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现代文学特质与自然精神取向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一直以来,国内学者多借助于西方理论,对我国文学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分别从“时”、“质”两个方向出发,解读我国现代文学的特质,明确我国现代文学独特节奏。应注意的是,我国现代文学受传统文化、西方思潮的双重影响,因而多体现出自然精神取向,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现代文学;特质;自然精神;取向
作为一种经典的存在,我国现代文学犹如历史的沉淀。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现代文学研究势必发现很多问题。如,我国现代文学能否保留其现代性?如何理解其特质?它能否在21世纪末,乃至22世纪仍然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就此类涉及文学生存、发展的问题,笔者始终坚持从“现代化”视角进行分析,从文学审美意识角度对现代文学的特征加以审视。对于我国现代文学而言,有一种十分重要的精神立场,即自然精神,这是很多现代文学作家不倦追求的精神,是感知自然魅力的精神追求。
一、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特质
对于我国现代文学,经过多年发展始终保持着“现代化”特质,伴随时代的变迁,成为一种“发展中”的特质。文学的现代化始终跟随着历史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现代化”,最初始于鸦片战争时期。当时,国内时局动荡,社会现代化因素萌发、凝聚,“现代化”通过器物,进入了制度,继而融入了思想文化层面[1]。尤其是维新改良运动的开始,我国文学现代化正式起步,任谁也难以将这个时期的文学、文界划到现代文学之外去。那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梁启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活动,这点和张之洞的“政治思维”截然不同,并流露出极强的“文化思维”特点。而以鲁迅、王国维为代表的哲学文艺思想,超前地关注了个体的自由、独立、解放,强调审美意识的独立,并引入了与传统文化“中庸”之美相对立的悲剧范畴,他们远离了政治,致力于借用“笔杆子”改变万千国民的思想,也推进了文化事业的独立。自此之后,从“五四”运动到“新”文学,一种多元化、开放化地格局雏形形成,并开始以螺旋式朝着更高、更前的方向发展。在这种“现代化”格局中,文学呈现出了极强的功利性、意识形态性特征,同所构建的现代化政治形成了共同体,并开始了一场长期而曲折的斗争。也有部分都市、乡土文学的出现,这同国内二元化经济的发展相互对应,成为现代文学发展中难以或缺的关键环节。到了八九十年代,现代文学进入了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大潮迅速席卷了内地,在文学上的体现更是深刻,许多文学产品开始流入市场,呈现出日趋显著的商品属性。通俗文学势头迅猛,严重冲击了严肃文学,台港文学、纪实文学兴起,现代文学呈现出了多元化生存空间与形态变化,揭开了所未有的多元化共生、互动化发展的序幕。这一态势一度蔓延到了21世纪。当然,只要我国现代化进出仍在推进,现代文学的“现代化”、“发展中”特质依然延续着,在变异、稳定,创新、发展中持续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文学“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保持契合。过去,人们对现代化的认知主要在工业发展、技术创新以及政治进步等方面,而精神品格和文化品格认识相对较少。现代化不仅仅包含工业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步,还包括历史演变中民族文明结构的塑造,是政治经济向人类个性、文化素质的全面转型。当文学现代化展现现代化主题,并与现代化进程保持一致时,人类现代化既是中介,更是目的。文学现代品格的内涵包括政治、历史、社会以及时代审美意识,且反映现实历史的品格[2],同时,文学现代品格还具有多种文化选择、多种人文科学、美学爱好以及人类精神需求等视野,因此,呈现出超越自由的品格。中国的现代文学在社会主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三大旗帜下,以意识形态性和时代性为核心,拥有个性解放、个性独立和生命意识等追求。中国新文学是形态多样、倾向鲜明的现代文学,其品格特征不仅具有时代性、艺术性的特质,还具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实现人类自由和审美自由的结合,即人类现代化和文学现代化的完美契合。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交织相融。文学的“现代化”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欧化、西化,而是在西方的借鉴下与民族传统的传承、延续下,坚持现代、发展的二分法。一国的文学现代化进程,势必需要在我国民族历史文化中,在西方、本土,传统、现代的冲突中,找到发展之路。若将反映民族、民主文化事业的文学,视为激进主义,则其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不可否认,激进与现代化的方向一致。在中国这个“外生型”现代化国家,西方威胁、文化示范一同出现,但受到温饱威胁、民族生存危机等局面,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一度日常曲折、艰难。文明结构的转型和政治共同体的构建是现代文学关注的重点,也是符合现代化基本主题,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国的关系上,它能够从中国国情的角度出发,依据中国现代化基本主题为标准,汲取和糅合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价值基准。五四文学运动、左联文学运动、抗战文学运动以及工农兵文学运动,鲁迅、郭沫若、矛盾以及老舍等文学家,它们都是与现代文学基本主题紧密联系的,可以从现代化特征的角度来看待,从民族化、现代化的双向视野来分析,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二、现代文学之自然精神
我国现代文学呈现着鲜明的精神立场与倾向,包括对人性的理解、对世界的认识、对普世价值的取向。而自然精神始终是现代文学作家普遍追求的精神取向,以体现忠于创作的理念,并为读者提供一个感知自然魅力、精神超脱的港湾。
(一)道法精神
道家自然精神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现代化文学增添了祥和、宁静的美感。道家自然精神在人类的内心构建出理想化的精神世界,从开始,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故乡》等,很多地方都暗示了作者对自然生活和理想世界的向往。当时中国正处于战争时期,现实世界充满了痛苦、伤感和无奈,作者生活在悲惨的环境中,但内心都在追求和向往一种桃花源般的理想世界,这与当时的社会现状形成极大反差,人们的心灵在其中得到寄托,内心的伤痛也得到缓解。通过运用道家的自然精神,作者们创作了大量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向往美好生活的,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二)奋进精神
道法精神,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脱自然、无为之道,是效仿老子、庄子精神追求的一种价值观。而奋进精神,是建立在人性本然之欲望的基础上,追求一种能够抗衡自然的力量,不断探索人的无穷、潜在的力量。对于我国现代文学,这种奋进精神自然有了更为显著的体现,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在现代文学启蒙阶段,社会文化面临着消亡的边缘,西方思潮的冲击,使国家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之中,在如此背景之下,传统道法那种超脱、宁静、无为的精神,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为求生存和发展,中国人民必须奋起,拿起武器参加斗争。正是如此,这种奋进精神成为这一阶段的文学创作者最为青睐和追求的信念。面对如此危难时刻,鲁迅、牛汉等作家提起笔杆子,打的都是这种精神下所蕴含的强大号召力。奋进精神与道法精神大相径庭,无论是心灵的抒发、追求,还是情感的爆发,在那个混乱、无序的社会,在备受生活压迫的时代,人们的理想难以实现的情况下,这种奋进精神恰恰是我们最需要的,是引导人民奋起斗争,是唯一能够换取自由、民主、平等生活的精神指明灯。无论是《白毛女》,还是《红灯记》等,种种作品都蕴含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呈现了人民的悲惨生活现状,激励着人民奋起反抗、追求美好的新生活[3]。
(三)母性精神
关于人性的自然精神,最普世的取向当属母性精神,其强调着一种自然的本能,无需后天训练自然而成。母性精神传达着人们对于母亲的崇拜、热爱,如《补天》、《女蜗》等作品的表达。当然,还有一些文学,关注相对于男性的女性精神,侧重女性的认识与女性形象的塑造。例如,莫言的《丰乳肥臀》等。早在现代文学萌芽之初,就有知识分子将女蜗写入了作品之中,并塑造了一个高尚、慈爱、怜世的女蜗形象,寓意着对传统父权至上观念的批判[4],体现了母神的无私、包容、崇高,而随着理性观念的发展,母神形象不断延伸,除了崇拜,更多的是表达热爱、尊敬,象征着新生命。
(四)后现代精神
无论是道法精神、奋进精神,还是母性精神,所传达的都是对于自然的追求,对现代生活的排斥。然而,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成为文化、文明的标志。面对现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洞悉无为、抗争、救赎的苍白与无力感。很多创作者开始关注沟通,反映自我的体会,关注个人的感受,追求后现代精神。这种精神取向,在诗歌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其擅长利用讽刺、批判的方式,直率、坦白地揭示一切虚伪的东西,不亦乐哉。后现代精神体现了人们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打破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开始认同现代社会,赋予了生活更多的激情。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现代文学内涵的丰富要归功于文学作者,他们保留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中的精华。中国现代文学离不开生活和社会环境,文学作者在审视现实世界的过程中,开始寻求可以满足他们自我慰藉的自然精神取向。自然精神取向的产生基础是人们内心世界的美好憧憬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通过分析酒神自然精神、道家自然精神、后自然精神和女性自然精神四种自然精神,也进一步说明了自然精神取向在现代文学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蒋淑娴.另类写作:反本质主义的都市欲望文本[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1(05):1921-1930.
[2]沈义贞.现代文学的四个层面及其现代性[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11(03):219-220.
[3]程正民,程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文学理论教材与教学的历史沿革[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01-403.
[4]M.H.艾布拉姆斯(著).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王宁(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13-815.
作者:袁海生 单位: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