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贫困地区在乡村旅游扶贫下共建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贫困地区在乡村旅游扶贫下共建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贫困地区在乡村旅游扶贫下共建探析

[摘要]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实现路径之一,也是实现农村人口回流、促进地区性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论述了乡村旅游的主要资源和常见模式,分析了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乡村旅游高效益产业化扶贫共建模式的创新,旨在为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精准扶贫提供参考。

[关键词]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共建模式

1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七十年的演进,大量人口流向城市,使得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城市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相对于城市建筑、人口、交通的高密集化和环境的污染化,乡村人口、景观、基础设施密度相对较低,森林、农田等自然景观所占比例较大,拥有相对静谧、清新、生态的自然环境。城市化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人均收入显著提高,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拥有闲钱和时间,却无处宣泄压力、放松身心。与生活压力同时存在的,还有较高的发病率。乡村生态宜居的环境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观、文化景观、民族特色等,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而言,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在这种背景下,利用乡村特色及生态来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既可以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又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休憩休闲场所,丰富我国的旅游产业结构,可谓一举两得。贫困地区生态性好,旅游开发价值相对较高。研究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模式,对新时期实现精准扶贫和全面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乡村旅游的主要资源

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人口密度低、自然资源生态性好、环境及气候条件相对宜人、社会文化及民族特点显著,是旅游开发的主战场。加之中国地域辽阔,各地乡村农村旅游资源差异化较大,为乡村旅游产业化、特色化规划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因此,我国乡村的旅游资源类型非常丰富,常见的乡村旅游资源包括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族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环境、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活动等。因各区域、各民族人民文化及生产生活的差异、地区性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的差异,各地农村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较大,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中,特色是旅游市场永远的主体,也是旅游目的地建设共建模式吸引力的核心要素。把握贫困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是提高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化扶贫经济效益和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

3乡村旅游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乡村旅游的开展能够深入到每村每户,有针对性地帮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而且它和一般的输入式的扶贫方式不同,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扶贫方式,是精准扶贫长期有效的方法。对于一些经济基础薄弱的贫困地区来说,可以借助乡村形成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来获得发展动力,农户们实现增收,因此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可以将家家户户闲置的土地由旅游项目开发业主充分利用起来取得租金收入,收入稳定且是长期的;二是农户可以以土地、房屋等资产入股旅游项目获得的股权收入,并且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提高而不断提高收入;三是务工收入,旅游业的发展势必会带动餐饮、交通等大量岗位的出现,农户们可以通过务工获得稳定的收入;四是特殊工艺品的收入,对于一些有特殊手艺的农户来说,其完全可以通过制作工艺品进行销售来获得收入;五是农家乐所得的收入,农户们不需要缴纳房租,经营成本较低,收入自然更高。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大拓宽了农户们的收入渠道,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实现了精准扶贫的目的,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夯实了基础。

4乡村旅游的常见模式

4.1村集体模式

村集体模式是我国乡村旅游最常见的村民共建模式之一。村集体模式由村集体统一开发经营及管理,村集体组织村民自愿参与。这种模式投资启动资金由村集体出资,筹集形式包括村民资金入股、实物入股、劳资入股等。参与村民接受村集体的监督与管理,遵守村规民约。获得的利益由村集体所有,并由村集体按照事先的约定统一向农户分配,如常熟的蒋巷村。村集体开发模式投资规模小、市场竞争优势弱、缺乏专业性、长期开发的资金难以保障,适合短期的乡村旅游开发。长期开发需要政府或企业的支持,进行整体性规划的改造,大力推介宣传,并实施高水平、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以此激发游客们的二次旅游热情。

4.2公司制模式

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引入组织结构及公司经营模式,政府与集体不参与开发及经营管理。所有权归公司所有,农民以个体身份加入,以劳动形式获取收益。主要作用是增加乡村就业、吸引农村人口回乡、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等,如上海龙跃村。公司模式下开发、经营、管理更具科学性,发展规模相对较大,乡村旅游生命周期有所延长,但农民参与性低、获得的收益较少,且经济带动存在分层性。这种模式需要引入政府或农民合作社参与管理,多采纳农户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提高农民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来确保农村的收入。[2]

4.3公司+村委会+农户模式

公司+村委会+农户模式指公司与村委会合作,由农户通过村委会间接参与,公司为农户提供服务培训,由公司与村委会共同管理。相对而言,投资保障更大,一体化规划性更强,但经营管理期间公司与村委会易发生矛盾,后期利益分红也容易产生矛盾,如上海崇明前卫生态村。这种模式需要提高农民的直接参与度,公司与村委会需采纳农民的意见,并提高农村的收益比。在规划与经营管理中,要多整合村民的资源,了解村落特色及农户特长,以农户入股的方式多投资一些富有特色的、农户熟悉的产业带动经济,增加农户的收入。

5传统乡村旅游模式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早,最初人们只是因为这一乡村中有著名的旅游景点而去,因此在传统的乡村旅游模式发展中存在以下五点问题:一是缺乏产业联动性,而且以旅游资源而发展旅游无法充分利用乡村中的其他旅游资源,无法真正深度开发特色旅游资源;二是没有长期规划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旅游景区及资源比较单一化,缺乏长效吸引机制,而且农户资源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其中,各个乡村规划都是复合式的应付性规划,项目大同小异、覆盖全面、毫无特色,各个乡村千篇一律;三是旅游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旅游附加产业和附加商品缺乏创新性,很难发挥旅游商品的经济带动性,不少旅游商品千篇一律,缺乏消费者认可,缺乏广阔的市场;四是部分乡村的复合型旅游产业开发缺乏多样化的旅游文化元素,缺乏对地区性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的保护,造成复合型旅游开业效果与理论效果不符;五是旅游服务管理水平较低,主要是因为乡村旅游带动起来的交通、医疗、餐饮、住宿等多种行业也必然会发生融合,而融合过程中就会产生利益上的争议,在服务管理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就会影响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6乡村旅游扶贫下的共建模式创新

6.1村落小镇联合开发的特色文化模式

特色村落小镇联合开发是乡村旅游产业开发的常见模式。特色村落开发强调的是特色,主要是文化特色、村落建筑特色、景观特色、服务特色、娱乐项目特色等。在开发特色村落小镇时,应充分考虑旅游市场长期需要的生态性。鉴于贫困地区乡村人口少、分布分散的特征,可以将周边的特色村落集中联合开发,取各个村落的一部分特色作为一个村的旅游吸引点,打造区域性竞争力较强的特色村落小镇。各个村落的小镇要包含山区特有的药旅、文旅、养生旅、产业旅等形式。一个特色村落小镇要引入地区性极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核心要素,围绕特色文化进行扩展,打造集文化参观、生态观光、休闲娱乐、文化体现、运动拓展等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小镇。如贵州茅台镇可以围绕酒文化为主线,联合周边村落整合资源,将文化产业与旅游资源相结合,由特色文化产业促进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创新发展,由文化旅游资源及产业带动经济,打造资源多元化、功能服务多样化的乡村旅游目的地。[3]

6.2村集体+企业联动的产业项目模式

村集体+企业联动的产业项目模式是企业产业精准扶贫项目支持下的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共建模式。该模式重在由产业项目及其产业链带动贫困地区的农业、林业、牧业、工业、轻工业等产业的发展,利用产业优势建设乡村旅游目的地。村集体可以与当地的林业企业、种植企业、养殖企业等联合,通过产业带动旅游业发展。如内蒙古的养马企业可以与村集体联合举行地区性一年一度的赛马节、羊文化节、斗牛节等,增加贫困地区乡村旅游的亮点和特色。村集体+企业联动的产业项目模式建设时,要因地制宜地确定旅游合作的产业。旅游产业能体现当地的文化、生活习惯等特色,还要使游客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充分体现生态旅游的特色。在蒙古草原地区,可以与当地的那达慕大会、赛马、斗羊等项目相结合;在客家山区地区,可以与当地的客家山歌、担丁酒、纸马舞等项目相结合。旅游商品也要与产业项目相一致,突显特色旅游商品,如羊腿、牛肉干、乳制品、高山茶等。在药材产区,可以设置采药线路旅行、药材培育参观等一些围绕中药材开展的项目活动。[4]

7结论

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模式,重在乡村全面发展和合理的开发建设,其是基于各贫困地区拥有的特色旅游资源和基础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分析地区性条件和经营的可行性,进行产业化建设的旅游开发模式。要实现高效益的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就要充分把握好贫困地区旅游目的地建设时资源选择的针对性和规划的统一性原则。相对于传统的农户自己经营模式、个体农庄模式等,产业化扶贫建设模式由农户模式、个体农庄向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的集体模式转型。在扶贫建设模式上,还要结合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实际情况及发展需求进行产业模式创新,从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等各方面,均引入了科学机制。在资源上,重视优化配置和长效利用,在资源及管理投入上采用一体化或系统化的模式,根据各地产业扶贫的实际情况,将农业、林业、牧业、文化、民族特色等相结合,各环节互相融合与渗透,因地制宜。根据地区性特色,综合性地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和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陈明辉,陈睿,许英豪,等.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扶贫研究[J].商业经济,2019(10):10-11.

[2]喻玲,黄河,洪灏源.宜宾市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与扶贫建设模式探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4):168-169.

[3]鲍青青,郭传燕.广西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攻坚新模式探讨[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6):113-116.

[4]刘化雨.贵州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2):26-28.

作者:丘丽红 单位:中共新丰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