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实地研究论文:省域循环农业调研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本文作者:董景奎 何成文 作者单位:贵州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
发展现状
笔者通过对调查样本进行分析得知,受访者的平均年龄为45.18岁,平均受教育程度为7.07年,其中,男性比例为88.37%,女性11.63%,户均人口4.19人,户均劳动力2.44人,户均打工人数1.12人,兼业从事非农产业的户数为83.72%,村民纯收入中的非农收入比例在60%以上的农户占65.12%。该村自2003年开展沼气建设以来,累计建成沼气池341口,村民可将畜禽粪便和生活垃圾直接入池经充分发酵产生沼气后用于生活用能,沼渣沼液则用于蔬菜、果树、草莓和食用菌等农业生产,户均年产沼气约320m3,沼液、沼渣约6t,可用于蔬菜和果树种植约0.13hm2,减少化肥支出约800元。约60%的农村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得到了有效利用,清洁了农村环境。同时该村还配套安装了沼气灯、灶等设施,安装太阳能热水器58个,推动了该村以沼气利用为核心的循环农业建设,初步建成了粮-猪-沼-菜(果)、粮-禽-沼-菜、猪-菜(果)等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该模式生产的蔬菜水果口感好、病虫害少、产品质量优,普遍受到市场欢迎。同时,节本增产效果显著,经济效益明显,并带动了当地农家乐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整体来说当地循环农业发展较缓慢。
影响循环农业发展的因素
1农户收入结构不同。按照收入来源划分,农户收入有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农户收入与发展循环农业意愿成反比,农户收入越高,非农收入比例越高,农户发展循环农业意愿就越低。近年来该村的农户总收入在不断增加,但主要来源于非农收入的增加,从事非农产业的户数占总调查样本的83.72%,农户倾向于从农业外部获取更多收入,对循环农业技术需求较少,从而降低了农户发展循环农业的意愿。循环农业依靠更高的投资和技术,非农收入越高,村民才有更强的经济实力进行投资,也愿意采用循环农业生产方式获取更多收入,但总体来说非农收入越高,村民越不愿参与循环农业。因此,农户的收入结构不同,对循环农业发展方向的影响也不同。2农户参与意愿不强。里克特五点量表法度量结果表明:1)循环农业的经济效益平均值为3.26,生态效益平均值为3.88,社会效益平均值为3.3。说明,当地农户对循环农业产生的各种效益评价为一般偏上。2)循环农业对保护当地环境卫生的作用较大,对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一般,对水土保持、增强地力等的效果较好,但那些都不是农户关注的重点。因此,在未体现显著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发展循环农业,将影响农户的参与意愿。3资金支持力度。从政府提供资金发展循环农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如果政府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20%的资金,农户持无所谓态度的比例占11.63%,有意愿参与的占20.93%,愿意参加的占30.23%,积极参与的占13.95%,有意愿参加的农户累计为65.12%;如果政府提供50%的资金,持无所谓态度者为4.76%,愿意参与的占30.95%,愿意参加的占40.48%,积极参与的占21.43%,有意愿参与的农户比例上升到92.86%。随着政府资金支持力度的增加,农户积极参与循环农业生产方式的动力增加。说明,财政支持效应比较明显。农户自愿出资发展循环农业的调查结果显示:53.49%的农户愿意拿出除去家庭基本消费10%以下的年收入去发展循环农业,11.63%的农户愿意拿出11%~25%用于发展循环农业,50%以上的农户愿意拿出自家收入的一部分发展循环农业。说明,农户对投资循环农业发展的积极性是存在的。4技术到位情况。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农户发展循环农业反映在技术困难上的比例约为64%,如果政府部门能提供技术支持,农户有意愿参加的比例上升为86.05%,其中,愿意积极参与的为20%。说明,在技术有保证的情况下,农户发展循环农业的积极性较高。5基层管理与农户示范带动效应。基层管理部门和周边农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农户发展循环农业的意愿也有一定影响。如果基层部门要求农户必须积极参与循环农业发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别人参加,我也参加的比例为32.55%,参与的为23.26%,积极参与的为2.33%;如果周边其他人多数在修建沼气池、发展循环农业,农户持观望态度的比例为30.23%,跟着学习参加的为27.91%,积极参与的为32.55%。说明,周边农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影响较大。6“三沼”综合利用不平衡。 1)“三沼”利用情况。发展循环农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三沼”的有效利用。当地虽然安排了沼气国债项目,修建了一些沼气池,但沼气项目属农业局能源办管理,没有充分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虽然对生活垃圾和粪便入池及农村环境卫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经济效益不显著使农户对沼气项目的支持率降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1.63%的农户没有参与修建沼气池或建后不利用。其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地势修池,二是池子后期维护乏力,产气较少。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法调查结果表明,农户掌握沼液沼渣利用知识的得分均值为2.77,评价为一般偏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76%的受访者能合理利用沼液沼渣,50%以上的受访者只知道一点沼液沼渣的利用知识,部分农户根本不知道或只是模糊听说一点。说明,农户对“三沼”综合利用知识掌握得较少。2)沼气池产气情况。农户的沼气池产气较少、利用率低影响了循环农业的发展。受访者沼气池产气量处于较少和正常之间(均值为2.7),少部分沼气池建成后一直未产气,部分农户沼气池原料不足,大多数农户近3年没有出过沼渣,沼液沼渣的利用率低。7沼气池使用维护困难。近3年来,多数农户的沼气池没有大出料或进行检查维护。从调查结果可知,农户认为沼气池使用维护成本在一般、大和较大的比例分别为43.24%、37.83%和2.7%,累计达83.78%。说明,农户使用沼气池的成本较高。对沼气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50%的农户主要依靠县能源办的技术人员解决,20%依靠乡村技术人员,部分农户对沼气利用(含沼气池维护)听之任之,影响了正常产气。对沼气利用过程中的技术获取难易程度调查结果表明:很易的占7.5%,较易的占12.5%,一般的占47.5%,很难的占20%。说明,沼气使用维护较困难影响了循环农业的推广应用。8养殖业发展趋势不利。小农户养殖日益萎缩,养殖户数和养殖动物数都在减少;养殖业已由单家独户的分散饲养方式向小区、大户、企业等集中饲养模式转变。养殖业发展趋势导致小农户沼气池原料缺乏而至使用效率降低,还有农户因劳动力少导致其对沼气池的使用受限。规模养殖中由于建立大型沼气池成本较高,使其发展受限。
对策建议
1提高循环农业示范作用,提升农户参与意愿
农户的逐利动机是其行为的基本动力。为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在切实提高循环农业效益的基础上,引导农户积极参与这种生产方式。在经济效益驱动下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经济利益激发农户发展循环农业的积极性,制订发展循环农业的激励机制,使农户来自农业和非农业的收入同时增加,在增收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2加强循环农业技术指导,宣传循环农业生产方式
加强循环农业科技、沼气池使用维护、农产品市场开发等方面的指导。建立县、镇、村基层技术支持体系,以省级农业科研部门为后盾,县级职能部门为基础,加强村级技术支持,注重培养农村二传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作为循环农业的环节支撑。省级科研部门(高校等)加快循环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和示范推广,大力宣传循环农业生产方式与技术。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示范带动作用较政府直接推动力量大,农村基层、乡村习俗等社会影响对循环农业推广有较大的正面效应。因此,充分发挥农户发展循环农业的自主作用,依靠农村社区、农民合作组织、乡村能手扩大宣传促进其发展。
3沼气与农业主导产业项目配套,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改变过去沼气项目单独建设、农业生产项目单独立项的做法,加强两类项目组合配套,使沼气项目成为农业生产项目的基础,而农业生产项目又为沼气项目提供经济支撑。沼气项目要加强建成后的使用维护,不能仅仅以建数量为目标。基础设施、沼气工程、农村家园改造、畜禽产业扶持等相关项目可以在相同地方联合持续进行,切实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加强循环农业发展与区域主导产业培育的规划整合,使二者协调一致发展,促进主导产业形成集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把循环农业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上。基于某一较小范围的有效循环农业模式(一村一户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时(镇、县等),应注重区域产业规划,防止大范围推广时一哄而上、产业雷同而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损失和项目重建。
4合理分担循环农业成本,构建有效循环农业推广机制
经济机制理论认为,适当的公共商品成本分担能够解决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9]。在沼气池建造和循环农业发展项目中,一般以政府财政无偿投入资金为主,项目受益方(农户或企业)一般投资很少或不投资,导致项目受益方分担成本较少,使其发展循环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因而,可以要求项目受益方分担部分成本,瞄准真正能够发展循环农业的主体进行支持,进而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同时项目实行信息公开、透明,便于项目实施监督。加强循环农业规划、技术培训,推广成功经验,让农民从中受益,从而引导和带动农户走上发展循环农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