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发展理念下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发展理念下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发展理念下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研究

摘要: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路径,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扶持乡村以当地特色农产品为龙头,建立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模式,以此来推进农民富裕富足十分必要。本文对云南边境几个乡村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研究发现小康村建设中面临的难题,提出了三个建议:整合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资源;转变乡村生产经营方式;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路径;存在问题;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线。通过绿色产业发展,助推农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必须抓住“五个振兴”。云南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总要求,一些村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问题。

1新发展理念助推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

(1)新发展理念内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统称为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在总结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科学分析了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创新理念,是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南。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强国际合作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抉择。新发展理念既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新思想,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重大原则。以新发展理念助推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需要遵循乡村科学发展的规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重点把握“五大振兴”,即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2)贯彻新发展理念,助推边境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前途的产业,让农民有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云南省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区位优势,优化农业发展要素,畅通流通渠道,补齐短板;树立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独有品牌创建意识;通过经营山川河流、农田村舍,打造特色乡村美景,让乡貌、乡愁、乡情成为乡村旅游的主题;保护和传承乡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乡村文明、家庭和睦、淳朴民风的新农村。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建筑、饮食等的独特性,打造乡土文化名片;实现农村产业融合,提高乡村发展整体效益。

2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实施路径和取得成就

本文对芒市的芒市镇回贤村芒龙山德昂族村民小组、风平镇介桃傣族村民小组,遮放镇芒丙傣族村民小组,三台山乡营盘村景颇族买直村民小组、拱引村民小组进行了实地访谈调研,对盈江县太平镇景颇族、傈僳族石梯村民小组进行了访谈调研。通过调研,对几个村寨的小康村建设基本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1)利用少数民族特色、区位优势打造乡村观光旅游。介桃村利用离主城区近、交通便利和风景优美的区位优势,打造集举办水果节、乡村农业观光旅游、傣族文化和傣族建筑欣赏于一体的小康村发展模式;芒龙山村利用德昂族酸茶制作、民族美食品尝等开发乡村旅游;芒丙村利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的名片、江边烧烤、漂江游等项目,吸引游客;买直村、拱引村利用“榕树之家”的影响力、山地经济作物种植地出租等方式拉动乡村发展;石梯村利用“中国犀鸟谷”和“观鸟圣地”的区位优势,建立鸟类观察点,开发了全国第一个双角犀鸟监测点,吸引观鸟爱好者和游客前往打卡,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2)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乡村经济。介桃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了芒市崃岗罕旅游合作社。以农产品产业为基础打造集农产品生产、销售、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乡村发展模式。介桃村有菠萝、砂糖橘、坚果等水果产业。通过举办菠萝节,加工菠萝干,为介桃村水果促销搭建平台,利用民族特色广场、民族小吃等吸引游客观光打卡。打造乡村旅游广场,让游客可以一边品尝傣族小吃,一边观赏七彩稻田生态景观和荷花美景,还可以到泼水广场参加泼水节狂欢,感受介桃村淳朴的民风民情;芒龙山村利用德昂族酸茶制作表演为抓手,促销酸茶销售,利用德昂族文化带动旅游;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盈江石梯村村委会主任带领部分村民到外地参观学习,了解鸟类的基本知识,学习如何当好鸟导等。村子利用政府免费提供的建筑材料,搭起了第一个隐蔽的观测棚,开发了全国第一个双角犀鸟监测点,随后又建起了灰孔雀雉和猛隼监测点。其他村寨虽然没有建立合作社,但都在想办法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生态立体农业助推农民致富。

(3)建党建文化长廊,以党建文化提升小康村文化建设水平。在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中,村组干部队伍和党员带头作为,不断历练,积极带领村民发展产业,种植经济作物。党员干部带头,从一件件小事抓起,力争干好、干成,形成风清气正、苦干实干的干部队伍作风。同时,发动村民共同参与乡风文明、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村风建设。介桃村建了一个党建文化广场,通过党建文化上墙,宣传建党精神,赓续红色基因,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民族文化、村寨发展规划、取得成就等内容的展示和宣传,提升小康村文化建设水平,筑牢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芒龙山德昂族酸茶生产观光旅游项目正在建设中,芒丙村传统村落正在恢复重建中,党建文化站也正在建设中。

(4)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取得成就。2019年,介桃村的水果产值近1000余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15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介桃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并荣获了云南省文明村、卫生村、德宏州基层党建示范点和芒市民族团结示范村等荣誉称号;芒龙山德昂族村在政府的资金扶持下,现已投资28万元,对村寨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人畜饮水等进行了改造。现在,回贤村(龙山村民小组的行政归属地)已经成为当地的热门旅游景点;受现代建筑风格、建设成本等因素的影响,芒丙村传统村落特色傣族楼房从100多家减少到28家,现在,村寨规划恢复重建,增加特色楼房建筑面积;石梯村作为生态脱贫的试点,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和载体,努力打造“中国犀鸟谷”品牌,通过引进高端观鸟游、生态旅游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通过落实生态保护,石梯村民从实现了砍树人到护林人,从狩猎人到护鸟人,从贫困户到“鸟导游”的巨变。2017年以来,村里年均接待国内外观鸟者2万多人次,每个监测点都实现了1万~3万元的年收益。20户人家开起了旅馆,25户村民买了车。石梯村共种植坚果、咖啡、荔枝等经济林果950亩,全村绿色产业面积达3300亩。村民人均收入从早年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1万多元,40多户贫困户也已全部脱贫。

(5)依托自然资源,传承民族技艺,利用“互联网+”模式,发展乡村经济。依托乡村田园生态,以田园生态、休闲养生、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等一体化建设,构建乡村经济发展新模式。例如:芒市镇回贤古寨,以有机农产品种植、花卉盆栽、农副产品销售、乡村民宿等为内容,建成了当地红火的旅游景点;三台山乡德昂族已经建立了德昂族民族文化展示区,将德昂酸茶生产工艺“晒、凉、炒、揉、烘”的精细制作程序进行展示,对德昂族文化与酸茶技艺传承进行了有机融合;打造了芒市“七星傣寨”示范区,以“一村一特色、一寨一主题”为内容开发傣族农耕美食文化、傣族民俗体验和特色农家乐等的乡村观光旅游项目;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布局,重点加强优质水稻、蔗糖、水果、坚果等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现被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农业品牌有:遮放贡米、芒棒砂糖橘、轩岗乡马铃薯。

3乡村振兴小康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乡村产业发展缺乏相关资源与人才。乡村产业发展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它是由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系统工程,投资大、见效慢、投资回收期较长。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村民与村干部大多文化素质较低。近几年才陆续有几个考上大学的学生,而且毕业后都没有回村的。被调查的6个村村委会主任都为小学及以下学历,他们缺乏乡村产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发展模式处于简单合作的初级模式;缺乏各种资源,特别是缺乏资金。介桃村村委会主任带头拿出70万资金,带动该村农民发展乡村产业,所以,介桃村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传统生产方式竞争力较弱。被调查的村寨,仍然处于传统的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其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投入产出比较低,与发达地区相比缺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被调查村寨,农业机械化程度普遍不高,靠人力、畜力进行劳作仍为主要生产方式。被调查部分农民说,他们的收入主要靠水稻,甘蔗、橡胶、茶叶等由于受市场的影响,收入并不高,他们估算的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

(3)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不完善。对于乡村产业发展,无论是从事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或乡村特色旅游业,都需要各个环节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才能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进而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附加值。从实地调研来看,乡村产业发展机制存在问题:缺乏《乡村产业发展实施细则》;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不配套,农业资金其他产业链环节的支持与扶持较少;乡村产业发展的融资机制不完善,乡村产业项目的融资非常困难。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滞后。从调研情况来看,只有介桃村在政府支持下,邀请了省级专家帮忙,才有了本村的《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其他村寨还没有规划。由于缺乏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方向目标、发展路径以及需要采取的策略、办法和措施等,边境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处于分散状态,无法提升发展水平,缺乏持久发展动力。

4乡村振兴小康村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1)整合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资源。乡村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民族特色资源、人才资源等需要整合,实现农工商贸旅相结合的高质量发展。应该引导和动员社会资本下乡,组织成立乡村龙头产业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发展农业产业;利用亲情、乡情和亲情,动员外地优秀人才回乡创业;鼓励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离退休人员到乡村开展技术指导,拓宽乡村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支持渠道。

(2)转变乡村生产经营方式。改变单家独户的传统低效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从传统的种植业扩展到“农、林、牧、渔、旅”的大农业系统,延长乡村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快构建合作经营模式,构建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农业大户、返乡创业村民、复员军人、大学毕业生等兴办农产品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的主体;以农产品为载体,建立和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乡村产业链条;依托绿色生态农业、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及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意文旅农业、农耕体验农业、田园生态旅游等乡村新业态,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3)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全面深入调研和论证,由政府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一起到乡村进行实地考察、科学论证,明确乡村振兴小康村的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乡村产业振兴实施细则》,对乡村发展的原则、模式、组织领导、保障措施等进行明确规定;进一步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建立社会资源整合机制,以农工商贸旅相结合的方式发展乡村产业;建立乡村产业发展融资机制,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渠道;建立农业生态效益保护实施补偿机制,严格生态农产品的认证制度,加大惠农政策扶持,实现农产品的无害化和商品化发展;引进民间资本开展合作经营,打造精品民宿。最终实现乡村产业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生态化和三产融合化的融合发展。此外,还要利用地理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中,积极打造农业国际合作的示范区,建设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把提升国家开发开放试验区对外贸易水平与小康村建设结合在一起,积极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作者:孙阳 马春秀 单位:天鹭文化传播(深圳)有限公司 德宏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