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线上教学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系统归纳2020年春季学期发表的线上教学论文,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3个方面入手,通过梳理线上课程、线上实验平台、线上教学模式、课程辅助资源等,总结教学经验,以期为广大中医药院校教师提供“云端教学”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云端教学;教学论文
1教学内容
1.1理论教学
1.1.1专业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是中药学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主干课程,内容主要涵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2]。为夯实中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应围绕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及社会人才需求3个方面展开。陈天朝等[3]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咨询、文献梳理等途径,对中药学专业应开设的专业课程进行分析。中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学等传统课程依旧处于重要地位,同时应占较多课时,此外还应结合当代科学基础,将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课程设为必修课程。1.1.2信息素养的培养。必修课程又称为知识传授类课程,内容多来源于教材。由于教材编撰及出版具有时间延迟等局限性,使得当前大多数课程内容较为固定,不能及时引入新理论、新发现、新观点等[4]。因此除学习专业必修课程外,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尤为重要,要让学生更好地从教材之外获取更多内容,把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拓宽学习渠道,扩大学习范围,提高开放度。其中,文献检索能力[5]是中药学专业学生进行实验、科研必备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讲授检索理论的同时重视文献检索过程,着重讲授文献筛选、管理和分析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利用网络检索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科研素养。
1.2实验教学
1.2.1基础实验课程。实验教学是中医药院校中药学及相关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意义,尤其是必修课程,大多数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6]。通过实际操作,学生除巩固理论知识外,还可以获取新知识,激发对专业的兴趣。结合中药学专业“云端教学”现状,对于具备网上实验教学条件特别是和中医药关系密切的实验,如仪器分析中紫外光谱仪和红外光谱仪等[7],在授课中应将课本理论知识与教师操作示范结合起来,将拍摄的实验视频与理论资料作为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以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为例[8],在理论课中嵌入一定的实践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课程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实践能力。1.2.2实验创新能力。实验需要创新,需要不断发现新的内容,推动中药学专业更好地发展。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所讲的实验内容,穿插介绍学院教师进行的相关研究[9],如研究进展、实验室研究思路、研究成果和现状、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切实参与到研究中去。比如中药中的分子自组装研究[10]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研究方向,研究发现中药复方在水煎煮过程中一些天然小分子会在氢键等弱键作用下发生组装从而影响药效,这关乎中药复方的本源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摘要:运动生物化学开放性创新实验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改变传统实验内容单一、理论脱离实践、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教学方法,本研究应用“线上研讨,线下实操,自主分析,创新探究”的开放创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以“开放拓展,实训结合,创新设计,服务运动”的主线改革和丰富实验教学内容,采用“实验基础,应用为主,多方考核,综合测评”的实验考核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拓展学生的思维,实现“以生为本,科创融合”的实验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创新模式
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体育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课是该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传统教学的实验课,仅限于普通的课堂实验教学,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果较差。本研究坚持“以生为本,科创融合”的实验教学理念,运用“线上研讨,线下实操,自主分析,创新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开放拓展,实训结合,创新设计,服务训练”的主线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采用“实验基础,应用为主,多方考核,综合测评”的实验考核形式,探讨学生实验课自主学习模式和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术与技能,培养创新体育科学人才提供理论依据与实用方法。
1传统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的特点
运动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运动对人体化学组成的影响、运动时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1]。运动生物化学的理论与方法广泛应用于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实践中,因此,实验的教学和开展是科学运动的主要手段与方法。目前,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课一般为普通单独的课堂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效果较差。
1.1实验课内容单一,理论脱离实践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受实验教学模式的保守性和封闭性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基本上延续了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实验技能操作为辅的实验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模式更是偏重于基础性、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很多实验内容简单、陈旧、几十年一成不变,实验内容与体育运动实践很少有衔接,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传统实验通常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提前准备好实验内容,课上由实验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步骤,然后进行分组,学生操作,课后每个人写一份实验报告,实验的内容往往就是单个项目,如血尿素的测定(二乙酰一肟法),学生只能根据老师的指导和实验指导书进行被动练习。至于测定血尿素有什么作用,与体育运动实践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测定方法,学生一知半解。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完后也不知道如何应用,没有发挥实验课的真正作用,学习与实际应用脱离,导致学生积极性不够,兴趣不高。
第一篇:护理教育情景教学法的应用
护理是一门艺术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采用单项技能训练的护理教学已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护理人才。情景模拟教学法注重实效性,突出操作性,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近年来在国内外护理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近10年国内外情景教学法在护理教育中的发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护理教育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1情景教学法概述
1.1发展背景
情景教学最早被应用于语言教学中,由英国著名的语言教育学家Palmer和Hornby提出,并盛行于英国,前期被称为口语法,20世纪50年代后被改称为情景法[1]。20世纪70年代情景法被引入中国,家喻户晓的《新概念英语》就是使用的此方法。1989年,Brown等[2]首先提出了情景教学的概念。1995年我国学者首次定义了情景教学的概念,即以生动的直观的与语言描绘相结合的手段,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学习情绪,从而促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3],也就是说情景教学就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4]。国内护理教育文献对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概念也没有统一的意见,使用情景模拟教学法一词的比较多[5-7],还有文献称为情景教学法[8-10]或情景教学法[11],其组织方法也不尽一致。从护理专业的角度来看,认为它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根据书本理论知识设计的一种临床常见病例情景,然后由带教教师和实习护生共同模拟再现临床病例情景,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教学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12]。
1.2理论基础
国外学者Rodgers[13]总结了6种理论支持情景模拟教学在护理教育中的使用,主要包括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成人学习理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等。Paige等[14]认为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情景认知理论(situatedcognitiontheory)。情景认知理论是继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之后出现的一个重要学习理论,充分考虑了社会文化因素对学习的意义,被认为是真正接近了人类学习的本质[15]。情景教学是以此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教学策略,一般指发生在真实情景下的以目的为导向的一系列教学活动[16]。
高中历史教学篇1
一、研宄背景
21世纪人类学习呈现出创新学习主流化、信息吐纳网络化、目标指归人本化和终身学习社会化及学习动作审美化等新的特点。新课程改革提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高度重视课堂有效性;“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成为新课程改革内在价值目标之一。在新的世纪,教会学生学习比学生学习什么更为重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其中,学习策略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一般而言,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借助各种工具与资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主动调整学习方法,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相关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与学习策略成正相关。学生掌握了学习策略就可以控制住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会创造性地、主动地、灵活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发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当前学生在高中历史课策略运用的错误直接导致学习效率的低下。基于历史学科的特点,通过问卷调查与行为观察分析得出,高中历史课学习策略运用存在单一性与简单化、表层性与不协调化等特点。这一切均表明:必须研究并形成有效学习策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由此可见《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课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有策略的信息加工过程。皮亚杰认为,知识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逐步建构其智力思维形式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某种知识,而且获得相关的方法,学会独立进行推理,并形成自己的思想。布鲁纳认为,学习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知识结构的价值在于简化信息,产生新命题促进知识的迁移。他提供发现学习法,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运用一定的策略对信息进行选择、转换、存贮和应用。奥苏贝尔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利用己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理解,使新知识纳入己有的认知结构,实现同化并形成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奥苏贝尔也因此提出先行组织者策略。指出学习内容的选择要尽可能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以便学生能对学习内容加以组织综合。也就是说,学习要采用一定的有效策略,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将它呈现于学习内容之前,用它们帮助学习者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加涅提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认为学习是信息加工的过程,提出了学习的八个阶段,从某种情况说,各阶段的学习都运用相关的学习策略对信息进行加工以进一步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进行导致更多的反省性。显然个体不断学会成为自我学习的人,或者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其原因就是他们逐渐获得了调节自己内部过程的有效策略。”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学习的建构过程不仅包括具有相关性、比较概括的结构性知识的建构,还包括大量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的非正式经验背景的建构。建构主义者批判了传统课堂学习中“去情境化”的做法,转而强调情境化学习和情境化认知。认为由于知识的理解角度不同,获得的对知识的建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的时间、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在种种非重合性目的情境中进行,以使学习者对所学知识、概念获得新的全面的理解,这有利于学习者针对具体情境建构解决问题的图式,灵活进行知识的迁移。
3、自我调节学习理论自我学习理论研究者提出,只有学习者对某种策略的执行进行了自我监控,并且对策略执行的结果有一个比较满意的自我评价值时,这种策略才会变成有效的策略。有效的学习需要学生理解、保持、提取和使用信息,学生被激励着从他们所接受的输入信息中建构理解。齐默尔曼在《自我调节学习:实现自我效能的超越》一书中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学园模式,并认为自我调节学园组织应该成为常规课堂学习的一部分。研究认为,自我调节的策略教学的最佳方式是结合学科内容、在支持学习的自我调节努力的课堂中进行。这一理论为本课题提供直接的理论与实践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