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谈现代文学作品差韵味的展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谈现代文学作品差韵味的展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谈现代文学作品差韵味的展现

摘要:研究周作人在其文学作品《喝茶》中茶韵味的目的在于了解其创作这篇散文的时代与背景,透过文字看到其间蕴藏的茶文化内涵,体会作者试图展示的更加深刻的茶韵味。本文介绍了周作人散文《喝茶》的创作背景,分析了《喝茶》中的茶韵味:“下午茶”的浓烈;鉴赏中国茶的艺术美;由“茶食”引发对故乡的怀念。

关键词:周作人;文学作品;《喝茶》;茶韵味

《喝茶》是鲁迅先生的二弟周作人于1924年创作的散文作品。《喝茶》以徐志摩一次谈论“吃茶”的演讲引开来,先略谈了日本茶道的核心“忙里偷闲,苦中作乐”,接着用西方“下午茶”与中式饮茶进行对比,指出“下午茶”实质是为了解决下午饥饿的问题而创造出的西式饮茶法,与中国传统饮茶有本质的差别。之后说到“茶食”,举了日式茶食豆米点心与中国江南的“干丝”的例子,佐证作者心中秉持的茶食应朴素的观点。而江南的“干丝”旋即引发了作者对家乡“周德和”豆腐与沿街叫卖的炸豆干的怀念。最后以日式的茶泡饭收尾,将一篇隐隐泛着茶香的散文结束于“清茶淡饭”的悠远意境中。

1周作人散文《喝茶》的创作背景

读周作人的散文《喝茶》,通篇体会到的都是“云淡风清”的闲适和雅意。作为一个嗜茶者,周作人曾经有过一月内饮尽半斤茶的记录,别人是一日三餐,周作人是一日三泡茶,可见其对饮茶的喜好已经达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程度。而周作人的一生也几乎可以用其所作的大量散文中对茶的描述进行概括,那就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前的周作人过的生活恰如他最青睐的“清茶”。而之后经历战、和打油诗事件及任伪职等事件后,他的人生就变得如其住处之名“苦茶庵”一样成了一杯“苦茶”。

2《喝茶》中的茶韵味

2.1“下午茶”的浓烈

在以徐志摩的演讲引出“我个人的很平常的喝茶”后,作者立即抛出了自己对饮茶的观点———“喝茶以绿茶为正宗”。同时十分明确地表示了自己对西式“下午茶”的态度———“英国家庭里下午的红茶与黄油面包……只是当饭,在肚饥时食之而已”。虽然只是短短一二句提及,但这里已经为读者展示了西式“下午茶”的特点:正如《喝茶》中提到的“红茶与黄油面包”,西式“下午茶”某种程度上已经算得上是一场小小的盛宴———地道的英式“下午茶”首先必备的是骨瓷茶具,无论描金还是粉彩,茶具必须满足精致秀雅的基本要求;佐茶的点心分三种,因此要用镀金或银制的三层架盛装。第一层是蛋糕与小点心,中间层是司康饼,最下层是迷你三明治。点心“伴侣”果酱也是不可或缺的,常见的有草莓酱、黑加伦酱或覆盆子酱。不过虽然作者认为西式下午茶权且用于充饥,却并未更进一步领会下午茶中潜藏的社交功能。作者只提及自己理想中“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却不曾留意下午茶在西方社交领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2.2鉴赏中国茶的艺术美

《喝茶》中点明作者“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这句话已经概括了从古到今的中国文人饮茶的本意,那就是既在茶,又超越茶,也就是鉴赏茶中蕴含的艺术之美。如同作者已经提及要赏鉴“色、香、味”一般,茶之艺术美在现代人品鉴时需要从五个方面入手:名、形、色、香、味。中国人有给自己心爱之物取个好听名字的传统,有着千百年饮用历史的茶更是如此。包括白、绿、黄、青、红、黑在内的中国各类茶品都不乏悦耳动听的好名字,比如文君嫩绿、庐山云雾之类,意在让人未饮之前就能因其名而臆其形色香味,颇有助兴、增趣的意味。“形”主要指鉴赏干茶,因炮制方法千差万别。中国茶在干燥状态下的形状可谓千奇百怪。针型、眉型、卷螺型、雀舌型等不一而足,既给鉴赏平添了探究的乐趣,又可在观形的同时查其质。能够与其标准形状吻合的干茶通常也是符合质量要求的好茶,若形已变,则多半有受潮变质的风险。“色”的鉴赏既包括干茶、叶底的色泽,也包括茶汤的颜色,不过重点在鉴赏茶汤。尤其是一些品质上佳的名茶在冲泡后能够出现分层显色的特点,是鉴赏茶汤过程中最能给人艺术美感享受的地方,这也是中国古人曾经以“烟”、“玉乳”等语言形容茶汤色彩的原因所在。“香”与“味”经常是同时出现在一次鉴赏过程中的部分,主要指冲泡后的茶汤释出诸如清香、浓香、甜香、果香等香味以及鲜爽、浓厚、鲜醇、醇正等滋味。但是,鉴赏茶的艺术美在本质上其实应当经历对“真、美、善”三个境界的层层递进。前面提到的“名、形、色、香、味”只能算是完成了对于“真”的鉴赏与领会,也就是对茶在物质层面美的感受,这是最表面的一层。待到茶汤入口,饮茶人才开始了对“美”的鉴赏,这一层对应的是精神。茶从口中入,最能让人静心,而泡茶的过程正如一个让人学会等待的过程。

2.3由“茶食”引发对故乡的怀念

“喝茶时所吃的东西应当是轻淡的‘茶食’”,这是《喝茶》中作者对佐茶的零食的个人要求。虽然中国人理解的饮茶方式中永远以茶为主,与英式“下午茶”中精巧的点心略显喧宾夺主截然不同,不过仅仅面对一汪茶汤对多数国人而言难免无趣,于是包括坚果、豆制品等佐茶的小食就应运而生。作为文人墨客的周作人闲适生活中饮茶也少不了他认同的清淡的“茶食”,比如《喝茶》中为其津津乐道的“干丝”就是代表。而提及中国“茶食”的渊源,却不得不说一说南方各民族花样繁多的油茶。从本源上讲,“茶食”其实最早出现在少数民族广泛分布的中国南方与西南方,由于中国南方和西南方是世界最古老茶资源的发源地,先民们最初发现茶叶可食用时并非仅仅冲泡饮用,而是将其作为药材和食材进行加工食用。这一点可以从云南傣族长篇叙事唱本《曼勐罕尚巴地腊》中窥见一斑,傣族人供奉的“茶祖”布腊灵就是一位因偶然发现了茶叶可作野菜食用而开始种茶树的农夫,而傣族人则是中国最早人工养殖茶树的古代先民之一。因此,从西南的云贵川到南部的闽粤桂等众多省份的各民族均保留着做“茶食”的传统,成语“粗茶淡饭”指的就是流传在我国土家族的油茶制作方法:先在炒锅中倒油加热,放入适量的茶叶与花椒翻炒;及至茶叶微微变色而花椒有香味溢出时,倒入适量的冷水与姜末;通过碾压将茶叶、花椒和姜末逐渐融溶,直至锅中的汤汁沸腾,再倒入凉水继烧;待汤汁再次沸腾后,加入包括盐、胡椒、芝麻、大蒜等在内的调味料或食材,直到所有食材全部煮熟即可。中国古人制作“茶食”原本只是为满足日常生活基本需求,不过随着时展,“茶食”在类型越来越丰富的同时更加深刻地融入了文化内涵。及至冲泡散茶成为最通用的饮茶之法时,中原地区以零食佐茶汤的作法不仅逐渐成为一种地方性文化标签,更成为生活在其中的人脑海中故乡深刻印痕之一。尽管在《喝茶》中作者以一种近乎不屑的口吻说出“中国的茶食却变了“满汉饽饽”,其性质与“阿阿兜”相差无几”,又轻描淡写地提到“江南茶馆中有一种“干丝”,用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燉热,上浇麻油,出以供客,其利益为“堂馆”所独有”。然而倘若作者真正对故乡的风物无动于衷,又怎会有如此深刻、细腻的记忆,乃至连“干丝”的制作步骤都如此清晰地描述出来。简略文字的背后蕴藏的恰恰是作者心底深处不愿为人窥探的思乡之情。

3结束语

《喝茶》收录在周作人文集《雨天的书》中,是其“美文”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读《喝茶》能够体会到作者最期许的人生状态,也可以从文字间看到一个性格温和敦厚如“清泉绿茶”般的周作人,更能浸润在中国悠久历史传承下来的茶文化中,接受作者以书香之家的教育和自身人生体验总结出的茶之韵味的洗涤。

参考文献

[1]张爱红.论艺术史是“艺术共性”史[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86-90+128.

[2]姜欣.吴琴.茶文化典籍中的通感现象及其翻译探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152-155.

作者:马晶照 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