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线上对外汉语教学中节日文化教学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线上对外汉语教学中节日文化教学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线上对外汉语教学中节日文化教学思考

【提要】自2022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以来,外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由线下教学全部转为线上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目前对外汉语传统节日文化线上教学的基本状况,思考和总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且为接下来长期的线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策略提供一些探讨和建议。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教学; 线上对外汉语教学 ;中秋节

2022年1月25日,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上提出要在接下来五年时间内向中亚五国提供一千二百个中国政府设立的奖学金名额,优先在中亚国家增设孔子学院、孔子课堂,还会举办中亚青年艺术节、“未来之桥”中国—中亚青年领导人研修交流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随着疫情不断地得到控制,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也会逐渐增多,更有许多外国人在疫情防控期间看到了中国的凝聚力之后愿意了解中国及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又是非常能够体现民族与民俗特征的,它不但承载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而且还是中华民族极具特点的文化精髓,所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难点

(一)文化观念的深奥与抽象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由于政治制度与历史背景的不同,在文化观念上有很大的区别。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成百上千年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吕必松(1993)曾多次提到“从语言学习以及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环境因素。”所以对外汉语教师要把文化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要想让汉语学习者快速地融入中国文化其实是很难的,因为我们没法让他们短时间内了解并适应中国的文化。文化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通过教材或者汉语老师的课堂讲解并不能让汉语学习者完全理解中国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深刻含义。文化教学既需要老师的讲解,亦需要学习者亲身感受过后的思考,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异国的文化观念与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丰富

中国的传统文化小到我们每天涉及到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大到科技、文学、宗教信仰。不管是哪方面的传统文化都包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仅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传统节日文化,其多样的习俗与丰富的节日文化常常令留学生们目瞪口呆。例如中秋节亲友们会聚在一起赏圆月、吃各种馅料的月饼、思念亲人;端午节人们采艾草、吃粽子,以此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清明节扫墓、祭拜祖先;以及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无论人们一年有多忙碌都会在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回到家乡和家人们团聚,放烟花、贴春联、吃饺子,寓意着更岁交子。这些节日从古至今历经沧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也有了更多新的变化,让中国人有了更多的精神寄托,这些丰富多样的节日习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磨砺了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不畏艰难险阻的民族性格,维护了全民族文化脉络的完整和统一。

(三)中外文化的差异

中华民族是一个家国观念很重的民族,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是在全家欢聚一堂的氛围中或者思念祖先亲人的深切情感中度过的。但对留学生而言,母语文化往往与中国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比如英国留学生,他们自己国家的文化会对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影响。英国是一个注重“绅士文化”,一板一眼的国家,英国的国土也和中国广袤大地相差甚远。横跨五个时区的国土面积是英国不具备的。所以也不难理解在向英国留学生介绍中秋佳节的时候,他们不能共情中国人为什么会在月圆的时候思念远方的家乡亲人并且能够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样的诗句。英国留学生没有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下这么丰富的节日经历和家国一体的感触,大多留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印象只停留在不同的节日可以品尝不同的美食和有法定的假期这种感官体验上。所以对他们来说只有节日的美食和课堂活动是最直观的感受和印象,而单纯通过这些使留学生深入地了解节日来历和文化内涵难免会有些困难。

二、疫情之下汉语线上文化教学的困境

(一)文化学习缺乏情境熏染

线上教学模式对传统节日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受疫情的影响,很多外国留学生没有办法继续来华学习。因为传统节日教学想表达的内容很大程度需要靠学生们亲身去体验和感受,但是线上的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只能借助课件或者教材给同学们进行讲解,缺乏情景熏染。比如中秋节文化教学,甚至因为时差问题,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同学们没有办法在中国的中秋节当天看见一轮圆月,留学生们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中秋佳节。这些都导致了传统节日教学活动无法完全开展,留学生降低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学习热情。

(二)教授过程中语言表达的乏力

疫情之下对外汉语教学转成了线上教学的模式,线上授课虽然可以利用新媒体在不受时间空间约束的前提下让学生们更多、更直观地了解中国的文化知识,也可以通过各种线上游戏的互动形式提高学生们学习汉语的兴趣,但是通过语言表达想要完全传递文化教学所教授的内容是不现实的。对于汉语初学者来说首先理解老师的话是有一定难度的,再从语言描述和理解当中构建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框架更是难上加难,试想留学生正在经历语言学习的难关同时又要了解对他们来说完全陌生的文化内容,这样或多或少会造成文化休克的现象,以至于在学习上出现畏难情绪,如果是线下文化节日内容的课程就可以创造节日活动的氛围让学生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受。所以语言表达的乏力也是线上文化教学远不及线下教学效果的困境之一。

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的重点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其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最为重要。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中华民族都有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传统节日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在人们心中春节阖家团聚,元宵节逛花灯,中秋节赏圆月的习俗已经延续了几千年。这些节日习俗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家国观念,是维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教育培养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外汉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学既要完成语言本身的学习,又要介绍节日的相关文化,比如起源、习俗、内涵等。后者的学习难度往往比较大。下面以中秋节的教学为例说明一下对外汉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的重难点。

(一)中秋佳节的多种说法

中秋节起源于唐朝初年,在宋朝时期开始盛行,直至中国明清时代,中秋节已经在传统节日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了。中秋节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有着广泛的影响,亚洲的许多邻国也受了中国中秋节的影响将中秋节作为他们国家的节日。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为传统的中秋佳节,秋天也是田间谷物成熟之时,农民农忙收获的季节,人们常说中秋节有可能是秋收习俗流传下来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大国,对于农民来说农作物的收成情况是他们最关心的。人们为了庆祝一年辛勤劳动有了好收成,表达这一年风调雨顺的喜悦之情,所以就以仲秋之中这一天作为节日。

(二)中秋节风俗习惯

古代中秋节的庆祝活动有祭月、观月、吃月饼等。中秋节人们最耳熟能详的故事还属“嫦娥奔月”。传说嫦娥本是后裔之妻,后裔射日后没舍得吃下西王母赐给他的不老仙药,就交给嫦娥保管。后裔的徒弟篷蒙觊觎仙药的神力,就趁后裔不在家的时候逼嫦娥交出丹药,嫦娥不想丹药落入歹人之手,情急之下只得吞下仙药,慢慢向天上飞去。那天正是农历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圆,嫦娥舍不得后裔,所以就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从此以后长居在广寒宫中,后羿回家了解事情真相后心痛不已,于是他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晚上都在家中摆下宴席,面对着天上的圆月与嫦娥隔空团聚。①当中秋节来临时,中国的民间传统会先将月饼和各种给月亮的贡品整齐摆在供台上,然后焚香、祭拜八月十五的圆月,祈求一家人幸福平安。祭拜月亮过后,人们就会在赏月的同时品尝节日特色美食。这不仅代表人们对亲人的关心,也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三)中秋节相关词汇

在了解中秋节文化的同时也要掌握与节日有关的词语句式,“中秋节”“中国农历”“嫦娥奔月”“玉兔”等,让留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对月亮的崇拜,并且根据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时长,可以适当带领朗读中秋节诗词,中国上千年的诗词文化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通过月亮吟诗作对抒发自己的个人理想与情绪,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将诗句翻译成白话文后,让学生从中体会中国人对中秋佳节蕴含的情感。

四、线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的策略

(一)通过节日文化对比,帮助学生认识节日形成的文化力量

由于中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大不相同,中英两国的教育背景、价值观也存在差异,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节日文化时应注重对比。以中国中秋节与英国圣诞节为例,两者的文化内涵有相同之处,但是节日习俗方面却又不尽相同。在文化内涵方面,中国的中秋节由最初的庆祝丰收转变成现在的阖家团圆,英国的圣诞节内涵也是在一年的年末和家人团聚在一起,通过各种各样的节日活动来表达亲人之间的感情。在节日习俗方面,中国的中秋节亲人之间会互相赠送月饼,并且在晚上与全家人一起赏月,品尝美食。而英国的圣诞节有互送贺卡和吃百果馅饼的习俗。即使在电子产品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保留着送纸质贺卡的传统,体现了人们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对节日的重视。圣诞卡片上面的图案也都有特殊的含义,比如耶稣降生的场景、伯利恒之星等。从以上两大节日的相同之处对比,可以在学生学习中国中秋节文化时,有相似节日的代入感,会让留学生们更顺利地体会到其中的文化内涵。

(二)充分利用视频与图片,以形象直观的方式

辅助学生理解文化观念汉语学习者想要了解并熟知所有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由于中国传统节日种类繁多,想每一个节日都详细地给学生讲授无论从时间方面还是学生的理解层面都不现实,所以对外汉语老师在向学生介绍的时候通常只会选择性地给留学生讲解特色鲜明的节日,更多的是把一些基本的节日留给学生们当成阅读材料或者安排学生课后自学。导致留学生只片面地了解节日的基本名字和起源,不会想去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把这些节日看得那么重要,也不会把节日文化内涵当做学习的重点。在中国传统节日的教学中如果仅让教师用单方面传授式的方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情绪,毕竟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之间有很大的文化差异,这时候就要充分利用视频与图片等媒介向学生介绍有关中秋节节日文化的有关知识,或者选取与中秋节相关的音频或视频片段,让学生从这些艺术作品中感受中秋节的独特魅力。对外汉语教师可以播放电影《飞奔去月球》作为中秋节文化课的导入,让同学了解嫦娥奔月的故事,更好地感受中国人民祈盼阖家团聚的文化内涵。大多数留学生都喜欢这种新媒体的课堂导入方式,可以让他们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传统节日有一个基础层面的了解。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感受节日氛围。在讲解生词句子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视频的优势,更清楚地让学生看到教师的发音口型,在学生语音回答问题的时候也会清晰地听出其中问题并及时纠音。线上授课时对外汉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会和线下授课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应利用好线上授课的机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改善传统教学的互助形式,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五、结语

中国传统节日在中国走向国际被更多国家所认可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如今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强国之本”已经变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全球化发展成为大趋势的时代,中国传统节日也受到了影响,变得越来越“国际化”。我国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来向全世界展示我们丰富的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传统节日教学也会成为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内容。所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名片、是传承中国文化的桥梁。教学环境对学生的汉语学习有很重要的影响。虽然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逐渐成为主流,但我们可以利用好互联网这个优势,通过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学习氛围,让留学生们接受熏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会加深留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作者:李嘉熙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