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摘要:发展县域经济对辽宁省产业升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拖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多年来辽宁省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和丰硕成果。本文通过对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找出成功经验和尚存的不足,并为辽宁省县域经济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科学规划;产业升级;辽宁

县域经济发展是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形成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等都有重大意义。当前,辽宁省正在转型发展处于关键时期,聚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夯实辽宁经济底部基础,统领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促进辽宁省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辽宁省县域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之后辽宁省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支持政策,有效促进了全省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政策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2008年6月,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辽宁省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省政府于2009年印发《关于全省银行业进一步加大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的指导意见》(辽政发〔2009〕22号),当年共协调各金融机构向县域贷款170亿元,并且从财政拨款和资源协调上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其中一项有力措施就是实现省对县共享税种定比增量全额返还,同时,针对县域重点工业园区每年给予达到2000万元的定额补助[1]。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贴息资金用于支持县域产业项目发展。同时,出台了对于能够进入“全国百强县”和“全国前十强”的县,特别给予3000万元和1亿元奖励等一系列奖励措施。在这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县域经济已经在全省经济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水平逐渐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壮大,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外向型经济逐步发展。截至2010年,已经全面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三年倍增目标,县域经济主要指标以高于全省1倍速度快速增长,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了22.3%,高于全省8.8个百分点。2010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8483亿元,占全省46.4%,其中超百亿元县(市)达到32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92.5亿元,占全省25%,是2007年的2.8 倍,年均增长41%,高于全国18.2个百分点,除长海县外的43个县(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超过3亿元。辽宁省县域经济的异军突起,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辽宁振兴事业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按照国家发展战略的思路,根据辽宁省的省情,制定了壮大民营经济,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乡镇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指导思想。并且,为了实现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战略目标,辽宁省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上相继采取了一些重要举措,逐步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二)农业“一县一业”取得显著成果

辽宁省自农业“一县一业”决策制定以来,全省涌现出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的农业“一县一业”。2011—2014年,省政府先后评定了25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市),占全省44 个县(市)的57%。其中,2011 年评定岫岩满族自治县(食用菌)、东港市(草莓)、盘山县(河蟹)、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花生)、铁岭县(榛子)、西丰县(鹿业)、桓仁满族自治县(冰葡萄)为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市);2012 年评定新民市(西瓜)、庄河市(蓝莓)、长海县(海参)、宽甸满族自治县(人参)、北镇市(葡萄)、黑山县(蛋鸡)、开原市(彩色苗木)、昌图县(生猪)、凌源市(花卉)为省“ 一县一业”示范县(市);2013年评定法库县(牛业)、台安县(鸭鹅)、本溪县(刺五加)、凤城市(板栗)、朝阳县(大枣)、绥中县 (绥中白梨)为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市);2014年评定北票市(日光温室番茄)、盖州市(苹果)、普兰店市(棚桃)为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市)。以东港草莓为例,东港市委、市政府立足地域经济特色,通过政策支持、资金帮助和科学引导,现已把草莓产业发展成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模板。2019年,东港市草莓种植面积已达到14.8万亩,总产量达23万吨,实现产值46亿元,每年出口创汇达到3500万美元左右。约60万人口的东港市,现在有近10万户农民、2000多名经纪人和上百家企业从事草莓生产、加工和商贸。在2019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草莓品牌大会上,经专家评选,“东港草莓”品牌价值达到77.5 亿元,在中国各草莓产区中位列第一,东港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草莓第一县”。

(三)新型城镇化效果凸显

辽宁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抓手,通过新型城镇化辐射带动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县域产业,促进农业现代化结构调整和生产力提高,转变农村生活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时,农业现代化又对新型城镇化产生助推作用,对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农副产品和原料后勤保障,助推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布局提供契机。以盘锦市城乡一体化为例,盘锦市坚持改革创新,走规划先行、试点经验、产业带动的模式,闯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推动下,盘锦市民生得到了改善,产业得到了升级,城市环境得到了优化,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成为了率先进入全国首批36个小康城市行列的辽宁城市。到2019年,盘锦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2%。其主要经验,一是通过产业做大做强县区经济。以园区为载体,紧紧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集群建设。发挥盘锦市的优势资源,科学规划双台子(华锦)精细化工和塑料产业园区、辽河口以及石油、辽滨经济区、石油化工产业园区、高升经济区、天然气装备制造产业园区、辽宁北方新材料产业园区等,成为盘锦市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同时,工业发展反哺了农村,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2016年盘锦市的县级龙头企业已经发展到162家,市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8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2家,年实现产值32亿元。二是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秉承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侧重、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的措施,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盘锦市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全省最低。各项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15年提标,人均达到1870元/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实现整合,城乡一体化居民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月696元,国标线以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保持动态为零。三是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盘锦市通过建立5个生态新城、打造4个中心镇、突出3个特色旅游小镇的特色建设,使城镇建设和地域特色有机统一,使盘锦成为东北最具有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滨海城市[2]。

(四)产业园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从产业园区的发挥作用来看,已经成为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重要引擎。一是有效引导区域产业集聚。法库陶瓷产业园区始建于2002年,经过10余年发展,园区企业从2002年的1 家陶瓷企业增长到2014年的242家,产品以建筑陶瓷为主,艺术陶瓷为辅,包含12大类、200多个品种。集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已经形成规模效应,产量仅次于佛山、淄博和高安,全国排名第四位,被誉为“中国瓷谷”。二是助力县域综合实力提升。海城市拥有析木新城等四个产业园区,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市占比呈现递增趋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仅以2014年数据为例,4个产业园区生产总值562.6亿元,同比增长10.38%,占全市比重达67.8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53亿元,占全市比重为 34.68%;工业增加值331.3亿元,占全市比重达88.92%。产业园区与配套生活服务业区的发展促进了建筑、运输、餐饮、金融等行业的协调发展。201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790.3亿元,增幅达1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58.9亿元,增幅达12.2%。三是有效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法库县陶瓷产业园区自发展壮大以来,带动县域工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由2002 年的41∶33.5∶25.5,调整到2014 年的15∶62∶23。四是有利于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以海城市经济开发区为例,2014年园区就业人数达1.7万人,其中本地务工人数占比呈逐年增长趋势,从2011年的72% 增长到2015年的82%。园区的发展壮大,有效带动开发区交通运输、餐饮娱乐、旅游购物、房产开发、中介服务、金融通讯及服装加工产业迅猛发展,直接和间接吸纳本地及周边就业近50万人,促进了产业园区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开发区城镇化率从2011年的55.2%提升到2015年10月底的68.6%。

(五)“飞地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飞地经济”作为一种新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在协调区域内各种资源要素的有序合理流动,实现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以及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实现共建共享共赢方面,可以发挥独特优势。长期以来,县域经济一直是制约辽宁发展的短板。特别是“乡财县管”制度的实行,乡镇普遍缺乏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积极性。2018年,省政府出台《辽宁省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资金、土地、人才、项目等方面作出13项具体政策措施,确定了合作与分享机制、考评奖励办法。并且在北票、喀左等县区规划建设“飞地经济”产业园。各市依托飞地园区,争相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合作战略,在抓招商、延伸产业链引项目方面与相应地区开展合作。形成了“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3]。随着“飞地经济”不断推进,各地主动创新发展,“飞地经济”的特色逐渐显现。沈阳市在与北京市对口合作中充分利用机遇,关注北京产业的动向,积极沟通“北京—沈阳”合作招商引资项目。大连市出台“飞地经济”考核方法,推动各县区实现飞地项目落实。本溪市制定泰州—本溪合作和沈阳经济区建设,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行业加速推动实施重大项目合作。抚顺市制定了所属8个园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土地空间利用规划及园区项目准入标准。丹东市按照东北东部经济带发展规划,设立了边境地区扶贫飞地园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锦州市采取产业园区直接对接方式引进项目。盘锦市借助与无锡市对口合作共建契机,引入新能源电池及石墨薄膜生产等项目。营口市围绕楼宇经济发展,借用公共平台引进人力资源与商贸服务企业95 家。铁岭市深化与江苏省淮安市对口合作,共同合作建设“淮安—铁岭”工业园。在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的通报中,国务院第六次大督查对发现的32项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其中就有辽宁省积极发展“飞地经济”打造发展新引擎。至今,辽宁省已设立省级飞地园区72个,市级飞地园区107个,签约落地飞地项目共计1200多个,总投资共计1900多亿元,“飞地经济”在各地形成蓬勃发展之势。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虽然取得很大的成果,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各地域之间发展水平不平衡、基础仍然薄弱、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这些问题是相应发展阶段矛盾积累,也是目前需要面对的重点所在。

(一)县域经济发展地域之间不平衡,与发展较快的其他省份还有差距

限于地域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沿海县(市)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辽宁东部山区和辽西北地区发展较慢,从省内来看,2018年,41个县土地面积约占83%,人口约占50%,而GDP仅占全省的2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省的17.24%;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全省的25.7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全省0.2 个百分点,有17个县出现负增长。沿海县(市)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辽宁东部山区和辽西北地区发展较慢,沿海的瓦房店市和庄河市地区生产总值之和与辽东山区和辽西北地区19 个县地区生产总值体量相当。百强县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近几年百强县中“辽宁板块淡化”,与沿海发达省份差距拉大。赛迪智库公布的2020年全国百强县白皮书显示,辽宁省仅有瓦房店市、庄河市、海城市3个县(市)进入百强县,且排名相对靠后,分别列第43、77位和99位,与江苏、浙江、山东等发达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同期百强县中,江苏占25个、浙江入围18个、山东15个。2018年辽宁省41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708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1.1亿元。全国百强县榜首昆山市分别达到3875亿元和387.88亿元。昆山市的经济总量为辽宁省41个县(市)的一半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41个县(市)总和的86%。

(二)相对薄弱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辽宁省是资源大省,但一些地域县域经济的基础相对薄弱,不能在资金、技术、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如果在产业发展模式上单纯依靠数量扩张和价格战显然不能取得成功[4]。当前,辽宁省县域经济的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还有较大的优化空间。

(三)有些地区产业集聚效应没有充分发挥

辽宁省平均每个县有1.75个产业园区,财政投入大量资金搞基础设施建设,但部分园区没有充分利用好,园区内产业层次较低,支柱产业发展不足,有的园区甚至同时发展5—6个产业,在引进企业的时候,对产业协同发展考虑不足。规上企业比重较小,大部分企业都是各自为战,产品科技成本太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就算是有一些产业集聚雏形显现的县市,其产业链条的延伸大多围绕个别龙头企业展开,结果就是终端产品少、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产业链条不完整。

三、对策建议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的显著变化,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面临着新挑战。实现县域经济的转型与跨越式发展,各地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依托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顶层谋划,挖掘内生动力,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谋划,打造辽宁省县域经济升级版。

(一)坚持科学合理规划先行

立足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发展战略,做好规划定位,科学编制规划内容,明确建设的重点和时序,形成优势。同时要做好县域规划与省、市各项建设规划的有效衔接。特别要抓住目前“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契机,深入剖析本地资源基础、产业特征、要素情况,让规划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并严格按照规划执行落实,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培育特色产业,强化工业转型

一是继续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辽宁省25个县被评定为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葡萄、小杂粮、河蟹等特色产业多在产量、销量等关键指标上位居全国前列,或获得国家部委、全国行业协会等授予相关荣誉称号,已经有良好的市场和口碑。省级应将“一县一业”评选工作继续推动下去,并加大特色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各县域应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加快优势特色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要着力培育壮大设施蔬菜、特色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环境友好型养殖业,控制生猪、肉鸡饲养量,加快发展牛、羊、驴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精品渔业。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开展不同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并对农产品生产进行标准化管理、全程化管控,全面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同时抓住县域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之机,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壮大,特别要推进特色农产品产地加工业发展,提升农产品本地加工率,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推动县域工业转型升级。深刻把握现代工业发展方向,在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资源精深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产业上精准发力,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不断增强产业基础能力、提高产业链水平。学习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经验,积极培育和扶持特色支柱产业,提升产业集聚程度。通过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模式,围绕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做好补链和强链。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模式,加速规模扩张,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辐射范围广、发展潜力大的工业龙头企业,提高关联产业的空间聚集程度。三是完善发展县城服务业。吸引相关要素向县城扩散和集聚,合理安排行政资源,推动与一产、二产发展相配套的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建成县、乡、村三级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推进跨境电商发展。推动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整合邮政、供销、商贸物流资源,打造物流配送联通体系。通过建设宜居乡村、特色小镇,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共同提高当地旅游资源的丰厚度,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同时,挖掘县域生活性服务业潜力,发挥现代服务经济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三)加快产业园区提档升级

强化园区功能,立足县域资源区位条件,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加快培育“首位产业”,制定完善企业退出机制。设立县域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园区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小企业孵化器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建立面向园区企业和项目服务的信息、技术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园区的产业承接能力。建设智能化标准厂房,提升园区仓储物流、金融、法律等生产服务配套能力,强化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消除“县外即外”观念,主动融入“京津冀”“粤港澳”“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抓住与江苏、北京、上海对口合作的大好机遇,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鼓励引导重点企业主动对接国内外大型企业,加快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聚集效应,新上工业项目原则上一律入园进区。各县应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予以重点支持,通过建设支撑产业链、吸引配套产业链,形成纵向成链、横向成群、区域大循环、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突出“亩均”指标,严格项目准入。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整合调整、有效腾退低效工业企业。优化体制机制。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以“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实现扁平化管理,广泛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园区建设管理。积极探索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事项集中入驻园区,形成一种精干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产业兴,则县域兴,发展产业,贵在特色。

(四)突出品牌优势,提升企业品牌意识

一是政府推动打造区域品牌优势。辽宁省县域具有盛产水稻、水果等高品质的初级及初加工农产品,同时还拥有镁矿、轴承、陶瓷等工业产业集群,还有资源丰富的的山、海、林、泉等自然生态资源以及历史人文资源,都是能够建设区域品牌产品的重要条件。各地政府可学习“盘锦大米”“法库瓷都”“丹东草莓”等的成功经验,强化品牌宣传推介,积极培育区域品牌,创建品牌优势,提升产业和地域竞争力。同时,对于区域品牌影响力有较大提升的县域应给予一定奖励,并在农业相关项目申报中和资金支持中给予倾斜,推动形成区域发展竞争力。二是强化企业的品牌意识。对获得国家和省级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鼓励龙头企业加快研发市场竞争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同时,加强品牌宣传。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利用节会营销、事件营销、名人代言、主题营销等形式进行宣传。

参考文献:

[1]高炜,郭锡禹,罗金.强优势补短板促转型全力推进县域经济提质增效[J].辽宁经济.2018(9):10-15.

[2]黄世盛.城乡共进起宏图[N].盘锦日报.2011-12.

[3]董翰博.“飞地经济”点燃辽宁县域发展新引擎[N].辽宁日报.2019-12-11.

[4]黄琳.全省县域经济年均增速超两成[N].辽宁日报.2012-09-06.

作者:李翔 单位:辽宁省统计局调查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