策助力来促进发展。然而,伴随高速增长的是行业的信用风险也在呈上升趋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这“惊险的一跳”蕴含着巨大风险,其原因在于,如果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超过一定程度,导致信用破产,进而引发资金链断裂,使得企业破产,那么企业就会解雇大量员工,使得工人失业,最终造成整个社会经济危机。所以,在经济风险的防范中,对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防范就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马克思的货币、信用和危机理论常被当作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虽然不能把西方国家的理论经验直接照搬到我国,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信用理论,对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全面系统地研究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行业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已有的文献大多是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对传统金融企业的冲击性影响,或者从实证角度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而从信用风险防范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献却很少,从马克思信用理论视角去分析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相关文献则更少。因此,从信用风险防范的角度着手,对于丰富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发展迅速,但行业整体的运营显现出巨大的信用风险。如何规范行业的整体发展,降低发展带来的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现状
关于信用这一概念的内涵和本质,马克思从经济学和伦理学2个角度进行了阐述。经济范畴中的“信用”是种经济利益关系,反映了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国内其他学者基于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柴艳萍(2013)[1]从诚信与信用的关系出发,提出了信用实现的条件。胡为雄(2010)[2]通过对马克思相关政治经济文献的挖掘,认为信用和虚拟资本是马克思上层建筑概念的隐喻。马超(2008)[3]强调信用道德水平与信用经济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在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学者作了相关的研究。陈秀梅(2014)[4]指出要从制度设计和标准制定2个方面入手,多方面建立互联网财务管理体系。谢平、邹传伟(2013)[5]认为,我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存在明显差异。由于大数据技术和传统金融的变革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可能会使互联网金融存在巨大的潜在信用风险。既然大数据技术在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那么也可以将大数据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利用其去管理信用风险。刘芸、朱瑞博(2014)[6]认为互联网金融应与信用体系等传统金融领域相衔接,使整个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更加全面、完善。
3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信用风险及原因分析
摘要:金融危机和经济全球化让金融市场的竞争十分强烈,也让金融行业的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和机遇。对银行和保险而言,传统的单一发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背景,只有银行与保险共同合作,才能在新时期获得新发展,满足新需求,并为未来金融一体化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与保险合作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对策,有助于加深我国商业银行与保险的合作,提升商业银行与保险的合作服务水平。
关键词:商业银行;保险公司;银行保险;合作
引言
银行和保险公司主导着我国的金融服务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单一的银行业务和单一的保险业务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消费者的金融需求,也不能满足当前金融业的发展需求。在未来,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业务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将是大势所趋,而在此之前,银行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将不断加强,为未来的金融一体化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银行同保险公司在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上的差异,使得二者在合作过程中,矛盾丛生,问题不断,严重影响了银行与保险合作的效果。有鉴于此,探究我国商业银行与保险合作的问题与对策迫在眉睫。
一、银行与保险合作的内涵
银行与保险合作往往被认为复杂且有风险。因此,最主要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它们合作起来是否比单独成立的公司更有价值?”从金融业的角度来看,银行与保险合作能产生相对较高的收益和降低风险,答案是肯定的;从战略的角度来看,这种合作产生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方式来服务客户,答案同样是肯定的。为了更好地方便下文的论述以及读者的理解,本文针对商业银行与保险的合作提出了“银行保险”的概念,以此解释银行与保险合作的内涵。金融中介职能由各种类型的公司执行,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经纪中介、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银行保险”是对银行与保险合作过程的概述,指代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基础上,运用银行的销售渠道,进行保险产品的销售与服务。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主要充当纯粹的中介职能,在市场的需求方和资本市场之间提供了一条渠道;在金融服务方面,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使用衍生产品使客户能够对冲诸如利率风险、商品风险和外汇风险等,从事套期保值和风险管理;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为银行提供利用这些技能为所有者创造价值的机会;与此同时,银行在提供销售渠道的基础上,借助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与服务,丰富了银行自身,增加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合作在本质上是一种“互补双赢”的模式,银行和保险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是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在不断发展的市场中取得成功所需的因素。
二、商业银行与保险合作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