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间文学在语文教学的融入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内容摘要:在中国即将崛起的“新时代”,民间文学作为语文教学中传播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工具,正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本文指明了民间文学融入语文教学能够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意义,从民间文学的定义入手,突破性地把国歌纳入民间文学的范畴,以国歌教学为起点以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的精神。然后对比外国民间,从民间文学口口相传的本质出发,以增强民间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感染力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民间文学语文教学外国民间文学
一.民间文学融入语文教学的意义
季羡林先生曾说“只要有民间,几乎就都有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作为由民间百姓口口相传的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我国文学界一颗璀灿的明珠。民间文学有“夸父逐日”这样的神话,也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传说,故事、民谣、谚语民间戏曲等更是数不胜数。虽然民间文学有着较为广泛的传播,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上却不被重视。由于民间文学的价值在于历史的记忆以及民间传统的传承,民间文学所潜藏的历史和传统与现代化的21世纪格格不入,使得这两项基本功能被大大削弱。加之对历史的不尊重各种有意或无意篡改民间文学的案例层出不穷。如在00后群体中最火爆的手机游戏“王者荣耀”中,就曾把荆轲的名字运用在游戏角色中,并且还是一个女性角色,这种违背历史的篡改不仅是对民间文学的不尊重,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虽然这一问题在《人民日报》的点名批评下得到了整改,但对民间文学的肆意篡改和不尊重却依然在民间弥漫。民间文学作为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途径理应由语文教师等从小就进行积极引导和教学,以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在各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逐渐由年轻教师所替代,年轻教师有快速学习并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更理解现代学生内心的优势。但他们的习惯更贴近现代互联网生活,使得传统的民间文学在这些年轻教师的脑海里分量很轻。民间文学融入语文教学的意义首先是要让这些教师深刻认识和理解民间文学的价值,尊重民间文学,只有教师个人对民间文学待以尊重,学生才会争相效仿。民间文学的价值除了传承历史记忆和民间传统以及娱乐与教育功能外,还有唤醒民族意识的功能。这点在个人教学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时深有体会,那层层递进的三声“起来”的确振聋发聩。在2016年结合南海危局背景的国歌教学中,看得出很多学生在轻声吟唱时眼含泪水。这种唤醒民族精神的伟力潜藏于民间文学的各个角落,口口相传中并不引入注意,但一旦和具体事件联系起来却能迅速引发共鸣。唤醒民族精神,唤醒学生内心的归属感,屈辱感以及奋斗精神是民间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之一,其他如传达“谦让”“尊师”“忠诚”等优秀中华美德的故事更数不胜数。
二.从国歌教学入手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我们国家的象征之一,不仅蕴含着国家的尊严,也记录了国家的奋斗历程。每当与百姓相关的重大的事件发生时,《义勇军进行曲》都能给人们以精神上的共鸣和激励。无论是“5.12大地震”或者“利比亚撤侨”,无论是“奥运摘金”还是“国庆阅兵”,听到那熟悉的《义勇军进行曲》时,每个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心潮澎湃。对于学生,在《小学生守则》第一条中就要求都要会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固然是这一要求的原因之一,但就《义勇军进行曲》本身而言,她民间歌谣的表现形式以及从歌词内容和产生的时代背景来看都有非常重要的教学意义。因为《义勇军进行曲》是历经磨难,通过无数次的推敲才产生的。其中的每一句歌词都有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的苦难历史以及艰苦奋斗历程的作用,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和平与幸福的不易,同时也能够在他们心里埋下爱国主义以及艰苦奋斗的种子。让学生从小就树立崇高的信念,在长大后回报祖国。从民间文学的基本定义来看,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有口口相传,传承历史记忆的特点,并且激励了中华民族数代人,是最经典也最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学作品,不能仅因为他有作者署名而把她排除在民间文学之外。由此入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民间文学的接受,也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尤其是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阴影下,对国歌的教学更能够唤醒学生的自强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国歌的教学不应只是简单地对创作人物和背景进行介绍,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与国情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集体完成国歌的演唱。在国歌教学中,侧重点始终应该是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而不是国歌在创作手法上的表现,这其中的主次需要得到把握。
三.从外国民间文学入手
外国民间文学在中国较知名的有《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等,其不同于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故事传承和设计能够给中国学生新的思想和精神冲击。如在对格林童话中“灰姑娘”的故事教学中可以对“灰姑娘”在嘲讽、刁难之下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精神进行歌颂,但也正因为其来源不是中国,也能够更正当地对其中以貌取人等负面行为进行合理批判,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再如,在对《安徒生童话》中《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中,小女孩最初的寒冷与最后划火柴的刹那温暖相对比,学生更能够认识的人间冷暖,珍惜自己来自家庭的关怀和温暖。在对外国民间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那些有启示意义的寓言故事的教学中,非常适合作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素材,是语文教学“立人”的重要方式之一。外国民间文学与中国民间文学的对比教学也有很大的实践教学意义。如《伊索寓言》中《农夫与蛇》的故事可以和中国《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进行对比教学,这两个故事都有警醒世人对恶人不要心慈手软的作用,但进一步看两个故事中东郭先生还活着而农夫却被蛇咬死。从结局对比来看,中国的民间文学依然暗示着好人有好报,能够引人向善,而农夫的死却有暗示“祸害遗千年”的可能,会使得故事的本意被曲解。类似的民间文学对比更有利于民间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学生也更有学习兴趣。由于很多民间文学学生在口口相传中接触过,因此,民间文学在语文教学中往往缺乏新意,学生对老生常谈且显而易见的启示并没有真正的认识,但在与国外类似作品的对比中却可以使得学生发现新的东西,从而对民间文学有更多的学习兴趣和认识。
四.回归“口口相传”的本质
民间文学的本质是口口相传,但在语文教学中却从思想上及价值上做出了过多的摄入,对于故事本身演绎所带来的戏剧效果却没有过多的涉及。民间文学的本质是口口相传,在语文教学中,应尽可能还原口口相传的过程,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合作演绎民间文学中的神话、传说以及故事,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磨刀霍霍向猪羊”的文字表现是非常有渲染力的,但如果能够在让学生进行演绎却会变得十分风趣。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但教师往往限于维护课堂纪律,不愿放手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参与到民间文学“口口相传”之中,这既限制了民间文学的表现力,也减少了很多课堂乐趣。再如,在经历民间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教学中,教师也会限于题材而对其中的部分内容一笔带过,在给学生留下梁山伯与祝英台是类似于“好兄弟”的朋友关系的错觉。口口相传是民间文学的本质,其中很多以谚语歇后语以及歌谣等形式存在,由于在考试中很少涉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常常被一笔带过。如“二十四节气歌”等常见谚语其实带有很强的经验传承作用,指导了五千年来中国多代人的农业劳作和生活。再如,《三字经》《弟子规》等的传播,为中国多代青年培养良好学习、待人的习惯有着重要作用。“融四岁,能让梨”宣扬了友爱精神,“玉不琢,不成器”宣扬了艰苦学习的精神,其中的例子还有很多,有着极强的教学意义。
结语:
在中国即将崛起的“新时代”,继承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爱国主义以及集体主义作为民间文学中蕴含的精神之一理应得到更多重视,在语文教学中也能够与当今时事背景很好地结合。民间文学融入语文教学应首先从国歌教学入手,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以更高的学习热情对待语文,对待民间文学。然后还可以从外国民间文学出发,以外国民间文学与国内民间文学对比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启发,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人生感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民间文学与语文的融入还应回归“口口相传”的本质,以演绎的形式吸引学生学习民间文学的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应注意有针对性地搜集、积累国内外民间文学的相关资料,有的放矢地灵活运用于语文教学,于教于学都有非常多的好处。
参考文献
[1]李姣玲.民间文学如何有效融入语文教学[J].文教资料,2018(25):42-43.
[2]初滢滢.民间文学融入语文教学的意义与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6(03):78-79.
[3]孔宝媛.认识•理解•表达———《国歌》一课的教学反思[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14):235.
作者:李珉 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