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提琴对改良艾捷克艺术发展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提琴对改良艾捷克艺术发展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小提琴对改良艾捷克艺术发展影响

[摘要]艾捷克是我国维吾尔、乌兹别克等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拉弦乐器,它历史悠久,但其发展和普及相对滞后。随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化启蒙运动的兴起,新疆各民族文化事业得到一定的发展,特别是艾捷克作为维吾尔族音乐艺术中主要的拉弦乐器之一,根据维吾尔音乐艺术的需求,在吸取了小提琴、二胡和卡曼恰等国内外先进拉弦乐器技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完善,使艾捷克艺术逐步走向成熟。本文叙述了小提琴艺术对改良捷克艺术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改良艾捷克;小提琴;影响

艾捷克作为我国维吾尔、乌兹别克等少数民族主要的拉弦乐器之一,它在维吾尔音乐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维吾尔音乐艺术中艾捷克按照其使用地域分为:刀郎艾捷克、哈密艾捷克和改良艾捷克三种。[1]虽然艾捷克琴的历史悠久,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20世纪初,随着文化启蒙运动的兴起,当时的新疆在各地相继成立了专业文艺团体,文化艺术领域有了很大变化。新中国建立以后,掀起了改良民族乐器的热潮。一些民族乐器根据音乐发展和地方音乐的需求,在承前的基础上又进行改革与创新。此时的艾捷克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艾捷克艺术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都离不开西方乐器———小提琴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一、小提琴对我国维吾尔族音乐艺术的融入

20世纪初,在文化启蒙运动的影响以及仁人志士的推动下,新疆各地掀起了新文化浪潮,先后建起新型学校,兴建剧院等文化设施,这对当时新疆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带来新的跨越。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艺术大师。喀什乐器制作大师阿布都拉大叔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时期,阿布都拉大叔去了安集延(乌兹别克斯坦),在这里他看到新型教育、《红茶馆》(茶馆说唱艺术)等,人们对新文化艺术的热情使他受到了极大的启发。他生平第一次看到小提琴,就被小提琴优美的音色深深地吸引住,并产生了把这件乐器带回新疆、使其为维吾尔族音乐所用的欲望。1930年,他带着儿子达吾提和赛买提去了乌兹别克斯坦,一去就是三年。他们在那里一边学习小提琴,一边学习小提琴的制作工艺,并完全掌握了制作小提琴的技术。与此同时,他们还用小提琴与手鼓、弹布尔、热瓦普等维吾尔族的民间乐器组合在一起来演奏新疆民歌和十二木卡姆片段,深受当地民众喜爱。父子三人回到祖国以后,在当地政府与民间艺人的支持和协助下,开办了各类艺术培训班,培养了许多学生,通过把小提琴融入到民间乐队,来演奏各种民歌和木卡姆片段,使当时的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南疆地区人民很快认识和接受这件西方乐器。由于赛买提·阿布都拉在小提琴制作上的良好功底,制作出来的小提琴远近闻名,畅销新疆各地。与此同时,驻扎在阿克苏的苏联红军也举办交响乐培训班,乌鲁木齐督办府组建交响乐队等,也为新疆普及交响音乐起到了推动作用。再者,由于伊犁、乌西等地和苏联接壤,文化艺术交流十分频繁,相对新疆其它地区较早接触到了西方音乐,当年伊犁剧院的建立以及从苏联来交流的艺术家也为当时新疆的音乐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在民间艺术的摇篮———伊犁麦西莱普中,小提琴加入民间乐队演奏,对小提琴向北疆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40年代,在天山南北舞台上演绎的《帕尔哈提与西林》《塔依尔与做赫拉》《萨木萨克大叔真活跃》等一系列经典剧目,由手鼓、萨塔尔、热瓦普、弹布尔等民间乐器和小提琴一起来演奏,小提琴美妙的音色,深深地吸引广大观众,并很快在民间流传。[2]

二、小提琴对改良艾捷克产生的影响

任何一件乐器只属于某个民族的说法是不恰当的,乐器虽然产生在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但其发展过程都离不开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根源,是人民文化、智慧的结晶。任何一种乐器的形成与发展都会吸取姊妹艺术的营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步形成本民族的艺术风格,最终达到适应本民族音乐语言的特征。中国二胡艺术在日本流传就是典型的例子。古艾捷克的主奏弦和弓毛是由马尾制造,马尾相互摩擦发出声音。面部用的是兽皮,所发出的声音低沉不明亮,而且音域也很窄。进入20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文明和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如雨后春笋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音乐工作的需要,当时南疆党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麦苗提出思路,著名乐器研究和音乐理论家段蔷设计,维吾尔族著名音乐演奏与器乐制作研究家赛买提·阿布都拉亲自制作,新疆民族乐器迎来了新的春天。[3]他们根据维吾尔音乐艺术的需求,以伊朗的卡曼恰为原形、采纳小提琴的制作原理、保留维吾尔古老艾捷克原始风味的基础上,初次改造现代所使用的改良艾捷克。随后著名乐器制作家买买提汗·阿西木,著名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谢尔艾力·阿西木和著名演奏家阿布都拉·阿木提等专家对艾捷克不断改造和完善。改造过程中,专家们考虑到小提琴的制作技术、音域和发声原理的科学性,把艾捷克原有的一根马尾制作的主奏弦改成为小提琴的四根钢丝弦,通过改良艾捷克指板的长短、琴马的制作、指板和琴马之间的距离等各个方面的构造使之趋于合理和科学化,使其更接近小提琴的制作标准。从此以后,艾捷克普遍为纯5度调音(也有纯4度调音方式)。艾捷克原用的琴弓由小提琴的弓子来代替。与此同时,又出现了各种形状、结构不同的艾捷克琴,如:共鸣箱蒙面有两个U型音孔、里面有两个音柱等。这些琴由于不符合声学原理很快就被淘汰了。艾捷克在改良过程中虽然吸收小提琴和卡曼恰的原理,经过多次反复改造,但在内部结构、音色和琴面装饰等方面还是保留了鲜明的新疆地方特点,如:外观上相似于乌兹别克斯坦、伊朗等地区的“卡曼恰”,音域、音区和演奏方面用了小提琴的发声原理,但它的内部结构、演奏方式和具有民族特色纹饰的外观,与以上两件乐器大有不同。改良艾捷克的共鸣箱由两个半圆球体贴合而成,它们是由杏木切割成的薄木条贴就,前后共鸣箱之间的空隙较大,而且为了更好地传音共鸣,中间设置蟒皮制作共鸣膜,共鸣箱的前半部分蒙一块圆形薄木片作面板。在面板右中部开有U形音孔。共鸣箱的前半部分两侧开有圆形音孔若干,后半部分中间也有不同形状的音孔。琴马按照小提琴的琴马制作材质和方式制作,为一长一短的圆弧形两脚,短处站在U形音孔。共鸣膜和面板之间,采用小提琴琴体内置音柱的制作方法安置了一个同小提琴一样的音柱,与共鸣膜之间做一个小支撑,增强琴马与U形音孔的稳定性。为了保持手臂、手指的自由状态,方便换弦与转动,在共鸣箱下方的底柱下端制作支撑乐器的月牙形支架,将改良艾捷克置于左腿膝盖处进行演奏。除此之外,利用独特的民族图案雕刻各种成美观大方的形状。这些带有民族风味的图案利用动物骨头、角儿和纤维制品等精雕细刻在琴上,用来装饰整体琴身。由此,如今的艾捷克与哈密艾捷克和刀郎艾捷克完全不同,音质优美、外形美观的维吾尔“改良艾捷克”就问世了。改良艾捷克的出现使得民乐队更加丰富多彩,配置更加合理,更加受到新疆各民族的青睐,成为演奏家爱不释手的乐器。同时也逐步创作了以木卡姆组曲和民间歌曲为基础的,专门为艾捷克改编的艾捷克独奏曲。高音艾捷克成功改良后,在制作大师们的辛勤付出下,又相继推出了中音和低音艾捷克。这些乐器的形式和制作工艺同高音艾捷克琴相同,其构造、音区、演奏以及指法规则方面与中提琴和大提琴相同,这些艾捷克的发明对形成完整的民族乐团起到重要作用。

三、小提琴艺术对改良艾捷克专业化发展的影响

从16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大约三个半世纪过程中,大部分人只认识和使用卡伦、热瓦普、弹布尔、萨塔尔、都塔尔等乐器,这使艾捷克的发展遭遇重大挫折,它没有和其他姊妹乐器一样有着相应的地位。在理论上也是一片空白,一直保留着原始的状态。直到改良艾捷克出现,作为前辈们历史的活化石,虽然音色不明亮,但因能表现人们喜怒哀乐而流传至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西尔艾里·阿西木、阿布都拉·阿木提、艾克热木·吾麦尔和买合木提·吐尔孙等前辈们的辛勤努力下,在作品创作、规范演奏技巧与演奏形式等方面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高水平的演奏体系。在专业教学方面,在新疆艺术学院的教授库尔班·塞来与阿布都克里木·吾斯曼等前辈们的努力下,形成了一定的专业体系和理论研究基础。在近70年的发展过程中,艾捷克不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奏风格,小提琴艺术的影响,促进了艾捷克的专业化发展。如:民间演奏艾捷克比较普遍用的左手腕关节紧贴琴杆,改进为左手手指圆状,手腕和手臂形成一条线;换弦时利用由琴弓前后移动,转移到左肘关节转动艾捷克共鸣箱的方法,由此提高了两手指自由活动能力的同时,改善了音质。除此之外,直接利用小提琴的换把方式,既扩大了艾捷克的音域,又提升了左手指的速度。另外,将小提琴的运弓、发声原理、手臂的协调等技术创造性地运用到艾捷克演奏中,使艾捷克的演奏技术系统化、科学化。改良后的艾捷克在现代音乐舞台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相继创作出不同的风格;如民族音乐教育的奠基人———著名艾捷克大师希尔艾力·阿西木为代表的传统演奏风格和著名艾捷克演奏家、艺术家阿布都拉·阿木提老师为代表的学院派艾捷克演奏风格等。传统风格的音乐脍炙人口,学院派演奏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上述两种风格的形成更加证明了小提琴演奏技术对艾捷克产生的深远影响。如,希尔艾力·阿西木创作的《胡西塔尔之声》、阿布都拉·阿木提专门为艾捷克琴改编的《克拉玛依盛开大庆花》等都是高难度作品的代表。从那以后,陆续创作出了《莱丽古丽》《幸福的时代》《母亲》《花园里》等一系列不朽作品。这两种艾捷克演奏风格得到快速发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这一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借鉴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术,成功结合了艾捷克原有的传统指法和小提琴演奏技术,由此,具备了处理高难度作品的技术可能。

四、基础教材的运用

艾捷克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前辈们的言传身教,流传至今。20世纪60年代后,由新疆艺术学院教授西日艾力·阿西木前往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专业的艾捷克训练后,由民间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逐步走向音乐院校的专业化教学。在这60年的专业教学中,通过许多前辈不断地努力探索追求,取得了优秀的教学成果,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演奏家、教育家,乐器制作工艺也得到极大的发展。虽然艾捷克艺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在构建专业教学体系等方面还有待于提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目前为止,艾捷克专业教学还没有形成一本系统化的专业教材。因此,在不同阶段的艾捷克专业教学和在专业院校普及艾捷克专业教学中选用小提琴的部分教材来弥补这方面的空缺。如《赫里美利》音阶练习、《铃木》小提琴教材、《沃尔法特》《开赛》等练习曲。

五、结语

总而言之,改良艾捷克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同姊妹音乐文化的优点,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小提琴艺术的各种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地融入改良艾捷克艺术之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其为维吾尔族表演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今后的艾捷克艺术文化发展在重视提高技术的同时,也要保持它的传统性,避免重技轻艺的现象,以开放的思想去接纳、学习、借鉴、融合一切优秀的音乐文化,促进艾捷克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使艾捷克艺术之花开的更加绚丽多彩。

注释:

[1]夏木西卡麦尔·阿布都热依木.艾捷克专业教材建设的必要性和路径初探[J].北方音乐,2020(16):119—120.

[2]周吉.维吾尔族传统音乐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130—170.

[3]古丽扎尔·哈力克.新疆改良艾捷克与作品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8:8—13.

作者:夏木西卡麦尔·阿布都热依木 单位:喀什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