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现代文学里看客心态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过许多“过客”,他们形象各异,对任何事件总是保持着冷眼旁观的态度,著名作家鲁迅最为致力于“过客”的描述。本文以鲁迅笔下的“看客”为例,简要阐述了“看客”心理形象,进而对“看客”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将其结合到现代社会进行反思。
【关键词】现代文学;“看客”;鲁迅
“看客”形象是根植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类人物,他们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看客”往往并非故事中的主人公,而是作为旁观者,保持着鲜明态度,看起来却是麻木冷漠。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特色人物,“看客”从未因时代变化而退出历史舞台,始终保持着鲜明的立场出现在书中的任何一个角落。
一、现代文学里“看客”心理形象
(一)不同身份构成“看客”群体,事不关己的旁观者
“看客”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一种特殊人物,在许多作家的作品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在著名作家鲁迅笔下,“看客”显得更加灵活而生动。“看客”作为时代交替下的人物,他们大多来自社会的底层,是人们口中的“小人物”,思想观念保持着旧时代的传统作风,对于很多事情都保持着冷漠的态度。直到今天,人们依旧能够从鲁迅的作品中透过“看客”去感受时代变化和社会风貌,反思现代社会的弊端。因此,探究现代文学中的“看客”心理十分重要,人们能够透过“看客”去感受旧社会、思考新社会,具有深厚的时代内涵。从现代文学的“看客”形象和心理进行分析,发现鲁迅笔下的许多“看客”都具备冷漠、封建的思想特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未受过教育,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生存,生活单调匮乏没有乐趣。众多作家都用认真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看客”的穿着打扮和生活方式,“看客”涉及范围很广,他们并不会受到年龄、性别、身份的限制,任何人物都有可能成为作家笔下的“看客”。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包含“过客”的场景很多,其中多半是围绕着某个中心人物展开具体的故事情节,而处于不同职业环境下的群众就构成了场景中的“看客”群体。在这种情况下,“看客”似乎在围观着一件共同的大事,但和他们每个人并无直接关系,“看客”变得冷漠,只是保持着好奇态度在围观着周边发生的一切事件,事情正发生在自己触手可及的身旁,他们在第一时间保持着专注力,集结到一起形成“看客”群体,共同围观。
(二)新旧思想相互碰撞,社会转型期的无知者
在许多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看客”人物都与作家自身的实际生活经历脱不了关系,以鲁迅为例,鲁迅的文学作品就深受自身童年经历影响,他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领悟融合到一起,以独特的视角、质朴的语言,将“看客”群体贯穿于他的各类文学作品中。鲁迅在著名小说集《呐喊》中就曾生动描写了“看客”,日本留学时期的自身经历更是促使他进一步明确了人生规划,加深对于“看客”的认识和批判。在许多现代文学作品中,“看客”都是以群体形象一同出现,也正是因为群体之间的共同作用,加剧了“看客”们在思想上的一致性和冷漠性。许多作家都曾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描写过“看客”这一形象,这些作家大多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希望能够通过纸和笔,唤醒国民思想。但无论是西方环境,还是社会内部,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看客”正是这个时代的人物。他们在新旧思想之间相互碰撞,许多人并不清楚什么是新思想,就已经被时代推到了风口浪尖,学着去用新思想生活,但底子仍旧保持着封建陈旧的理念。其中,以著名作家萧红为例,凭借其带有强烈讽刺性又具有幽默感的笔触,描述了新旧思想交替之下小城人民现状,批判了那些麻木、无知、愚昧的“看客”们。在鲁迅短篇小说《示众》中,曾经突出描写过“看客”群体,文中指出“看客”像鲈鱼一样张开嘴巴,看起来充满了麻木。在《示众》中,所处的时代背景就是民国时期,在这段时期,“大清”不复存在,相继而来的是“民国”,看起来每个“看客”都保持着较好的精神面貌迎接着新生活,其实却对此一无所知,改造国民精神面貌更是成为一件十分遥远的事。
(三)国家民族的发展困境,热衷于看的被看者
在许多现代文学作品中,“看客”都以其独特的个性和身份而存在,不同的小说中,“看客”看似不同,但实际上存在着某种性格上的联系。许多作家都曾致力于对“看客”进行研究,对民国时代的社会背景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许多处于同一年代的“看客”,他们大多有着同样的社会处境,他们生存在病了的“旧中国”,他们生活在未知的新世界,看到社会上种种病态的现象和国民的愚昧,而他们也是那愚昧无知中的一员。通过对鲁迅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发现,当鲁迅深刻认识到旧中国“看客”心理后,想要逃离出这个世界,寻找出一条充满生机的路,但这样很难,不但他逃不掉,是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都逃不掉。从国家民族到每一个“看客”,都处于“被看”的境地,但是“看客”们对自己的处境一无所知。“看客”以“看”为主,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看客”出现在每一次重大事件中,充当着旁观者的角色。在《孔乙己》中,孔乙己在诉说着自己的失意,而“看客”们则是坐在一旁看着一切的发生。在《药》中,砍志士头颅也并未引起“看客”的关注,他们只是在一旁专注地看着,革命烈士的死亡和“看客”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鲁迅通过对“看客”生动的描写,揭露社会的丑恶,以“看客”形象警惕着中国人。
二、看客心理产生的原因探析
“看客”心理的产生有方方面面的原因,这是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是新旧思想交替之际,人们复杂心理在作祟。“看客”充斥于社会各个阶层中,“看客”心理也以其独特的个性积淀于民族文化中,传递着民国时期的封建思想,影响着今天的社会空气。首先,数千年来的封建统治,统治的不仅仅是政治,更是思想和精神,使得“看客”在身体上遭受着沉重的打击,在心理上也在接受着奴役,难以突破思想的束缚,选择新生活。也就是说,在许多“看客”理念中,他们的屈服和被动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事,现代思想反倒成为奇怪之举。其次,在战争的摧残下,人们开始害怕和畏惧,开始麻木不仁,对于生命的理念认知出现了偏差。《药》中,“看客”毫不顾忌生命,将烈士的鲜血当作治病良药,批判了“看客”愚昧无知、漠视生命的灵魂。封建等级制度的存在促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大,“看客”失去了同理心和同情心,甚至还有一些意志薄弱的人丧失了自己的思想理念,甘愿成为统治者的奴隶。《灯下漫笔》中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批判封建文化,批判奴隶思想。最后,道德因素也是形成“看客”心理的重要因素。道德低劣的人失去主动思考的能力,将责任抛之脑后,他们或许具有道德理念,却受制于身处环境的压力,在行为上表现出无能。将自己设定为社会生活的旁观者,自觉成为“看客”。缺少基本的同情心,反倒看到他人遇到痛苦会产生幸灾乐祸的心理,表现出冷漠无情的态度。
三、现代文学中“看客”心理的反思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许多没有名字的“看客”以其独特的个性在故事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些“看客”看似已随着时代而消失,但在某种程度上,社会生活中的旁观者、微博热搜中的围观网友,似乎也在主动承担着“看客”的角色。现阶段,社会呼吁和谐,呼吁良好的风气,这需要每一个“看客”都少一点冷漠,加强理性认识和自觉引导,坚持个体意见的表达,拒绝麻木不仁的围观。四、现代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现代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四点:第一,现代文学作品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点,它是新旧文学的碰撞和传承,它是现代新文学、新精神、新文化的承载者,也是传统文化和旧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承者,在推陈出新的同时,也传承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美诗歌、美学意境、文学精神等内容传承了下来,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创新也是现代文学的基本特点,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文学作家身上都闪耀着珍贵的批判、忧民、愤世嫉俗的宝贵文化品质;第二,现代文学作品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外国文学作品对我国文学作品具有催化的作用,现代文学作品融入了大量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不仅丰富了现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同时对我国的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大量外国作品在五四时期涌入我国,形成了多元化现代文学作品盛况;第三,现代文学作品具有时代赋予的使命感,其弘扬了大量优秀思想,促使国人觉醒,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多元化风格的文学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时代性分析,对当时的文化价值、作品的思想艺术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剖析,才能真正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和内涵;第四,现代文学作品对人性和自我进行的深刻的剖析,不同风格的作品,以其犀利的文笔,或是幽默的文风描述了社会的黑暗,人性的弊端,从不一样的写作高度出发加深了文章作品的深度。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现代文学作品的情感进行深刻的挖掘,才能体会到现代文学作品的精髓,基于现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要深刻地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内容,从人生、社会、人性、历史、文化等深层角度切入,全方位地了解作品内涵,体会作品思想、精神和文化。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现代文学作品中选取“看客”这一典型人物批判罪恶的封建文化,还是从现代化的视角去感受“看客”群体心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信在社会和谐发展之下,“看客”终将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1]陆香绒.多重对话,提升现代散文教学有效性[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20,(05):78.
[2]张先飞.以中小学语文教学与高校现代文学专业对接为目的的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20,(01):78-82.
[3]毛华中.大学语文教学中古典文学作品教学模式分析[J].牡丹,2019,(24):150-152.
[4]冯琳.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内容确定[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07):105.
作者:庞莹 单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