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线上线下混合理念建筑教学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线上线下混合理念建筑教学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线上线下混合理念建筑教学浅析

摘要:大数据时代不断推动着高校思政工作转变思维方式、载体形式、实践模式的变革,也推动着大数据与高校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融合创新。然而,由于高校的行政体制依然是上下垂直型,横向扁平化的行政体制尚未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碎片化、零星化和孤岛化,大大降低了大数据的效用,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同向同行的合力。因此,还需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部协同机制,构建大数据+思政+协同创新的育人模式,激发大数据信息系统的内生动力,促进高校内部大数据思政工作协同育人机制的高效运用。

关键词: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1高校大数据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

“协同有相互配合、团结统一的意思,协同育人是指各教育主体通过树立统一的育人目标,共享资源,有效互动,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思政工作协同育人,是指各思政教育主体通过密切协同配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育人“合力”,实现“大思政”的育人格局,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育人的效果。协同育人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方法,使得高校各思政工作主体之间通力协作,思政工作无缝链接,打造成一个高效、完整、有序的思政育人系统。大数据视域下的高校内部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是在遵循高校思政教育的规律的基础上,在协同育人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有机融合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方法、内容、载体等要素,构建高校内部大学生群体的大数据网络中心,辐射学生学情、消费情况、党建团建、后勤保障、创业就业指导等多个维度,以其实现高校精准育人,高效育人的目标。

2高校大数据思政工作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

2.1高校运用大数据协同育人的理念有待加强

“调查发现,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主体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过程中,运用大数据方法准确掌握大学生的需求、思想变化、行为模式、消费习惯的意识有待加强”。高校思政工作主体依然存在惯性思维,极其缺乏“大思政”工作格局和教育理念,并且各个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各司其职”的现象普遍存在。他们认为辅导员和思政课老师才是学生思政工作的主体,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只负责做好各学院的管理工作,专业教师只负责科研和教学工作,对大数据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因此,各思政主体对自身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知还有待提升,同时,高校在运用大数据的上钻下探、多维并行分析功能、系统整合的能力还比较弱,开展互动式、交叉式、协同式的思政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尚未转变。

2.2高校运用大数据协同育人的体制相互脱节

“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的功能不仅在于构建各个要素相互适应、顺承、关照、平衡的关系,更在于促进相关要素功能的耦合,优化内部子系统相互作用方式、机理和运行状态”。然而,因为受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高校尚未形成协同育人的联动机制,运用大数据的协同工作的体制就更无从谈起。由于高校内部纵向和横向协同机制尚未真正实现联通、联动,各二级学院、职能部门、专业教师和学生组织之间的沟通障碍、数据鸿沟、意见分歧等越来越大,思政工作协同育人壁垒也越来越高,导致高校内部思政教育主体分化、数据分散、工作分离,形成了思政工作数据和信息的“孤岛效应”,从而极大降低了高校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合力”效果。总体而言,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协同育人机制欠缺顶层设计、有效运行机制、部门联通协同,在实际的运行中各主体各行其是、缺乏沟通与协作,体制机制相互脱节,思想教育引领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资助、就业创业、师生服务与管理的协同尚未有效融合,思想政治工作资源数据化、载体多元化、信息共享化、交互平等化的协同育人特征尚不凸出。

2.3高校运用大数据协同育人的体制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

当前,部分高校也建立了很多协同育人的机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往往流于形式,或者难以长期坚持,主要是由于高校思政工作僵化的思维模式、静态的组织架构、散乱的数据分布、生硬的技术嫁接,导致高校缺乏有效的运用大数据平台的协同运行机制和系统。此外,高校思政工作运用大数据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和内部协同育人规章制度、技术标准、落实细节联通的范式尚不明晰。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各思政主体之间由于机制尚未真正成熟,缺乏相应的制度、物质、技术保障,并未真正做到有效协作,而是“各扫门前雪”。比如,辅导员由于工作内容繁杂,深陷“保姆式”的学生事务性工作;部门行政人员深陷本岗位琐碎的行政工作;各职能部门只专心负责自己的分内工作,比如教务处只督促和监管教学工作;后勤管理处只负例行的后勤保障。因此,高校并没有在“大思政”格局下,架构起高效可行的大数据思政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

2.4运用大数据获取的数字资源“私有化、碎片化”

目前,高校的行政管理系统依然呈“金字塔”式垂直管理机制,横向沟通、联动、共享、交互的机制尚未正式建立,抑或是在实际执行中仍然受部门本位主义的牵制,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被条块状管理模式分割。同时,大学生的学习、实践、心理、就业等相关数据信息被各部门独立存储、管理和使用,大学生数据资源信息因为部门思维束缚、独立办公和技术壁垒呈现“私有化”特点,并逐渐演变为各部门的“私有化财产”,导致大学生的数据资源在高校内部共享的范围、程度、领域和价值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数据资源被高校职能部门“私有化”致使高校内部的思政工作数据只能以碎片化形式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应用,无法以整个数据的生命周期作为研究对象,人为割裂了个别与整体、微观与宏观、局部与大局的共性联系,从而无法获取隐藏数据背后问题的相互关联、本质规律、机理根源,进而极大降低了大数据对高校思政工作问题的深层次探析。此外,由于缺乏大数据的实施制度、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各思政主体之间也不愿共享数据信息,从而筑高了数据交流和共享的壁垒。

3着力构建高校思政工作内部大数据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

3.1重塑高校内部大数据思政协同育人的思维理念

“理念协同是实现多部门之间工作协同的思想前提。高校各部门、各分院以及每位教师应当加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各部门、各二级学院以及每位教师在育人理念上的协同”。建设和运用高校大数据平台亟须提升高校思政主体的向心力,促进多元主体的同向同行,最大化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提升高校内部思政工作主体相互协作的思维理念。因此,在构建大数据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过程中,高校内部的思政主体必须坚持系统性协同思维和动态性协同理念,以“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和“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为向导,有效实现利用数据信息的交叉、互动、合作、协同,实现协同育人效果集成。同时,高校思政协同育人要素和主体会不断发生变化,要求育人机制做出相应的变化,做到动态调整、动态供给、动态创新,以确保协同育人机制的动态性。比如,依据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和不同的阶段进行动态引导,推行高质量的教育工具和产品,转化和借鉴优秀的科研成果等。

3.2构建高校内部大数据思政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

“体制机制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杠杆,领导体制明确‘谁来抓、谁负责’”,涉及组织结构和职能优化问题;工作机制明确政策出台与有效实施,涉及工作职能有效运转的联动、评估、激励与保障等问题”。因此,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首先是构建顶层设计,进行高屋建瓴的整体规划,制定内部协同育人制度体系,建立党委、团委、学工、教务、后勤、就业等共同参与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协同管理和育人模式。大数据转变了高校思政工作的管理模式,促进了大数据理论与高校管理实践深度融合,亟须构建一个高效内部思政协同育人的大数据平台建设机制,能够引领方向、指导工作、统筹内容、实践可行的,又能充分体现关联性、匹配性和协作性的大数据运用机制,大数据的联通共享机制以及大数据运用的协同育人激励和监督机制等共同构成一个有生命力的大数据平台运用体系。同时,该顶层设计还需要设置明确的领导机构,规定各思政主体的岗位职责,制定部门间联通、协同、对接与共享的措施和方法,完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等。

3.3搭建高校内部大数据思政协同育人的联通联动机制

构建高校内部的大数据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不仅需要高校内部各思政主体的群策群力,更需要建立内部的联通联动机制。无论是大数据平台的自动评估,还是思政主体对数据的主动筛选、重排、比照、分析和界定,抑或是以全新的、非结构化、碎片化的数据的混入,思政育人主体必须因时而变,根据数据反馈优化和改进学生管理的决策、原则、目标和路径,保障某个思政主体对数据资源的更新、获取和运用同其他主体相互保持高效、同步的联通联动。首先,要整合教学、管理服务、后勤保障、文化宣传等职能部门的优势,使高校思政工作育人机制形成一个高效、完整、精准、联动共通的内循环。其次,要处理好系统内部各主体、各环节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促使彼此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协作,在借助大数据的实际育人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建成学生的整个在校学习过程和离校后跟踪一体化大数据系统,发挥该系统最大的育人效应。此外,高校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手段全时段、全天候追踪和记录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确保大学生从进校到毕业、从上课到周末、从在校到假期等时间转接节点,有机结合显性与隐性、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全方面、全方位、全过程推进高校大数据协同育人,形成多渠道、多维度、多层次的大数据的高校内部联通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2]杨恒.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06):76-81.

[3]钱小林.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20.

作者:刘运宇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