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小提琴论文范文

小提琴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小提琴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小提琴论文

小提琴专业表演心理学论文

一、台下准备工作

对于乐曲的熟悉以及练习程度也是决定小提琴表演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小提琴的节奏与速度练习都是通过左右手按指以及运弓来训练左右手的肌肉技能以达到某种预想表演效果。节奏练习,如《西班牙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始部分,两串连续的琶音在乐曲一开始就给演奏者一个挑战,演奏高把位琶音时很容易出现节奏模糊,或是左右紧张导致的按音不准等问题。在演奏多音的乐句时,节奏的准确性和均匀性主要是靠左手指的动作来体现,但运功实际上右手运弓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通过均匀的分配和精确的换弦把音符演奏的很均匀。这样的一连串音最好的训练方式就是改变乐曲本身的节奏型或变化成一些短小的节奏来练习,如小附点或是小切分,或是三个音一组,四个音一组的练习。③在练习的时候通过变换节奏练习锻炼左右手的肌能,并加以重音将复杂的音组或者音串分成短小的节奏并加以重音训练,但在实际演出的过程中只是通过内心来强调重要重音。如此类似以上节奏训练,放慢速度练习,分块练习,这样都能很大程度上改变拉奏的清晰度和准确度,也给实际演出时增添很多信心,给成功地表演多了一份保障。

二、虚拟舞台和真实舞台

1、模拟虚拟舞台

音乐表演是一门听觉和视觉的艺术。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给自己虚拟“舞台”,更加客观的从听觉上认识自己的演奏,而不是一味的主观的练习。如给即将演奏表演的乐曲录音,通过自己听自己的录音,有时会发现音准并不是想像中那么精准。小提琴是一门对音准,节奏要求极其高的乐器,包括分指并指两音之间度数关系,或是和弦的按指,一定要演奏地非常精准,录音出来的效果才是悦耳的。在我们平时的练习中需要慢练,在慢练的过程中仔细分析手指间的关系,耳朵去辨别音的精准度,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小提琴演奏。

2、适应真实舞台

表演离不开舞台和观众。如何很好的克服舞台和观众带来的紧张感,以及如何去适应一个与练习截然不同的环境是表演者表演前应充分去适应的。我们练习小提琴往往是一个人在琴房里练习,这时音乐完全是自我的被欣赏的且对象只有一个人。我们可以逐渐增加欣赏音乐对象的人数,第一步:可以请自己三两好友来观看自己的小提琴演奏,这可以缓解自己心里觉得专业听众给你带来的紧张感。第二步:可以走出琴房,去适应新的演奏环境。在小的琴房运弓花很小的力声音就会传的很远,如在容纳千人或几百人的演奏厅音乐传出去的程度就有所不同,所以在表演前去适应新的环境,不仅让你的琴适应新的环境,身心也会更加放松的演奏。第三步:请几位你非常敬畏的音乐专业的老师在正式对外表演前听你的演奏,老师们的指导也给我们心里多了一份肯定。

点击查看全文

红色小提琴声乐艺术论文

一、《红色小提琴》中的声乐艺术的解读

在《红色小提琴》这部电影作品中,主要讲述的是一把小提琴的故事,乐器必然会有声乐相伴,声乐艺术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创作特色,声乐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营造另一种十分感人的氛围,对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还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尤其是在这部电影中,不同的主人拥有这把小提琴的时候会上演一种不一样的温情,这部电影中的声乐艺术可以使得整部作品的视觉效果得到深化,声乐的应用也可以促进情节发展,尤其是当小提琴出现的时候,必然会有音乐产生,声乐的艺术表现力很强,对于电影的剧情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部电影中,声乐的出现不仅渲染了气氛,也设置了悬念。此外,声乐在很多时候可以代表人的语言,声乐本身就是一种很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因素,在电影作品中巧妙地应用声乐语言,可以使得一些不必要的对话得到避免,从而利用声乐语言的张力以及韵味将故事情节推向一个更高的高度。最后,声乐最关键的一个作用就是对主题进行深化,将声乐用于电影作品中,能够对电影的核心内容进行表达和概括,也能对故事想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揭示,对于影片想要传递和表达的意思进行有效的传递。电影中所描述的是一把小提琴的“前世今生”,所以小提琴出现的时候必须要对应声乐艺术。这部电影中的配乐一直都是围绕电影的主题创作的,音乐渐渐成为这把不同寻常的小提琴的象征,也渐渐成为这部作品的灵魂。对尼古拉而言,他是小提琴的制作者,同时也是一名作曲家,是他的工作产生了这把小提琴,才有了后面的故事。但是导演也给观众留下了悬念,即这把小提琴是怎么变红的,这个谜团一直都存在,直到最后的拍卖会才为人们解开了这个谜团。尼古拉用自己死亡的妻子的头发制作了一把小刷子,用妻子的鲜血调配成红色的涂料,然后再用那小刷子一下一下地涂了上去。尼古拉为了表达自己对难产而死的妻子以及还没有出生的孩子的怀念,采用了这种方式让这把小提琴寄托了他的思念。电影中还有一些象征,比如女仆对安娜说:“夫人您一定会长寿的,您会进行一次长距离的旅行的。”这句话其实是一个暗示,红色的小提琴在全世界范围内流传,这把小提琴已经成为了安娜的象征,因此小提琴在世界各地辗转的时候,也就是安娜在做长期旅行。

《红色小提琴》的主题音乐是《安娜主题》,这首具有巴赫时代的音乐作品为电影营造了一种比较柔情的氛围,奠定了这部电影悲情温馨的基调。电影一开始的时候就给观众展示了小提琴的制作场景,尼古拉作为小提琴的制作者,对这把琴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当制作小提琴的镜头结束的时候,就响起了《安娜主题》这首乐曲,音乐绵长悠远,横跨了时间,横跨了地域,将观众从三个世纪之前场景带回到三个世纪之后一次小提琴的拍卖会上,回到现实社会中之后,这首乐曲才渐渐消失。当电影的镜头转到拍卖会上的时候,响起了主持人的话语,主持人对这把琴进行了介绍,介绍之后,又响起了《安娜主题》,主持人的声音在音乐中渐渐消失,将现场交给了参与拍卖的人。电影在不同的场景中转换,带给观众的是不同的观影体验,比如在拍卖现场之后,又转回到三个世纪之前,安娜神色紧张地来到了小提琴作坊中告诉尼古拉女仆预见她会有困难的时候,尼古拉为了安慰妻子,将那一把还没有完工的琴给她看,说是给孩子的礼物,这个时候又响起了《安娜主题》这首音乐,对于安娜和小提琴之间的不同寻常的关系进行了暗示。电影配乐的这种前后呼应使得电影的场景不断转换。除了对电影的主题进行展示之外,这部作品中的音乐也为人物的思想情感的展示提供了一些帮助。电影中的小提琴是出自于尼古拉这位造琴师的手,这把小提琴是为了迎接自己的孩子而制作的,由此可以看出尼古拉是一个十分慈爱的人,但是由于难产,这把琴也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安娜的灵魂也仿佛融入了红色小提琴中而获得了重生,所以这其中的音乐是比较神秘的,比较伤感的。导演在拍摄的时候,决定将《安娜主题》当做主题曲,是一个十分成功的做法,这首音乐本身就是一首极富抒情性的优美旋律,带有一种比较忧伤的感觉,尤其是在提琴的伴奏下,女生的演唱会更加有感染力,为尼古拉的妻子的不安、女仆的预言以及尼古拉的安慰都营造了一种十分相配的氛围。当安娜难产的时候,尼古拉的悲恸欲绝与这首悲情的音乐一起感染了观众,打动了观众的内心。红色小提琴在不同的辗转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故事,当红色小提琴的所有权被转移到了孤儿卡斯帕手中的时候,由于故事情节发生了改变,在这一背景下,音乐也要改变,应该由之前的悲情温婉改为清新优雅。在维也纳演奏的时候,孩子们合奏的歌曲充满了巴洛克的色彩,清新的音乐的应用使得整部电影的氛围也变得轻松一些,观众的悲伤情绪也被缓解。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声乐又一次改变,由于卡斯帕的身体不好,在长期的训练中对他的身体也产生了影响,最后在参赛的时候死去,因此在这个时候,电影的音乐又发生了改变,从一种带有活力和清新干净的音乐转变为一种比较凄婉的音乐。小提琴每一次易主的时候,背景音乐都会有所不同,主要是为了烘托出小提琴的主人的思想情感,在不同的人身上,小提琴的艺术生命也得到了全新的阐释。

二、结语

《红色小提琴》是佛朗索瓦•吉拉德执导的一部以小提琴为主要对象的电影,其中没有主要的人物形象,没有焦点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一把琴的前世今生的故事。在这部电影中,配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小提琴在世界各地辗转的时候,经过了不同的人的手,变换了很多次主人,但是这把琴是寄托了思念以及爱的一把琴,被赋予不同寻常的含义,小提琴易主的时候音乐也不断改变,不同的音乐与画面有很好的配合,使得电影的主题得到升华。

作者:荣蓉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点击查看全文

小提琴揉弦技术特征探索

摘要:揉弦技术是小提琴演奏中应用得非常多的一项左手技术。揉弦技术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其可以极大地丰富小提琴演奏的音响效果。完美的揉弦可以带给小提琴演奏以生命,让听众获得最大限度的听觉享受。以揉弦技术作为讨论对象,重点介绍小提琴揉弦技术的特征、种类,以及相应的练习方法。

关键词:小提琴;揉弦技术;技术特征

小提琴揉弦技术诞生于16世纪,普及于19世纪后叶。揉弦技术被运用到小提琴乐曲的演奏中,完美的揉弦赋予小提琴演奏以强大的生命力,此技术的运用可以将作曲家倾注于作品之中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此外,揉弦技术还可以更好地表现作品的风格,提高旋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揉弦作为一种颤音技术,又具备很强的技术性特征,需要经过一系列系统而科学的基础训练来实现。目前,关于揉弦技术的表现性与技术性争论很多,两种观点往往各偏向其中一个特性。笔者认为,作为一种表现型艺术,其每项技术都需要既兼顾表现性,同时也兼顾技术性。技术性是表现性的前提,表现性是技术性的升华[1]。对小提琴演奏者而言,首先应充分理解揉弦技术,包括揉弦技术的表现性特征和技术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来理解揉弦技术,如作品的情感表达、风格需要等,从而更好地发挥揉弦技术对声音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的积极作用。其次还应充分了解揉弦技术的种类及其正确的使用方法,从而达到在使用揉弦技术方面融会贯通的状态。要充分掌握各种揉弦技术的练习方法,以便可以在日复一日的勤加练习中不断磨砺和提高揉弦技术,并提升对揉弦技术的感悟。

一、小提琴揉弦技术特征

(一)表现性特征

1.渲染情绪

揉弦技术的诞生目的之一便是表现,其应用旨在表现小提琴作品音乐内容的美,不论是在诞生之初的修饰之用,还是在后来的展现音乐美和音乐情感之用,其都意在给予听众以更好的听觉享受。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目的便是为音乐情绪的渲染而服务。情绪可以促使听众的情感产生波动,从而对音乐产生更为深刻的感触,形成更好的听觉感受。情绪的变化多种多样,纷繁而复杂。作曲家希望在某一乐段或具体情境之中融入特定的情绪以丰富旋律的色彩,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以一定的揉弦技术呈现作曲家蕴含于作品中的情绪。不论情绪的变化有多么难以捉摸,但总结起来往往是激动或者是平缓两种类型。对于激动情绪的处理,揉弦技术的紧张度相对较高,幅度也相对较大,速度相对较快,而在平缓时则要适当放慢揉弦的速度,减小揉弦的幅度,保持一种相对松弛的状态[2]。演奏者在使用揉弦技术渲染情绪时,首先要充分把握作品的整体情感、氛围、思想等,进而充分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在处理具体揉弦技术时可以更好地把握力度、幅度和速度,将音乐情绪完美地渲染出来。

点击查看全文

尚美美术教育情感分析

摘要:学校以打造“尚美课堂”为抓手,构建理想的、充满尚美精神的课堂,追求学生的尚美发展和尚美人生。思考尚美的美术教育,其灵魂在于情感,源泉在于生活,追求在于完美。

关键词:尚美;美术教育;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为了培养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素养、美的人格的人,达到以美辅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的目的,我校以营造“尚美课堂”为抓手,构建理想的、充满尚美精神的课堂,切实提高学生的素养。追求学生的尚美发展和尚美人生,课堂便成了莘莘学子走向尚美未来的孵化园和孕育场。尚美的美术教育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一、尚美课堂的灵魂在于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以平等的视角看待学生,以和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少一点严厉,多一点鼓励。其实尚美的美术课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也是我们追求的一种课堂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如果上课学生不带东西,这不可能做到求全,也不必求全,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来看待。如果一上课就被这个问题绊住,那我想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我想说的是,我们教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课好玩,在玩中有比赛、有乐趣。有个人的想法就好,就这个问题,我听过多位教师的美术课,有些教师在这方面很有经验和方法,学生投入其中,喜欢上课,那不带工具材料的问题就会好办一些了。再如,我们常常感受到美术课纪律远不如那些主课老师的课堂安静,此时的我们是不问由来地严厉训斥,对学生进行压制,还是巧妙地引导呢?一味地压制只会影响学生创作的兴致,扼杀一部分学生创作的灵感。细心的老师,会轻轻走近学生,你会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课上不由自主地交流,那是灵感与思维的碰撞,那是富有创作激情的表现。还有一部分学生也许是因为没有工具、材料,或者没有创作头绪而无所事事地讲话,我们只要及时了解这些情况,给予帮助与指导,我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沉浸在美术学习的快乐之中。

二、尚美课堂的源泉在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那将使艺术失去原本应具有的魅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趣味课”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美术课往往受条件限制,学生的学具材料不齐全,常常令教师犯难。其实美术教师只要动动脑筋,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来拓宽美术课程资源,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美术课上,我们可以大胆地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操场,组织学生观察体育课上学生运动的姿态,让他们说说运动中人物的动作特征,再让他们自己也尝试进行一些体育活动:跳远、跑步、打羽毛球等,在活动中有了充分的体验之后,再拿起画笔,那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有动感的人物造型便跃然纸上了。再如,每个学校每年都会有些受损的桌椅,大多数学校在无法修理或者修理之后不美观而选择丢弃在杂物间。我们一些有心的美术老师则会选择变废为宝,旧物改造,在废旧的桌椅上画上漂亮的图案、可爱的卡通,然后装扮在美术教室或用于学校的环境布置,那就是一处独特的风景线。校园、教室、大自然都是教材,能有效补充文本教材内容的不足。教师可发动学生搜索生活中有突出表现的事物,充分利用当地以及学校的资源。例如《标志》一课,要求利用美术课堂开展向学生征集班徽、校徽和各年级组标志、各活动中心标志以及为我校“佳佳足球队”设计队徽等活动。这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对学生进行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教育。美术阵地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儿童节、国庆节等一些传统节日和一些美育类的节日等,更能体现它在校园中的作用。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的美术天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巧用生活资源丰富美术课堂。

点击查看全文

越剧与古筝音乐元素融合浅谈

越剧与古筝音乐元素融合浅谈越剧与古筝两者多有共通性,均以“韵”字著称,越剧以唱腔身段为韵,古筝以吟揉按滑为韵。越剧中的唱腔细腻缠绵,婉转绕梁,其身段轻柔曼妙,有板有眼,与古筝的左手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古筝是拥有千年历史的民族乐器,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越剧中的音乐元素均能通过古筝的不同技法表现出来,而这些元素的运用也大大提高了古筝的表现能力,增加了古筝的演奏技法。越剧元素为古筝演奏增添了许多古典韵味,而古筝艺术也推动越剧的发展与传播,使得越剧在海外获得较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之一。

一、越剧与古筝的渊源

越剧于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县,因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并经历了“落地唱书调—小歌班—绍兴文戏—越剧”的称谓演变。越剧的题材通常以表现爱情为主,尤其是悲剧情,而古筝则非常适合表现这种缠绵悱恻的情思。越剧中的人物唱腔清丽婉转,与古筝明亮润滑的音色异常吻合。因此,不少古筝作曲家致力于提取越剧中的相关元素作为创作古筝作品的基础。近年来,越剧在古筝协奏曲中的运用与融合颇多,《陆游与唐琬》和《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较为成功的作品。

二、越剧元素在古筝作品中的运用

1《陆游与唐琬》

古筝协奏曲《陆游与唐婉琬》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何占豪根据越剧《陆游与唐琬·浪迹天涯》选段中的内容创作而成,描写了陆游自福建归来重游沈园,惊愕于唐琬已改嫁赵士程的悲痛场景。古筝主旋律由越剧唱段的伴奏动机发展而来,唱词部分直接运用越剧中的人声唱腔来表现。这部作品采用筝、乐、诗的创新表现形式,在作品中加入了声乐演唱的部分,并运用《钗头凤》的诗词原句作为唱词,而古筝则使用琶音、刮奏等技法来烘托越剧唱腔,使古筝旋律具有越剧伴奏的功能。乐曲开头以单音旋律的轻慢颤来铺垫全曲的忧伤氛围,奠定人物的心情基调(见谱例1)。乐曲中部加入越剧《钗头凤》叙述故事的发展,作品中陆游母亲对陆游和唐琬的压迫,陆游的报国无门,唐琬的被迫离开,都表现了主人公对于世俗压力的反抗。该作品打破传统的演奏模式,将古筝在演奏形式与内容上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同时在中国古典文化与西洋古典音乐体裁的融合上别具一格,古词韵味在古筝艺术和越剧唱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此乐曲唱词运用宋词配合越剧唱腔旋律,直白地表现作品的悲愤情绪,古筝同人声旋律基本一致,钢琴作为低音背景渲染悲凉的气氛(见谱例2)。乐曲最后运用快板,表现陆游与唐琬分离时的悲痛之情。越剧《陆游与唐琬·浪迹天涯》中的剧情内容、伴奏旋律及唱腔手法都被完美地融入这部古筝作品中。

2《梁山伯与祝英台》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