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问题与建议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我国的土地资源经过多年的农业粗放式发展,土壤质量大幅度下降,在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和漫灌的情况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大大减少,导致土壤板结和肥力下降问题明显,这对生态环境而言是一种不可逆的破坏。随着世界贸易一体化的进展,我国的农产品必然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低价优质农产品的竞争。因此,我国农业发展模式亟须转变,传统的以产量为中心的粗放型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实际,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指导下,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成为促进农业向低耗、绿色、循环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1生态循环农业的内涵及意义
生态循环农业的提出标志着人们在农业领域迈向现代化的意愿。生态循环农业就是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手段进行有机融合的同时,将维持和保护生态平衡、爱护环境、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农业生产发展的全过程。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就是将现代社会在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先进成果恰当地运用在农业领域,一方面保证农作物产量和农民的经济利益,一方面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生态循环农业其实质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为理念的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方式。社会要发展,生态要重视、环境要保护,生态循环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给我们生活的环境多一份关怀,人人都能重视生态平衡、维护环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才能得以高质量发展,农业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2生态循环农业的特点
(1)具有综合性。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设计需要从当地的整体来考虑,协调好当地各种产业之间的关系。生态循环农业系统的构建必须建立在整体生态农业系统功能的视角之下,将农、林、牧、副、渔等看作一个整体,加强农、林、牧、副、渔之间的联系,协调好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调整当地的农业结构,优化生产方式,促进当地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和谐发展,进而提升农业及相关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2)具有多样性。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别巨大,每个地方适宜农业发展的条件大相径庭,每个地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模式必然也是不同的。平原地区可以广泛采用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为核心的种养加生态循环模式;丘陵地带可以采用以农业、果树林业和养殖业为核心的立体复合生态循环模式,有效缓解一般丘陵地带水和土地等资源短缺的问题。因地制宜,运用不同地域的差异进行设计,建设具有不同特点的生态循环农业,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协调适应。(3)具有高效和高产性。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生态循环农业凭借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物质循环,对当地的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同时利用生物、人工补光、传感器等先进技术对农作物进行人工干预,为农作物提供物质和能量,进而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4)具有持续性。生态循环农业不但可以保证生态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保证农业经济的永续发展,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生态农业系统的稳定,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现阶段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农民整体缺乏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意识
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在经济等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特别是广大农民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普遍文化程度较低,近年来虽然国家一直非常重视绿色生产和环境保护,但绝大多数农民的环保意识依然不强,烧荒、焚烧秸秆与木材的现象依旧存在,禽畜排泄物仍然未经有效处理。相当一部分农民在生产时依然认为化肥使用多一些好,使得化肥利用率普遍在40%以下,缺乏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意识。此外生态循环农业对农民来说不仅是一种生产新模式,而且还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与农民曾经根深蒂固的传统农业生产习惯相违背。如“绿色”种植、做好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是生态循环农业提倡的一种核心观念,但从使用化学农药中得到好处的农民并不认可,意识不到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的危害性。相当多的农民缺乏长远目光和生态环保意识,致使不能在农业生产中很好地践行生态环保理念,这无疑制约着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加之一些存在污染隐患的企业大批进驻农村,当地部门对排污治理不够重视,使得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受到阻碍。
3.2管理有困难和疏于引导
现今在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仍然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制,这种土地经营模式在促进农民发展生产方面依然发挥着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人均耕地面积小且分散,给个体农户的管理和基层工作者的管理都增加了难度。同时个体农户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根深蒂固,基层工作部门疏于对农民生态循环农业系统相关理念进行有效引导,从而使得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推动力严重不足。
3.3缺少相关法律法规
农业生态系统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日益紧缺,生态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脆弱性、保护的艰巨性及不确定性等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对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还是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有关生态系统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是缺少就是不完善,没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和政府层面的正面利益引导,缺少农业生态补偿法律法规,农民就不会重视,也不会主动采取生态有机农业、循环经济等生产方式,进而阻碍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3.4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及推广力度不够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但由于现今循环产业链延长,相关的技术标准要求不断提高,农业循环经济涉及农林学、资源环境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且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等特征,以及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经费不足,研发和技术推广的高素质人员不足等,因而我国现阶段农业科技研发能力较低,科技成果推广率也不高,仅有30%~40%,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要想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必须在利用完善的科研技术开发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基础上发挥各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3.5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有效投入不足
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财、物等各要素的投入。无论是农业科技的研发、科技成果的推广还是农民的教育培训,物质需求都贯穿农业循环经济的始终。然而,由于农业循环经济自身投资具有巨大风险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周期漫长,以及农业循环经济投资主体个体农户信息匮乏、资金紧缺、技术水平低,地方财政不足,无法持续为其提供长期的资金支持等原因,我国许多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着资金结构设置不合理、资金总金额相对较少、实际资金供应不足等问题,进而在生态循环农业系统技术投入和资源、资金投入等方面严重不足,限制了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4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创新
4.1大力开展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
理念引导行动,加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意义重大。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宣传优势,加大农业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针对生态环境意识薄弱或缺乏的广大农民及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企业,利用电视、广播及新媒体等加强对生态农业、农业循环经济理念,以及国内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取得成绩的农业基地等的长期性宣传报道,让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被农户和企业从内心深处认可,进而为农村地区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实践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生态循环农业宣传方式要多样,宣传内容要全面。加强生态环保宣传,让农民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进而树立正确的节约理念和环保理念。加强绿色消费宣传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运动,提升广大人民对绿色消费理念的认可度及对清洁生产农产品的消费意愿,从而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理念的深入人心。在广大农村地区,群策群力组织开展“蓝天、碧水、绿地”环保活动。
4.2建立专项管理部门并规范管理农业行业
目前制约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农业行业管理部门众多,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制约。因而,在农业行业内部建立专项管理部门并实施规范化管理是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重点。首先进行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将农业活动的全部内容看作一个整体,由建立的专项管理部门在生产、加工、消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成立县、市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组织当地农民等从事相对理性的农业生产活动,协调关于生产资料减量化、废弃物再利用、循环化发展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给广大农民朋友提供科学有效和易于实践的可视化方案,增强可操作性。同时,严厉打击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劣质“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一步促进市场考核与监督体系的完善,推进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有效应用。
4.3健全生态循环农业方面法律法规及政策
健全生态循环农业方面法律法规政策,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不断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提高农业行业方面法律的实践性。制定和出台相关标准,在防治空气、水、土壤等污染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立法;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激励机制;增大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特别是对那些给环境造成重大污染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第二,重视执法过程和执法力度,促进基层执法机构的不断建设和完善,让城乡环境保护与监督一体化。建立长效的联合执法机制,明确各级部门的责任,实现协同合作。第三,建立并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补贴以税费优惠为主,直接补贴作为补充,让更多的公众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之中。第四,加强对土地合理流转的引导,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增加生态循环农业的收益,促使更多的农民扩大种植规模,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4.4提升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能力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着力提升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能力是关键。因此,首先要从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和有效措施,支持农业科技进步和鼓励科技人员就生态循环农业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将国家及省市科技项目向农业循环经济技术领域倾斜,并对负责该类项目的专业科研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其次是全面推广新技术,充分应用新技术助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创新与研发推广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先进环保技术及减量增效技术等前沿技术,积极研究与运用生态导向型农业生产新科技、新手段、新设施。根据各地区的实际状况,研发和推广适于当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技术和措施。第三要研发废弃物资源化新技术,在生态循环农业系统中,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是最重要的原则。通过优化技术,促进农业有机肥料综合利用;通过整治农业生态环境,缓解水土流失问题;借助推广滴灌、喷灌等先进农业技术,实现农田节水灌溉。第四是政府出面成立专业部门,采取多种方式负责落实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促使企业及个体农户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并将农业技术应用于实际。
4.5建立和完善生态循环农业资金保障机制
提升政府对各地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积极鼓励当地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院校等成立产业联盟,同时对各部门设立的循环农业专项基金进行相应的监督,把分散在各部门的涉农资金集中起来,用于农业核心科技研发、农业基地建设、高科技农产品补贴等。建立政府激励机制,以农业专项奖励金奖励的办法,鼓励人们热情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等生态循环农业经济的实践活动。此外,政府相应部门应该做好资金的去向和用途的监督工作,一方面帮助企业、农民解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监管好农业专项基金的去向,杜绝挪作他用。最终实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专项基金在推进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设中的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丁峙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径选择与支持体系创新:以浙江省奉化市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5(8):268-269.
[2]钱渡.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现状及对策[J].学习月刊,2015(20):11-12.
[3]赵华,王玉蓉,张荣荣.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法律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9):335-337.
[4]童莉莉,吴江虹,吴万盛.江苏省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及对策探讨[J].山西农经,2018(14):72-74.
作者:陈东阳 单位:三门峡市检验检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