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发展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我国现代文学是基于西方文学的文学形式及内在含义上形成的文学类型。但其在文化思想、艺术形式上仍然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爱国情感、自由平等、服务人民等方面又发扬光大了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在现代文学作品中,读者既能感受到现代文学作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却又存在着明显的“文化隔离”现象。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文学;文化隔离;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是人类意识的集中体现,能够充分反映一个民族的特质和风采,能够通过运动、音乐、风俗、历史、宗教等形式得以传承和表现。现代文学是基于西方思想形成的文学类型,是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文学产物。但在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现代文学作品依旧保留着中国优秀的文化思想,使得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发展中,发挥着鲜明的促进作用。
一、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文化隔离现象
五四文学运动所创造的革命环境,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解放思想、发展白话文的运动中,为现代文学的发端提供了条件,使其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了现代文学出现明显的文化隔离现象。在概念界定上,文化隔离主要指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的差异和不同,主要体现在“内在含义”和“外在形式上”。首先在形式上,中国现代文学在汲取西方文学思想和语言体系的基础上,对文学形式、语言形式进行了发展和改造。譬如我国最具现实意义的白话体小说《狂人日记》,便在语言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文学的外在形式,使白话文这种平民化的语言形式在文学创作中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学类型。研究发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作品的语法规则更接近于英语语法,长定语现象较为广泛,并且影响至今。其次在内在含义上,的革命思想让作者们更加关注西方思想的先进性,更加关注文学创作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譬如《义勇军》和《血肉的长城》都体现出鲜明的思想解放和革命思想。因此,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内在含义和外在思想上都存在着明显的文化隔离现象。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狭义上的文化隔离主要是指儒家文化的隔离。在现代文学兴起与发展阶段,新文学运动强调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变革,关注人的尊严和权利。该运动旨在转变儒家文化导致国人思想的麻木和理性价值的缺失。因此在时期,现代文学作品在大量吸取西方文学思想的过程中,呈现出排斥儒家思想的趋势。譬如《凤凰涅槃》《过客》《将军的头》等文学作品,都以西化思想作为文学创作的依据,刻意排斥儒家文化对作品的影响,使现代文学在思想、形式、内容等层面上获得了更为辽阔的发展空间。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传承
(一)文化思想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集中体现在儒道墨法等思想体系中,他们的渗透性和社会影响性,在传统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引领了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使其在情感抒发的过程中,彰显了不同文化的审美情趣。譬如道家的“无为远利,崇尚自然”的思想,便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得到了完整的呈现。儒家的“仁义”思想,则在《水浒传》《三国演义》及《老残游记》中得到了彰显。因此可以说,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一直影响着传统文学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形式。而在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这种传统文化思想,却得到了完整的保留。譬如张恨水在创作通俗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便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理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他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中能够感受到古典思想中的“仁义理念”和现代文化中的“自由思想”。而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连城诀》《天龙八部》等作品则将传统文化进行了充分的提炼,使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二)艺术形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较为丰富,主要包括戏剧、曲艺、服饰、音乐、绘画、文学等。其中戏剧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最具文化代表性,能够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多种艺术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充分彰显不同文化形式所拥有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在现代文学理论研究领域,我国部分学者认为传统戏剧与现代文学存在明显的“同构现象”。首先,在新小说的发生期,新小说便涵盖了戏剧的内容,并衍生出脚本形式的文学作品。如电影《爱国花》,便兼顾着传统戏曲和现代文学的特征,使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得到系统的统一。其次是西方戏剧小说化的成功。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哈姆雷特》,该作品的问世是以戏剧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在被引进中国后,却被改编成了小说,进而影响了我国现代文学创作的趋势。此后,我国现代文学作品的情节编制和人物刻画普遍以戏剧的三幕式为标杆,注重情节的起承转合。在五四文学运动期间,我国部分作家将《桃花扇》《窦娥冤》等戏剧结构,巧妙地应用到小说的创作中,重构了小说的叙述语境,使现代文学作品呈现出全新的创作形式,改变了章回体小说的创作格局。在诗歌创作领域,现代诗歌虽然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平仄”限制,但却在形式上保留了传统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三、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发展
文化是民族意识和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人类发展的客观呈现,是人类共同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思想理念的现实表征。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会发生深刻的转变,进而衍生出与传统文化不同的现代文化。而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文学创作呈现出全新的创作模态和趋势。根据“原型理论”的研究结果,文化的传承和演变具有明显的流动性、关联性和融通性,即现代文化在社会环境、地理气候变化下,依旧会保留传统文化的思想和形式,能够通过文化碰撞的方式,使两种文化得到系统的统一,以此促进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
(一)爱国情感
现代文学是反映创作者审美情趣、思想品质、人文理念的载体,同时也是反映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的重要平台。通过阅览古代文学作品,可以间接地感受到封建社会的优劣性和统一性,感受到人民群众的渴望和诉求。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看,文学作品是记录时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媒介。在原型理论的支持下,这种体现社会现状和文化形态的文学现象,主要取决于作者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环境的变化,又将导致文学作品所呈现的文化要素发生转变,进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发展结果。譬如传统文学作品《破阵子》《满江红》等都表达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但这种文化思想主要是植根于“忠君”的思想之下,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在现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情怀得到了延伸和扩大,其所蕴含的文化理念也更加丰富、更加广阔。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发展,主要是以外在文化环境的发展为依托,以创作者的社会体验、人生体验为抓手的。
(二)自由平等
自由平等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有鲜明的体现。如《西厢记》《赵氏孤儿》《西游记》等文学作品都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都是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的向往,都是对自由的渴望。这种“自由”思想在传统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通常是以反抗“封建礼教”的形式出现的,即便在《狂人日记》中,自由思想也集中体现在“反抗封建制度”的过程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现代文学作品对自由思想进行了重构与解析,并结合外在的文化环境,将平等思想作为自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自由思想赋予了“民主”的意味。如《红玫瑰白玫瑰》《啼笑因缘》,就是在“自由”的主题下,表达了“平等”的思想,这与民国时期男女平等的思想文化背景有关。在新中国初期,现代小说作品中所表达的“平等”思想逐渐与“自由”理念融为一体,成为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几乎每部作品都拥有自由平等的“呼声”。因此可以说,现代文学在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能够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使其呈现出全新的文化意蕴。
(三)服务人民
现代文学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结合文学创作的思想属性和人文属性,积极塑造农民、工人的艺术形象;从革命和人民的角度,展示和探讨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和历史命运,指出了社会解放和个性解放的道路。因此在现代小说的发展历程中,现代文学作品的功能属性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关注人民群众和文学的结合性和融通性。注重“平民文学”和“国民文学”的发展,并以改造民族思想,表现人民生活为根本任务。虽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重,君为轻”的思想,能够在各类传统文学作品中得以呈现,然而呈现力度、篇幅及角度都有其特定的局限性,不能充分地结合普通百姓的诉求,创作出真正的、属于人民的文学作品。但在形式和内容上,却普遍以白话文(古代白话文)的方式,创作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依旧以人民大众为主要受众。我国现代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继承了“民为重,君为轻”的思想,并结合历史背景,以“为人民服务”“教化民众”为己任,创作出《红岩》《智取威虎山》等经典作品。鲁迅曾说过“肉体的病,现代医学可以治;可思想的病,也只能靠文学了”。由此可看出现代文学的“为人民服务”并非指“内容和形式上的娱乐百姓”,而是指思想和理念上教化百姓。相较于传统的文学作品,现代文学的思想教化功能更强,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更加切合百姓的诉求。因此在传统文化“民为重”思想的发展中,现代文学能够深化“民为重”的理念,拓展和彰显了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及“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发.深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关系研究的沉思〔J〕.东岳论丛,2010,(1):65-72.
〔2〕汤哲声.通俗文学入史与中国现代文学格局的思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1):44-51.
〔3〕丁帆,赵普光.中国现代(百年)文学研究的统计与简析(2014.1—2015.7)〔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12):1-23.
作者:白永红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