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工匠精神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时展需要,深化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就需要打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育人机制。本文对新时期下“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分析,指出基于该内涵下校企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并对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进行一定研究。
新时期下要创新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深度,鼓励企业和学校共同以学生发展为基础,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完成从“学”到“用”的有效过渡,搭建好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坚实桥梁,帮助学生掌握能够朝着幸福生活迈进的扎实技能,从而让个人价值得到实现。但以实际校企合作形式来看,大多数流于表面,企业将学生视作临时工,与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背道而驰,更谈不上“工匠精神”从何处体现。因此,要构建“工匠精神”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它包括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1],表现为各个行业的工匠巧手对自己的手艺或者作品不断进行打磨,以追求更完美的状态,通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蕴含着刻苦、执着等品质。“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在现实世界里,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一般是某个行业的翘楚,也是专精某项技能的代表,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尤其是中国正处于复兴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人才推动社会建设,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体系下的莘莘学子极为欠缺耐心和恒心。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背后的艰辛付出,若学生只知贪图享乐、急于求成,势必会造成价值观崩坏,从而影响中国各行业的健康发展。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来看,欠缺“工匠精神”的协同育人是缺乏灵魂的,企业过度追求短期利益,学生也无法学到真正的本领,如此往复,造就了学习地位的差异性,最终导致整个社会对校企协同育人的看法逐渐演变成对学生的“压榨”,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要基于“工匠精神”来构建,确保对学生的职业教育由粗放到精细,对学生的要求由宽松到严厉,切实从技能培养出发,保证学生在建立良好价值观的前提下学有所用、学有所得,从而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广阔事业中。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化[2],未来对人才需求将会有新的格局和新的方式,也只有新的人才结构才能推动中国各行业快速发展,增强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协同育人,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能够促使人才将先进的技术转化为高效的生产力,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必要性
(一)与国家发展方略保持一致
新时期下我国已经进入复兴的关键期,随着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中国对各类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极为庞大。中国要从传统的“农业大国”向现代化的“工业大国”迈进,就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以全国之力集全国之智突破各种技术封锁。这不是一代人或者某一群人能够完成的事业。职业教育必须承担起人才培养重任,不断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要拥有高素质人才,则必须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建立科学的培养体系,从而满足国家人才需要。
(二)满足我国社会发展需要
当今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千篇一律的工业化生产不同的是,如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新蓝海。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各产业中有总数量高达2亿的高素质劳动者来自于受职业教育的人员,推动中国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向新台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导下,职业教育与企业协同,在高铁、经贸等数十个领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三、探索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构建和运行
(一)深入挖掘“工匠精神”背后的文化
“工匠精神”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其内在文化,无论是哪种人才都必须要专一致知才能实现技能的磨炼。要想构建良好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就必须要对学生的素质进行教育,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设计相应的学习体系。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价值,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作为一名精益求精的工匠需要付出的精力和时间。校企共建的优点在于将社会资源共享给学生,以课程实践的形式鼓励学生对自己行业的工匠进行拜访、学习,从而近距离接触“工匠精神”。此外校园内要构建相关的文化墙,采取不同的措施让学生主动或者被动了解“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传达“工匠精神”内涵。通过优秀作品和各类技能大赛奖项的展示,呈现“工匠精神”风范,让学生领会敬业专注、追求卓越的专业态度,从而实现文化熏陶。学校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探索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竞赛导向教学模式,将竞赛项目化教学与“工匠精神”理念相结合。技能大赛尤其专业型的比赛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参赛学生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时以“匠心”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将精益求精、创新超越等精神融于指导的全过程,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3]。
(二)树立“工匠精神”传承者榜样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工匠精神”一词内含的意义过于遥远,导致大多数人疲于坚持,容易放弃。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扩大了学生的学习对象,要将学生的信念转变为“人人皆可为师”的正确信念。高校和企业可以同时利用手里的资源邀请各行业翘楚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求学求艺经历和技能经验,给学生授课和示范,展示相关作品,诠释敬业、精业、奉献的“工匠精神”,让学生现场感受和体悟“工匠精神”的真谛,从而让学生最为直观地接触“工匠精神”传承者,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实现榜样的树立。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和企业联手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并内部聘请专业技能指导教师对其进行指导,从而实现良性竞争,使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同样在对教师的选择上,要配备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工匠精神”不是一句口号,应该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否则校企协作的口号再响亮,也无法完成“工匠精神”的传承。
(三)产教融合,兴趣为导向
校企合作的另一层含义是产教融合,企业能够将自己的产业与学校的教研能力有机结合,并提供先进的设备和实践基地。另外学生也可以参与者和学习者的身份对相关技能进行学习和创造,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技能的交流和切磋,再配合企业的实践功能,协助企业完成相关的生产研发操作。此外,由于企业和学校都承担着相应项目,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由教师和企业提供的指导者进行双重辅导,促进学生的技能水平发展,进而实现有效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必须是基于自主性和实践性,要想技能深造,就必须找到其中的兴趣,从而深入研究。将课程思政作为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工匠精神”培育与课程思政育人,两者在育人理念上是一致的,都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学校制定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鼓励和引导广大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本专业涌现的著名工匠典型事迹,丰富本专业课程,将“工匠精神”融合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以“身心传授”“体知躬行”的专业实践教学帮助学生体会感知“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3]。
(四)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国际化培养
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机会和资源,加强与境外高水平职业院校合作,实现“国外高校+企业+国内高校”三位一体的培养方式,培养新时期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一定是基于开拓的视野和虚心的态度,对于先进技术要积极学习,取长补短,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
四、结语
“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当前时代高校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这种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协同教育,正是对学生技术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多重培养。校企协同制度的建立要秉承创新理念,但也要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不断反思优化,才能进一步深化校企融合,实现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培养。
参考文献:
[1]乔丹.基于“工匠精神”的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0):170-171.
[2]滕传姮.深化产教融合,培育时代工匠——以广西玉林农业学校为例[J].职业,2020(5):30-31.
[3]李权,喻彩霞.校企协同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路径探索[J].侨园,2019(11):95.
作者:黄建军 顾圆圆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省特检院泰州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