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网络多媒体教学与现代文学审美的价值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国现代文学诞生于民族大灾难、中华大崛起的二十世纪初期,它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不仅和古老悠久的古典文学划清了界限,而且参与和建构了中国现代化转型以及中华民族现代人格的建立。它的发展虽然几经曲折,几遭摧残,依然顽强而逼真地记录和表达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冲破几千年传统的精神桎梏,追求人性的自由解放、国家的民主富强,社会的进步正义以及种种人类永恒的梦想而生发的丰富复杂的审美心理,同时也顽强而逼真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由古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感应着时代变迁而抒发的对国家命运、个人命运以及广大人民的命运三者关系的思考、探索和实践。因其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与当代生活的关联和在整个文学研究中承上启下、左右勾连、内外交通的坐标位置而显得特别重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是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网络技术已深度介入到高校各学科领域,传统的文史哲课程教学也加速地多媒体化和网络化。对于现代文学教学来说,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充分挖掘现代文学的审美因素,加强现代文学的美感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从而多方面实现现代文学的审美价值。
文学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审美特性。现代文学虽然只有32年的历史,但现代文学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目的就是在对文学资料的钩沉、爬梳和罗列中,捕捉历史感受,引导学生经由文学审美达到精神和意志的陶冶,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正确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的审美主体,最终成长为美的创造者。而多媒体网络教学则以它立体、形象、鲜活的视听系统、交互的人机界面、浓厚的抒情意味,充分挖掘现代文学的审美因素,从而有助于现代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首先,网络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文学作品形象因素的展现。文学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既有生动的人物形象,也有优美的文学意象和情感意蕴。文学的教学过程要充分注重作品的形象因素,重视文学的形象感染力。现代文学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形象,如愚弱的国民形象代表阿Q、祥林嫂,20年代叛逆苦闷的小资产阶级女性代表莎菲女士,追求恋爱自由、个性解放的子君,被金钱异化的交际花陈白露,专制主义重压下的病态灵魂高觉新,30年代民族资本家代表吴荪甫,小城镇商人代表林老板等等,他们都负载着巨大的时代蕴含和人性魅力,闪烁在历史的长河中。包含这些人物形象的很多经典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直观、生动、高效地把现代文学丰富的视频、图像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使文学经典与现代影视同时出现在课堂教学上,既能实现经典与现代的联系,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配合教学适当给学生播放根据柔石小说改编的《早春二月》、根据鲁迅小说改编的《祝福》、根据张天翼小说改编的《包氏父子》、根据茅盾小说改编的《子夜》、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家》、曹禺的话剧《雷雨》、《日出》、《原野》等影像资料,都极大改善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加深了学生对文学形象的审美认识。其次,网络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营造情景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自然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充分感受文学的审美内涵。这特别适用于以意境取胜的诗歌和小说教学。比如沈从文的《边城》以恬静平淡的风格,对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作了理想化的表现,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世界。在《边城》的多媒体教学中,既可以选取优美的湘西风景画和迷人的湘西风俗画,衬托出人物独具的风采,也可以播放《边城》的影像资料,来展示那未被现代文明侵蚀和扭曲的庄严、健康、美丽和虔诚的人性。那天朗风轻、青山翠竹的湘西山水辉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画面,那淳朴、原始、和乐的湘西风俗映衬出的边城世界的人情美、人性美,让学生在茶峒小镇的画面流动中直接感知浓淡相宜的色彩美,体会独具特色的意境美,体验自然淳朴的情感美,感受沈从文小说浓浓的诗意美。再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康桥自然景色的视频播放,配置柔和舒缓而又充满怀旧情调的轻音乐。在如泣如诉而又带着点淡淡感伤的旋律中,入情入境地吟诵《再别康桥》,诗中真味,就会如康桥的河水一样流泻而出。这种氛围很快就能感染学生,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诗人、课堂与康桥的时空距离,使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康河畔夕阳中如新娘般美艳的金柳,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的青荇,看到了旖旎多姿的西天云彩,更看到了苍茫暮色中彳亍独行的诗人瘦长的身影。同样,戴望舒的《雨巷》也是一首流传广泛的优秀诗篇。它是诗人心灵炼狱中熔铸出来的个人与时代双重苦闷的结晶。寂寥、潮湿的雨巷,梦一样到来和离去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和谐的韵律,舒缓的节奏,营造出一种孤独、寂寞、忧郁、虚无和幻灭的情感氛围。在讲授时配以诗朗诵,让那卓越的诗境,唯美的画境,丰富的诗意内涵,从字里行间漫溢出来,使学生仿佛徜徉于“音乐的圣殿”,有一种醺醺然陶醉于其中之感。另外像柔石、艾芜、萧红、许地山、冰心、张爱玲等许多现代作家作品,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融文字、图像和音乐等超文本形式于一体,就可以使抽象的艺术形象直接进入学生脑际,充沛的情感力量直击学生的心灵,避免了语言讲解的单调局限,充分发掘其中的审美因素,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学的审美特性。
二.多媒体教学能够超越时空,加强现代文学的美感程度
我们知道,任何文学经典都具有“共时”特征,但在“历时”的转变过程中,很多经典有可能失去它的经典地位。因为时代在变、语境在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也都在发生着不同的改变,所以过去所谓的经典,现在未必还是经典。现代文学史就面临许多这样的现象。现代文学描述的是上个世纪人们的生活和现实,时空差距的客观存在决定了今天的大学生在接受方面必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隔阂和陌生感。作为空间媒介的多媒体网络,具有典型的空间整和性与文化交流、融会的意义,它能最大幅度地促进文学的彼此贯通,为文学接受提供便捷的物质载体,可以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超越时空,感受历史的悠远,体味人物的情感,实现文学作品事物间诗意关系的建构,为审美追求的实现创造条件。比如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对现代文学的贡献无人能及,几乎所有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教材都用专章重点来介绍他的作品。但是由于中学教条化的教学和以往对鲁迅的神化宣传,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往往是敬而远之,心理接受上存在抵触情绪。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还仅仅是用语言来概括他的成就、描述他的作品,那么只会加强学生的逆反程度,影响学生对他的全面了解。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讲述中穿插一些鲁迅本人的照片,他与家人、朋友在一起的场景、其作品版本的封面,并链接电影《阿Q正传》、《祝福》、《孔已己》、《伤逝》等的几个重要片段,同时把几篇能体现鲁迅创作特色的散文、诗篇有选择地放映配乐朗诵,那么就能传授给学生一个立体的鲜活的鲁迅形象,不仅让人敬佩,更让人感动,“人间鲁迅”就会进驻学生的心灵。又如郭沫若的《女神》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座丰碑,它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开辟了新诗创作的新纪元。其中的《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等更以显著的特色成为新诗的经典。但因为时过境迁,学生们感受不到五四的气氛,也不能领会郭沫若那“火山喷发”似的激情何以能点燃五四一代青年人的心灵,在阅读他的诗作时对其经典地位产生怀疑,对其诗美判断也出现偏差。在学习这一章节时,若能先利用视频资料对五四时代及五四文学革命作一介绍,让学生置身于五四氛围中,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受五四一代人蕴藉的冲决一切网络,打碎一切偶像的激情,再播放配乐朗诵的《凤凰涅槃》、《天狗》等诗篇,学生就能感受到五四的气场,充分领会诗作的魅力。再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是40年代解放区大众文艺的典范,长诗运用的是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诗歌语言在朴素中又显现出形象美、音乐美、抒咏性的特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信天游是陕北历史文化的产物,它负载着陕北悠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它也以特定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契合。讲授这一章节时,若只结合诗歌,讲解它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用语言描述它的曲调特征,教学效果就会较差。因为信天游是用来唱的,只有在歌唱中才能划破历史的悠远,领略信天游的真谛。因此若在讲解介绍信天游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画面介绍陕北的历史文化,再配上悠扬高亢的信天游,就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它开阔奔放的曲调,炽烈深沉的感情,辽阔悠远的境界,感受时空的变幻和信天游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学生明白,民族特性依然是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坚守民族性必将让艺术焕发出无尽的活力。
三.现代文学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综合审美能力的培养
有一位学者曾说过,“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文学本身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丰富性,文学教学就是要激活文学本身的生命活力,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生动性、丰富性,以养成较为完美的审美心态。文学教学的内容在没有进行审美解读之前是一堆死的材料,但一经解读,它就将活灵活现地“复活”。现代文学教学应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复活”文学,让学生贴心地感染到作品的语言、韵律、色调、人物、情景、细节、意蕴、情致、文体、风格等方面的魅力,发掘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审美能力,实现现代文学的审美追求。相对于上个世纪,当今时代是一个偏重物质、忽略心灵的年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粗糙化、粗鄙化,对真、善、美的东西越来越失去感觉,语言、文化的感悟力缺失,审美能力匮乏,精神危机日益严重。而文学一直以与众不同的情感与姿态,为社会发展提供它所最需要的思想丰富性与多样性,矫正社会的发展道路,给人类提供诗意与梦想,这种诗意和梦想在当下的社会对于大学生重建广阔的心灵视野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现代文学教育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释放出文学文本的丰富性、诗性,把学生带入“生命的大飞扬状态”,获得心灵的震撼与灵魂的涤荡,更好地实现用艺术的感染力来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其责任感、使命感,最终实现“成人”教育。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现代文学教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生发,情绪的酝酿和共鸣。比如在讲授郭沫若的历史剧《雷雨》时,先播放《雷电颂》的朗诵视频,学生随着铿锵有力、慷慨激昂的朗诵,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仿佛回到了屈原的时代,看到一个孤苦无助、仰天长啸的屈原。听完朗诵,让学生尝试模仿,很多学生在朗诵中不自觉地想象自己就是颂雷电、斥苍天的屈原,入情入境地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在这种激昂的氛围当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感悟力。另外,对于学生来讲,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增长,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能够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方式、手段中受到影响,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上得到很好的熏陶和教育,增强自身在各方面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同时,多媒体技术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利用网络、电子邮件和教师即时交流,互动交流,延伸课堂教学的后续效应,主动寻求专业化、系统化学习,调动课后训练、创作的热情,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多媒体教学还具有美的召唤力和吸引力,动态多媒体画面的呈现,各种色彩搭配的演绎,组合变化的更替,都可以加强信息刺激的强度、对比度、新鲜感和美感程度,引起学生的高度认同感和兴趣,激发审美兴趣,促成审美注意的获得和审美追求的实现。总之,现代文学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既能充分展示文学的独特魅力,又能将多种能力的训练渗透其中,运用得当,就会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对学生审美判断能力、审美分析能力、审美感悟能力的培养极为有利,也有利于现代文学审美价值的充分实现。
作者:晋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