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态循环农业策略的乡村生产性景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态循环农业策略的乡村生产性景观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生态循环农业策略的乡村生产性景观

摘要:当前,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性景观对乡村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乡村生产性景观的建设存在资源利用不合理、景观开发对当地自然风貌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因此,如何运用乡土资源,可持续地建设乡村生产性景观,同时又兼顾当地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以生态循环农业理论为依据,分析国内外应用模式与理论研究,针对现状情况,探究乡村生产性景观的设计策略,通过嘉兴市秀洲区生产性景观设计项目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关键词:生产性景观;乡村景观;生态循环农业;设计策略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城乡统筹发展协调推进的背景下,乡村旅游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生产性景观作为农旅融合的新模式,是实现乡村经济效益与乡土景观双赢的有效途径,在有力助推乡村旅游的同时,也赋予乡村振兴战略更为具体的内涵。然而,由于乡村发展的生产需求,加剧了乡村生态环境不断退化、自然资源逐渐紧缺,且受各种条件制约,乡村生产性景观破碎化现象严重、缺乏区域特色。针对现有问题,以嘉兴市秀洲区生产性景观为例,研究其设计发展的新策略。

1乡村生产性景观现状概述

乡村景观涵盖了乡村地区的生活、生产、生态三方面景观,其中,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性景观代表了乡村经济水平与生产方式,是提高乡村“产-居”环境的优势资源,它的开发应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方向。乡村生产性景观是以乡村生活以及农民生产为背景,包含多样化的乡土资源材料,是一种集物质产出、环境美化和审美功能于一体的景观类型。然而,当前我国乡村生产性景观的营造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有时缺乏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造成同质化现象严重,农业生产与景观视觉审美周期较短;其次,规划设计缺乏整体性和区域性,乡村形态割裂,加剧生态环境破碎化。因此,如何协调乡土资源高效合理利用与农业产业循环发展、乡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乡村生产性景观建设的主要方向。利用生态循环农业策略,兼顾景观、产业和乡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在乡村生态保护与乡村产业发展、村民生活质量提高和未来乡村发展之间,提供一种循环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着重强调要兼顾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依托乡村农业的生态循环系统,优化农业结构和功能,将生产性景观的可持续作为乡村振兴的有效方式,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此外,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高水平推进,国土空间开始进行新一轮的规划配置,而乡村作为城市的后花园,更应该注重环境的可承载力与生态保护,这些都迫切需要乡村生产性景观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目前,生产性景观发展迅猛,不仅促进三产相互融合,而且大大改善乡村经济与环境。如何借助生态循环农业策略,提高生产性景观的复合作用,是新时代必须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例如,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1],以生态农业为有效载体,创新农业与科技策略,打造集种植、养殖、旅游、度假、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台湾头城休闲农场以“反功利性”为原则,通过种养结合、低影响开发等手段来实现综合型休闲农业园的转型升级。这些都将生态循环农业思想引入规划建设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指导,从而形成生产性景观的生态循环。

2国内外研究进展

1995年,日本的田甫律子采用传统的田园造景手法“Dan-Dan-Batake(梯田)”,将生产性景观运用于住区的公共空间中[2]。之后,卡特林•波尔(KatrinBohn)与安德烈•维翁(AndréViljoen)初次提出“连贯式生产性城市景观(CPUL)”的概念[3],并设计了美国加州沙顿“海上农场”。H.H.Npmxoko归纳总结出优化农业景观的原则,艾伦•卡尔松(AllenCarlson)在《自然与景观》中指出,农业景观不仅体现在景观外在的形式美,而且要将生产性、可持续性相结合。当前,国外生产性景观逐渐成熟,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将产业与景观相互贯通。在《中外造园史》一书中,王健阐述了生产性景观产生的渊源,并指出生产性景观是与传统园林相伴而生的[4]。随后在“大地园林化”号召中,提出园林要结合生产,使景观兼具审美与生产价值。2010年《景观设计学》第九辑将专题定为生产性景观,并收录相关研究、访谈及具体案例的设计实践。李阳的《生产性景观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价值研究》,从不同角度来阐述生产性景观应用于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舒蓓等的《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下生产性景观发展现状与展望》,通过分析案例及实地调查,对乡村生产性景观的科学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3生态循环农业策略下的乡村生产性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生产性景观是乡村景观的主体,其更新演变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协调环境与产业,对乡村的生态循环发展有着积极作用。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在农业上的主要方向,将其运用于生产性景观中是必然趋势。以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产业链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建设乡村生产性景观。从生态维护和资源利用的角度出发,维持生态景观格局的健康有序发展,实现资源能源清洁利用、循环使用和废弃物回收利用,在保证产业高质量发展前提下,提高美学价值,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设计生态循环发展的高品质生产性景观。根据土地利用的差异,生态循环农业策略下的生产性景观设计将分别从农田、林果、牧业、渔业4种类型进行研究[5],以减少用量、循环利用为原则,相互协同作用,形成完整的策略体系。农田类生产性景观以水稻、玉米、谷物、蔬菜等形成大尺度的作物景观。多为线状或片状组团分布,以田间道路划分为网状或带状生产单元。提倡在场地处理时推广多样性作物种植及轮作模式、“过腹还田”模式,控制农业污染,达到季相变化强烈的景观效果。或者利用多品种组合,创意图案形式,衬托农田肌理。在其活动内容上,可增加传统农耕活动、技艺体验等,融入地方文化的特色表达;林果类生产性景观,利用花卉苗木、精品水果等营造纯林式景观,以片状集中分布或以沿道路呈线性空间分布。果林季相景观强烈,在花景与果实景观中适当增加游人的种植、采摘体验内容。延伸发展绿色无污染水果产业链,融入现代科技应用设计,如智能控制、无土栽培设施、立体种植等方法,展示现代智慧农业景观所具有的简约线条美(图1)。经济林区应考虑高低、虚实设计,可丰富其背景及空间层次变化。综合利用园艺修剪废弃枝条,使废弃枝条以食用菌或者有机肥原材料之一的形式得到回收再利用。牧业类生产性景观主体要素为羊、奶牛、生猪、桑蚕等动物,多以点状空间分布。引进现代智能养殖技术,采用种养结合的生态模式(图2),搭配相关作物景观,实现乡村养殖业与生产性景观协同发展。渔业类生产性景观以水产养殖设施和渔业活动为生产主体,片状集中分布。可发展立体生态种养,使鱼塘景观融入农田的肌理。同时加大水生植物研发,建立混合种养模式,丰富色彩变化,注重景观营造,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态效益,还可开展捕鱼、垂钓等体验活动,增加游人参与体验的乐趣[6]。

4嘉兴市秀洲区生产性景观设计

地处浙江省杭嘉湖平原的秀洲区,是上海经济区的黄金位置,极具开发潜力。目前已形成北部湿地农业聚集区、中部精致农业聚集区和南部高效设施农业聚集区为代表的农业产业格局。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景观,不仅为秀洲产业发展打下基础,也为生产性景观的营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以秀洲农业产业类型为主体,生态循环农业策略成为农田类、林果类、牧业类、渔业类4种生产性景观设计的有效途径。

4.1农田类生产性景观

以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为发展理念,重点种植水稻、油菜等粮油作物,保持原有的田地肌理,利用田间道路、沟渠等划分形成一定的景观序列。采用粮-菜、粮-小西瓜轮作的方式,并根据品种和种植高度科学规划,实现无化肥、无农药、纯天然的有机瓜菜种植模式。同时根据本地富硒土壤带,培育一批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四季交替的农田景观线,凸显其生产价值、科研价值和体验观光价值。

4.2林果类生产性景观

重点种植黄花梨、檇李、蜜梨、蓝莓、火龙果、葡萄等优势水果,利用花果、树形等打造季节特色鲜明的果产景观。依据不同尺度、色彩,将种苗与果林搭配,结合美之奥种子种苗科研平台、科普体验农旅精品线,发展新型高品质的水果,传承发扬“国界桥蜜梨”“吴越檇李”等品牌文化,打造以水果产业为主导,集科、文、农、旅于一体的发展模式。

4.3牧业类生产性景观

将三园鸡、湖羊等发展为特色老品牌,保护养殖地生态,发展农家乐,建立奶牛养殖农牧结合园区,建立游人与动物互动的场所,大力发展农家乐等农旅项目。同时将林果生产与牧业生产结合,利用可再生资源还田技术,将牧业的排泄物“回田”,为林果生长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且林果形成的生态环境又能反作用于三园鸡、奶牛等,给予其营养物质和生活环境,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4渔业生产性景观

大力发展优质稻,结合富硒农业、光伏农业等特色农业,推广稻渔共生生态循环农业。加大水生植物研发,重点种植莲藕,开展精深加工、荷塘旅游,开拓莲藕产业价值,开展水生植物+水培蔬菜+低密度养殖种养模式。结合湿地观光、渔事体验、渔业科普、荷塘休闲、民俗节庆等乡村旅游活动,使得渔产景观的可参与性较强。

5结语

乡村生产性景观的营造是一个动态、可持续的过程,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既要考虑地域特色的表现和休闲体验的满足,也要注重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乡村资源的影响。基于生态循环农业策略,利用产业内部耦合关联,高效分配资源,促使农业产业与景观相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丽,张宇.基于低成本策略的旅游型乡村景观研究[J].中国园林,2014,30(10):107-111.

[4]王健.中外造园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5]宋吉贤.杭州地区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生产性景观调查分析与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7.

[6]刘坚.滨海渔村生产性景观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7.

作者:蔡晓晴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