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乡村旅游景观新型发展模式初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全域旅游规划发展背景下,从政策导向、新兴旅游市场的格局变化和景观规划设计等角度,通过对重庆乡村旅游景观发展要素分析,研究乡村旅游景观动态链接和地域化协同发展方式,提出“生态+”和“文创+”的旅游景观新型发展模式,探索能实现乡村旅游产业链、经济链、文化链和景观生态链有机结合的新型发展道路。
关键词:重庆;乡村旅游景观;发展模式;景观要素
在“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推动背景下,新兴旅游市场的格局正在调整变化,乡村旅游景观的发展模式正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同时也给乡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乡村旅游景观的发展不能趋同于城市旅游和风景名胜区旅游的发展道路,也不能仅依靠自然生态资源和乡土文化形态,而是要探索一种能实现产业链、经济链、文化链和景观生态链有机结合的新型多向模式,为乡村旅游景观的可持续循环发展探索道路[1]。
一、重庆乡村旅游景观发展要素分析
乡村旅游景观的发展依赖于那些植根于乡村区域的景观要素,重庆乡村的区域景观价值要素主要分为以农业为代表的自然生态类和以地域文化为代表的旅游文创综合类[2]。自然生态类的发展途径除依靠景区资源和“企业+农业”景观要素外,更重要的是挖掘深层次生态景观要素,把“原生+”作为发掘乡村旅游景观的主要方向,例如原生自然、原生农耕和原生农业等景观。依托重庆区域乡村自然优势,进行持续性和保护性自然资源开发,发展了一批又一批成熟的乡村旅游景观建设项目,如潼南区崇龛油菜花景观、永川黄瓜山梨花花海、酉阳叠石花谷等景观区。旅游文创综合类是把巴渝文化要素作为景观元素,结合旅游市场的文创需求而构建成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综合类别,如酉阳桃花源、武隆仙女山懒坝旅游区等。
二、重庆乡村旅游景观动态链接发展模式研究
(一)一点辐射的形态模式:乡村旅游景观与特色古镇和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相结合
重庆作为中国西南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分布在主城周边的各式特色古镇,更是巴渝文化的一个典型缩影,如中山古镇、酉阳龚滩古镇、荣昌万灵古镇、合川涞滩古镇和北碚偏岩古镇等。随着旅游市场格局的不断变化,重庆各大古镇趋同的景观旅游发展模式也遭遇到瓶颈。新兴旅游市场的特色小镇模式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把国内外特色小镇旅游模式与乡土古镇相结合,开拓新型小镇旅游特色,如英国巴斯休闲特色小镇、日本岐阜县八幡。古镇和特色旅游小镇的结合建设要按旅游城镇的风貌进行规划,拓展古镇建筑景观资源,找到区域自然文化景观要素与市场的契合点,从旅游景观规划角度不断升级,转型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古镇,旧貌换新颜,使新型特色小镇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3]。依托特色小镇发展周边乡镇特色民宿、旅游商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和体验式旅游消费等),形成以特色小镇为基点,一点辐射带动周边乡村旅游景观的发展模式。重庆2020年至2035年全域旅游规划也重点提出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街区具有世界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全域旅游精品项目。
(二)多点互联的形态模式:乡村旅游景与城市旅游相结合
乡村旅游不能理解为是一种纯粹的农业景观资源开发,而要与区域内外及其它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的开发结合起来,借助已有旅游景点,特别是与重庆城市旅游相配套,来增强对外吸引力[4],在重庆提出2020年至2035年全域旅游规划发展背景下形成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旅游景观新格局。乡村旅游景观需要城市旅游的带动。近几年重庆主城区旅游发展兴盛,作为“网红”旅游城市,利用其成熟的旅游模式和配套资源,主打主城“1小时经济圈”旅游,并向周边乡村旅游依次辐射,从旅游产品、景观资源和旅游配套等各方面形成优势互补的多点联动形态模式。“1小时经济圈”是城市和乡村近郊游的连接过渡圈,承载着城乡旅游的互联互通。“1小时经济圈”又称为“1小时交通圈”,指重庆主城区城郊区间范围内交通一小时可通达覆盖的21个区县(江津、潼南、长寿、合川、綦江、铜梁、大足、荣昌、永川、双桥、璧山、万盛、南川、涪陵等)。打造连接乡村与城市的乡村旅游景观延伸带,利用城市与乡村的资源优势发展形成一个具有明显聚集效应、具备竞争优势的“次乡村旅游景观区”。“次乡村旅游景观区”是城市游和乡村游的区域融合体现,是在“1小时经济圈”区域划分下衍生出来的乡村旅游景观区域概念(如图1)。作为两点互通的链接基点,“次乡村旅游景观区”应更大力度地从区位优势出发,以“一次链两主”的区位优势来吸引两点的游客群体,发展完善特色乡村民宿、特色农家餐饮和停车交通服务等相关配套设施,特别是着力打造具有市场特色和乡土特色的旅游景观产品项目,把景观优势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发展为吸引带动周边区域乡村旅游的纽带和桥梁[5]。该区域要从多方面进一步强化链接乡村与城市,作为多点互联形态模式的主要应用区。
三、重庆乡村旅游景观地域化发展模式研究
(一)原生景观“生态+”新型模式:乡村旅游景观与地域特色生态结合
在重庆乡村旅游景观开发中应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保护性开发原生态旅游资源,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环境生态污染和资源破坏,加强与生态资源链条的有机结合,坚持在乡村旅游景观资源开发中“保护原生第一,开发原生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路。“生态+”是以存在于乡村的原生自然和人工生态等资源为旅游基点,以旅游民宿、餐饮和农业庄园模式开发等为依托,从景观规划角度建设新型生态产品项目,开发具有生态旅游特色型的景观模式。“生态+”模式下的乡村旅游景观需要从三个方面研究探索:即“生态+景观空间优化+旅游配套完善+乡村经济转型”。“生态+景观空间优化”,通过景观生态有序开发,不断进行本土景观生态修复,形成景观生态良性循环,优化乡村旅游景观空间;“生态+旅游配套完善”,图1“次乡村旅游景观区”区域概念示意图原生乡村旅游可持续需要相应的旅游配套与特色生态景观项目,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住宿、餐饮、交通和产品等消费需求。“生态+乡村经济转型”,通过乡村景观产品项目提升,在保留纯真原味乡土生态基础上从旅游景观层面把乡村原生态风貌进行拓展升级,依托周边的景观资源、产业分布和经济发展类型等进行综合旅游规划,进而推进本地区乡村旅游的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可持续循环,探索绿色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转型新模式。
(二)人文景观“文创+”新型模式:乡村旅游景观地域特色与文化结合
在重庆乡村旅游开发中,重要的是以巴渝乡土文化为核心,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质。加强重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国内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品质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从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使重庆乡村旅游景观和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如发展成熟的重庆酉阳桃花源风景区,发掘自然与文化因子,特别是契合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游客向往的“远离尘世喧嚣、步入秦晋田园风光、回归绿色生态”的理念,把秦晋历史文化、重庆土家民俗文化、酉阳自然生态文化、天坑溶洞地质奇观等整合于一体,运用现代化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和策略重点打造,形成景观品牌效应带动了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可见文创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创+”模式下的乡村旅游景观需要从“文创+旅游景观设计”和“文创+旅游产品设计”两个设计层面研究探索。“文创+旅游景观设计”即以景观设计为主体,结合当地乡土文化和民间艺术,如重庆乡村地区的特色诗歌绘画、神话故事、谣谚山歌、川江号子、舞蹈戏曲等文化载体结合旅游市场需求,融入景观规划理念从总体规划布局、分区节点设计、专项设计和旅游策划等方面打造新型文创旅游景观模式。缺失了乡土文化特色,就失去了乡村旅游景观的发展方向;缺失了景观设计创意,就失去了融入旅游市场的机遇,所以如何提炼文化,将来转换为景观规划设计元素,并创造新的景观格局,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文创+旅游产品设计”是在乡村旅游景观发展的初始阶段就要从市场需求挖掘文创产品,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旅游商品模式,从旅游产品设计层面要注重原创性和文化特色性。从原生自然和乡土文化等角度,把现有的特色文化进行提炼,融入地域周边文化因素,以文化为基点,以市场为依托,以设计为手段,以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为目的,从产品类型、产品功能、产品形象和产品艺术等方面打造消费具有地域特色产品,促进乡村旅游景观与地域特色文化结合[6]。
四、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重庆2020年至2035年全域旅游规划发展背景下,重庆乡村旅游景观的发展不仅植根于广阔的乡村土地,更重要的是发掘植根于人类生存土地之上的各类景观要素。全城旅游规划是“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与链接,乡村旅游新型模式的发展离不开原有景观资源点,通过对乡村旅游景观动态链接发展模式研究,从旅游景观宏观层面探索一点辐射和多点互联的形态模式,即乡村旅游景观与特色古镇、特色旅游小镇及城市旅游相结合。从微观层面提出两种新型发展模式:原生景观“生态+”模式和人文景观“文创+”模式。从景观空间优化、旅游配套完善和乡村经济转型结构层面提出“文创+旅游景观设计”和“文创+旅游产品设计”两个设计层面,探讨关于重庆地区乡村旅游景观的发展方向。结合区域资源、地方政策和旅游市场发展,寻求一条乡村旅游产业链、经济链、文化链和景观生态链有机结合的新型模式发展道路。
作者:张振兴 单位:重庆外语外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