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提琴三步教学中审美体验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提琴三步教学中审美体验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小提琴三步教学中审美体验探究

一、浅谈美育教育

美育教育是为了培养教育接受者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对于教育接受者而言,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并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可能让教育接受者有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切实感受到艺术多彩的精神世界[1]。在众多艺术形式中,都有着经过历史洗礼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可以使我们快速感受到艺术多彩的精神世界并且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使我们相对建立一个对美的感知标准。但不能一味地让教育接受者被动地去接受艺术,要让他们感知后去尝试实践,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甚至去创造去寻找自己所想要表达出的情感。主动进行艺术活动实践,可以同步提升实践者的综合能力,通过实践可以更深地领悟到艺术的内在精神。

二、“三步法”不同时期及运用

(一)何为“三步法”

三步法是我在教学中,通过线上及线下教学模式在数名教育接受者身上,不断探索、发掘总结出来的适合从初次接收到能够自我运用自我进步的一套教学方法。这套方法是以小提琴教学为基础所构建,同样适用于其他乐器的学习,也在音乐艺术学习中相对具有参考意义。

(二)初期

我们在接触任何一门乐器时,都应该先从心理上消除对他的恐惧和紧张,同时要避免伸肌和曲肌同时作用造成我们生理上的紧张。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我们眼睛看见音符,大脑反映出音名和位置,然后传导神经使我们去按弦按键,耳朵接收到具体音高又反馈给大脑,大脑做出判断根据音的高低去调整。这是我们在演奏时的一个基本生理过程和状态。当我们了解最初的生理状态后,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抓住三个重点。第一是“什么音”(具体的音高或音名),第二是“音在什么位置”(小提琴是几把位几弦几指),第三是“音准不准”。这就是初期时要对教育接受者所引入的三步法概念,使他能够自我摸索自我前进自我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音准的问题在初期时也要开始训练,一个答案的正确与否在于有一个标准,白天和夜晚的不一样也在于有感官上的区别。那么音的准与不准,在于要先建一个标准的概念,在用实际操作产生的音去与之做对比,逐渐靠近标准使标准为常态,从而建立音高准确的概念。

(三)中期

当度过初期阶段,教育接受者基本对学习对象和方式方法有了自我的认知和理解。我们要加以引导,在原先的三步基础之上继续分析,引入乐理知识。第一“什么音”,我们要能够运用和推算出12个音中,以任意一个音为调式主音所构成的大小调音阶。并理解全音、半音、变化音的意思,全音关系在小提琴上的手指表现为张开,半音关系为靠紧,变化音则为确定一个音位后,在此基础上地张开或靠紧。第二“音在什么位置”,需要教育接受者有明确的把位概念,理解把位就是左手在指板上相对稳定的按弦位置,每一个把位四个手指都可以演奏出一组音,换一个把位就有新的一组音产生。从第一把位开始,越高的把位一指和四指之间的距离就会逐渐减小,2、3指和1、2指之间的距离也会随之变小。第三“音准不准”,在前期对音准有了基本的认识后,我们要通过两种方式对音准进行训练。第一是唱音阶,通过钢琴、电子琴或者一些手机上的钢琴软件都可以训练音高音准。一般以C大调音阶为训练音阶,在此基础上在加入小调、变化音等的模唱和视唱,最终目的是达到对乐音的音高记忆。第二是在小提琴上的音准校对,毕达哥拉斯的弦长比例中表明:按照一定的整数比例去分割琴弦改变其振动幅度大小,就可以得到一些悦耳动听的声音,如4:3(纯四度)、3:2(纯五度)、2:1(纯八度)。我们小提琴弦与弦间是以纯五度音程进行校音,也可以通过手指的按弦得到纯一度或者纯八度的音程进行校音。如:在第一把位中,四弦一指和三弦四指可通过纯八度音程校对音高la、四弦四指和三弦空弦可通过纯一度音程校对音高re、四弦空弦和三弦三指可通过纯八度校对音高sol。在第二把位中,三弦一指和二弦四指可通过纯八度音程校对音高fa、三弦三指和二弦空弦可通过纯一度音程校对音高la、三弦空弦和二弦二指可通过纯八度音程校对音高re。在第三把位中,二弦一指和一弦四指可通过纯八度音程校对音高re、二弦二指和一弦空弦可通过纯一度音程校对音高mi、二弦空弦和一弦一指可通过纯八度音程校对音高la。其他把位也可以按照此方法在练习中去校对音准。当我们分析了三个把位后可以发现一把位2、1弦上的一组音和二把位4、3弦上一组音的音名相同,二把位2、1弦上的一组音和三把位4、3弦上一组音的音名相同,由此我们可以根据规律去熟悉各个把位上的音,每新学一个把位是对上个把位的总结和对下一把为的探索。当到七把位时,一指在每根弦上所对应音高比空弦的实际音高要高一个八度,因此我们在高把位时可以利用泛音通过纯八度音程校对音准。

(四)后期

教育接受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基本可以自我发现并解决问题,但想要表达更高的艺术追求除了“技术”上的进步,同时还需要“理论”和“内容”上的提升。完成技术的前提是要学会相对的放松,其次才是需要训练或者注意的方式方法,如:左手保留手指、手指离弦近、手指抬起时保持相对的高度、大拇指和食指基本上保持相对状态等。“理论”方面是三步法在后期的变化,第一是“音高”(要求确切的音准),第二是“时值”(需要清楚在每一拍内的音符长短变化),第三是“节奏”(节拍、节奏型、拍号、力度记号等)。在后期的“音高”中,我们通过长期的训练,左手的手型框架和听觉上对音高的记忆已经基本形成,但我们还是需要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使我们每次演奏时音高百分之百的准确。谈论到“时值”和“节奏”,不得不说的前提是音乐速度和音乐强弱,我们所演奏的音乐或是想表达的情感内容都应该在每一个节拍里进行,而不是随心所欲的熟悉的乐章快一点,不熟悉的慢一点。当我们演奏一开始,欣赏者所接受到的乐音节拍是演奏者所传递给他的,这就要求我们演奏者在一开始就要想好自己的速度和想表达的效果。音乐的强弱是矛盾对立的统一,有了差异的有机结合才会有不同的感触。同理,拍号的强弱规律、节奏型的强弱关系、渐强渐弱的标记符号,只有将他们和音高旋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上演奏者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才能使欣赏者感同身受。三步法在后期继续发展中,不单指三个练习或者思考的方向,他需要教育接受者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适应、发展、创造,找到属于自己进步的方式方法,使内心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通过艺术的载体呈现出来,人琴合一。

三、艺术感受与表达

(一)艺术“联想”

1.描绘性:这方面的作品大都是人类对身边事物的模仿记录,定格下事物美好的瞬间。视觉上作品有: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的《圣母子》,充分展现了母性的魅力。听觉上作品有:流行于河南、安徽(主要为皖北地区)、山东、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百鸟朝凤》(唢呐曲),它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2]。2.情节性:这一类的作品都是根据发生事情的内容所创作。视觉上作品有: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中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听觉上作品有:取材于民间传说,吸取越剧曲调为素材,由何占豪、陈钢老师于1958年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作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3.情感性:这类的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中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的一种表达,主观性比较强。每个人欣赏后所产生的反馈会受到他生活中情感体验的影响,视觉上作品有《星月夜》(TheStarryNight)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这幅画用夸张的手法,生动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但每个人的主观感受都不一样。听觉上作品有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二泉映月》。在众多的演奏形式中,人们对《二泉映月》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初次倾听是畅快的,融入其中后便可以感知它的愈久弥珍,回味悠长。在这忧伤又意境深邃的曲子中,流露出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还寄托了创造者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二)艺术“联觉”

1.音色与联觉:以古筝为例,任意拨动一根琴弦,演奏的位置在相对靠右边和靠中间所产生的音色效果大不相同。最直接的感受是靠右边拨出的声音比较生硬,靠中间的比较柔和,再进一步感受会发现本质的区别在于中间拨奏出来的声音余音比较长,靠右拨奏的声音余音比较短。余音较长会让我们视觉上感受到空间很大很宽广,余音较短会觉得很狭窄很拥挤。这是触弦的位置产生的听觉效果从而让我们视觉上产生空间感的联觉效果。2.音乐与联觉:在圣-桑斯的管弦作品《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第五曲《大象》用低音提琴模仿出大象笨拙的步伐和滑稽可笑的舞步。当我们听觉上感受这部作品时或许在心理上会有对这种对象性事物很笨拙的感觉,从而联觉到视觉上仿佛看见大象的联觉效果。

(三)艺术“表达”

从“联想”和“联觉”中我们分析了是如何感受和感知对象性事物的,那么对于教育接受者的艺术表达先要让他体验感受到所要表达的对象性事物,从而在去模仿、去创造、去表达出属于个体的情绪情感需要。

四、结语

艺术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我们正在不断探索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让我们携手共进,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傅谨.美育视野下的戏剧教育[J].美育学刊,2021,12(02):7-12.

[2]刘曦.音乐美学研究的问题意识——评《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06):146.

作者:陈浚哲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