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课程背景下现代文学作品教学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现代文学作品的教学模式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随之也显露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教学内容模糊、教学方法低效、教学评价简单等。很多现代文学作品教学低效耗时,整个教学过程丢失了很多难能可贵的东西,缺乏和作品的情感沟通。这种情况会大大阻碍学生文学素质的强化,写作能力的提升。笔者以老舍先生的怀乡之作《想北平》为例,进行初步的探究。
一、教学探究的背景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怀乡之作。这篇作品文字淡雅,但感情热烈。老舍先生在此文中显露的对于故乡北平的强烈的爱,对高中生来说较为遥远、陌生,要使得他们切身的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体味其中的情感非常有难度。很多语文老师都认为这篇现代散文比较适合阅读,而不适合深入教学,也有人认为它适合老师讲读,不适合学生讨论。笔者尝试使用一种以学生讨论为主的方式,进行《想北平》的实际教学。
二、教学探究的内容
在备课时,笔者改换思路,将准备的重点放在对中学生情感的引发及阅读体验上,希望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进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通过课堂之前对学生接受状况以及预习阅读体验的调查后,发现《想北平》中的语言和学生相距甚远,学生很难体验老舍先生的那种强烈的情感。但是,在对故乡情感方面,却是所有人共通的,中学生亦能很好的体悟与感受。本次教学实践的导入从讨论学生心中的皇城北京开始。比如,提起北平你们会想到什么,有怎样的印象?如果你来写北平,会选择什么角度来写等问题。这种发散型的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文学作品相结合,使其获得更多直观、感性的认知。第二个环节,笔者采用多媒体投影的形式播放一些反映各个时代的北平的图片,给学生更多直观的感受。通过庄严辉煌的“皇城北京”与老舍笔下自然亲切的“平民北平”的视觉反差,学生可以非常自然地发现《想北平》中,老舍思念的不是北平的堂皇的宫殿楼阁、秀丽多姿的皇家园林,而是雨后什刹海的蜻蜓……这些有着真挚情感的平凡物象蕴含着老舍心目中的家乡北平,让他“直想得要落下眼泪”。两相比较,能够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老舍写北平的真实目的:通过对北平的描写和诉说以缓解自己浓厚的思乡情感,《想北平》中对北平的描写不但是当时北平的生动写照,更是对深烙在老舍脑海中的家乡北平的真实反映。正如老舍先生说得那样,是“我的北平”。这样的北平体现了温、雅、平的旧中国的灵魂,体现了老舍先生对和顺安适的向往。本次课程教学有效的利用了对比衬托的教学手法,从平凡景物入手,体悟老舍先生的情感。学生的反应明显比以往的教学热烈得多。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好的教学设计方案,还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细节,营造民主的、真实的、生动的现代文学教学课堂。教师也要关注中学生在语言、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思考想象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对文学作品想法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自我体验。此外,中学语文老师还要杜绝“一言堂”“讲死书”等现象的发生,只有营造浓厚的讨论氛围,才能使学生们更深刻更牢固的掌握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手法与情感,进而产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作者:邵森标 单位:浙江上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