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现状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近年来,零售业务在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增长、客户拓展和品牌提升等方面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消费金融业务因具有触达客群广泛、服务创新快速、风险相对分散等特点,成为各家银行大力拓展的重要方向。《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20)》显示,超过70%的银行家认为个人消费金融业务是个人金融业务领域的重点,这一比例较2019年提升近10个百分点。但在银行业界普遍看重、看好消费金融业务增长的同时,国内金融机构消费贷款增速却连续多年下滑,消费金融业务对银行业绩的实际提升质效还有很大拓展空间。为此,可从明确发展战略、有效提升获客能力、加强金融科技赋能等方面着手,促进消费金融业务稳健发展。
一、国内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国内居民消费升级及消费需求逐步释放,国内金融机构消费贷款规模持续扩大。在个人信贷方面,截至2020年末,全国人均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3.51万元,同比增长11.8%。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显示,境内金融机构消费贷款规模自2021年以来突破50万亿元,8月末达到53.1万亿元。从增长速度来看,自2016年起,金融机构消费贷款增速呈震荡下行态势,但下行趋势有所收敛。2021年8月,金融机构消费贷款规模同比增长12%,比2020年消费贷款增速下滑1个百分点。2021年1~8月,金融机构消费贷款规模仅增长5%,在银行各类贷款的投放增长中并不突出。消费贷款增速下降既有存量规模扩大、金融监管趋严等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受经济增速趋缓影响。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金融增长进一步造成冲击,个人客户贷款消费意愿持续下降,消费贷款规模增速难以企稳回升(见图1)。金融机构消费贷款规模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自2018年以来突破30%,2020年达到31.3%,目前该比例降至29.8%,预计2021年末超过30%的可能性不大(见图2)。从金融机构消费贷款结构来看,广义的消费金融主要包括居民的日常消费类短期贷款,以及购房、购车等中长期贷款。在规模上,中长期的消费贷款规模一直较大,在全部消费贷款中的占比较高,多年维持在80%左右,2021年8月该比例达到8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地冲击了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使得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年度负增长。受此影响,金融机构短期消费贷款增速出现明显下滑,短期消费贷款占比继续走低。但同期中长期消费贷款占比坚挺且略有提高,表明相比短期消费意愿,国内居民中长期消费支出保持刚性,体现在住房贷款、车贷等消费贷款业务规模持续增长,受疫情冲击影响相对较小(见图3)。从商业银行来看,目前国内银行消费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四大领域,分别是消费贷款、信用卡、个人住房贷款、汽车金融,随着银行在上述领域竞争加剧,一些客户基础好、服务提升快、产品选择性强的银行逐渐占据竞争优势。具体来看,在消费贷款业务领域,近年来各银行均推出针对个人客户普通消费、短期、小额消费贷款产品,并逐渐发展为各行的拳头产品。2020年以来,居民消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现下滑,银行消费贷款业务不可避免地遭遇阻力,但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利用资金成本优势,以下调个人信用贷款利率等方式促进营销,争抢个人信用消费市场。2020年底,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商业银行消费贷款利率提升。据市场第三方测算数据,2020年12月,全国性银行线上循环消费贷产品平均利率水平环比上涨13个基点,其中国有大行环比上涨3个基点,股份制银行环比上涨23个基点。在规模区间上,从公布的2020年消费贷款数据的主要银行来看,商业银行消费贷款规模主要集中在1000亿~2000亿元,浦发、建行规模超过2000亿元,邮储超过4000亿元。在信用卡领域,近年来商业银行发卡量增速和贷款增速均呈明显放缓态势,反映出信用卡存量市场持续饱和,业务增长乏力。目前工行、建行、招行位列国内信用卡发卡量前三,建行、招行、工行位列国内信用卡贷款规模前三。在个人住房贷款领域,在“房住不炒”、房企承压等影响下,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由高速增长阶段逐渐理性回归。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自房地产贷款实施集中度管理以来,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速持续走低,2021年上半年主要机构个人住房贷款增速下滑至13%。在汽车金融领域,目前,平安、兴业、中信在其定期报告中披露汽车金融业务规模。其中,仅平安银行将汽车金融作为消费金融重点方向,在零售条线下单独披露;兴业、中信汽车金融在对公业务端披露,更加聚焦于厂商、经销商、零部件企业客户的汽车供应链服务(即广义汽车金融)。在上述业务之外,消费金融公司也是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消费金融的重要方式。从发起主体看,在国有大行中,中行和邮储银行分别成立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和中邮消费金融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42.8%和70.5%;在股份制银行中,招行和兴业分别成立招联消费金融公司和兴业消费金融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50%和66%;城商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市场占比相对较高。从贷款规模来看,2020年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余额普遍在百亿元级规模,招联消费金融公司则突破千亿元大关。
二、消费金融业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消费金融业务快速发展,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不良率较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背后所蕴含的风险,客户资质下沉明显,多头共债和过度授信问题突出。2020年,主要商业银行信用卡贷款不良率均有明显提升,部分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不良风险较高,个别银行信用卡不良率甚至超过6%。商业银行信用卡不良率走高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环境变化,2017年底监管对P2P和现金贷加大整治力度,共债风险集中爆发,一定程度波及信用卡行业;二是监管对催收行业治理加强,催收作业难度加大也为资产贷后管理带来一定影响;三是在各种专项分期贷款上,如房屋装修分期、汽车消费分期和其他消费分期等,部分客户存在利用相关产品进行虚假消费问题,违约套现后又将资金转向非消费领域或高风险投资领域,进一步加大信用风险。造成分期贷款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所致。比如,一些商业银行消费分期收益未按审慎性原则递延,导致短期内收益明显,分支机构纷纷开展此类业务,供给超过市场有效接纳能力,引发风险。个人按揭贷款业务方面,部分银行不良率也出现走高情形。同质化严重。目前,国内商业银行90%以上的消费贷款流向房贷、车贷,或流向与房贷、车贷相关的消费。这反应出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存在三个层面的结构性问题:客户群体同质化、服务内容同质化、对消费促进效果不均衡。客户群体主要倾向于信用较好、收入稳定的客户,场景相对固定于交通出行、生活综合服务,对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挖掘不够,造成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结构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核心数据不足。新兴消费金融公司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利用数据优势,开展用户画像与挖掘分析,对客户信用状况的分析判断灵活,做业效率较高,且对客户个体的贷款需求也有更精准的把握和更个性化的服务方案。与之相比,商业银行在核心数据的掌握上能力较为欠缺,场景的缺失也造成对客户数据的收集不完整,由此导致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无法做到进一步下沉,且制约风控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发展建议
综合目前国内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发展现状和问题,从商业银行角度而言,应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以促进消费金融业务平稳有序健康发展。明确消费金融发展战略,强化协同合作发展模式。首先,商业银行要完善消费金融战略顶层设计,明确消费金融业务发展规划,界定好消费金融业务的服务对象、目标客户,形成特色化、专业化的消费金融服务模式。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消费金融发展措施,处理好消费金融与其他业务间的关系,强化交叉销售、业务协同。此外,要建立消费金融容错纠错机制,在未出现道德风险和违规操作前提下,对模式探索、模型设计、数字化推动方面出现的失误,适当允许试错纠错。其次,要加强体系内的总分行管理和业务协同,形成差异化发展特色。商业银行总行要强化对分行在消费金融业务上的垂直化、差异化管理。总行整体把控消费金融业务发展方向、策略、标准、流程和产品,进一步完善总分行沟通、对接、绩效考核机制,结合分行区域性特色,协助研究区域性消费金融业务政策、客群消费特点、金融需求,帮助分行实现具有地方特色的业务拓展方案。再次,要加强行内机构与业务协同合作,提升客户获取能力。比如,商业银行要加强与互联网平台等机构合作,借助外部平台优势和资源优势,切入社交电商、视频平台、娱乐直播、运动健康等场景,为客户提供场景化金融服务,增强客户引流;深化与科技型公司合作,以技术合作、项目合作、培训合作、顾问合作等多种方式,共建数字化消费金融服务生态;在直销银行、手机银行、信用卡开放平台等建设基础上,推动开放银行建设,实现场景互联,生态化经营。有效提升获客能力,加强客户分层管理。首先,商业银行要做好全行客户的整体开发规划和方案,建立涵盖零售、公司、金融市场等的全面数字化客户战略规划,打通各业务条线后台交互系统,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针对优质公司客户、机构客户、金融市场等客户,实施一揽子客群服务方案,设计匹配企业主、公司员工及家属的消费金融业务服务计划,在优质的对公、金融市场等客户中引流优质的零售客户。其次,要强化客群认知和分层管理,通过数据收集、行为建模、数据输出和标签管理等,建立客户标签体系,锁定目标客户。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手机端、电脑端、社交媒体、线下网点等全渠道交互数据的采集、计算和分析,展现客户特征,完成客户画像。同时,基于标签和对客户特征的综合分析,洞察客户需求,对客户进行有效分层和归类,最终通过金融和非金融的产品和服务,促进客户形成价值认同。再次,做好下沉客户开发,商业银行要关注下沉客户,通过客户习惯培养、社交资源裂变、平台合作导流等方式获取三四线城市零售客户。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三四线客群进行筛选,把控好准入门槛。加强与互联网信用平台合作,建立黑户名单库和反欺诈系统,在平台内部建立投诉举报机制,避免用户欺诈及中介包装等违规行为。加强金融科技赋能,提升数字化运营水平。首先,要加强线上与线下数据积累,丰富客户需求等信息,有效运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分析、模拟线上后台数据,形成数据沉淀,打通线上线下的数据壁垒,形成数字闭环。其次,要建立智能化运营平台。比如,建立大数据平台,通过网点数字化、线上线下一体化、跨部门数据融合、外部数据接入等,构建消费金融数据底层设施;优化消费金融智能全流程系统,实现营销、进件、风控等环节全流程化、智能化;建立链式消费金融业务考核体系,通过过程分解、标准化等技术,促进考核与服务过程的有效匹配。再次,加强科技与消费金融业务协同,为消费金融业务拓展提供稳健、及时的科技系统支持,提升科技人员对消费金融业务的理解和系统需求研发能力。最后,要加强智能风控系统建设,优化客户信用评分模型,加强与外部科技公司等合作,强化智能设备验证、关系图谱识别等技术能力,提高反欺诈水平,充分运用客户信用评分模型,对客户精准画像。
作者:艾金娣 刘慧宇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鞍山市中心支行 中国人民银行大连金州新区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