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提琴演奏运弓方法浅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提琴演奏运弓方法浅议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小提琴演奏运弓方法浅议

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小提琴演奏作为一种深受音乐爱好者所追捧喜爱的乐器,在交响团演奏表演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小提琴实践演奏中,演奏者要想为观众呈现出一场场完美的视听盛宴,感染到他们的内心情感,就必须高度重视小提琴运弓的熟练掌握运用。无论是哪种运弓方法的规范合理使用,都能够为小提琴演奏效果提升带来积极促进作用。演奏人员在实战表演之余,还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钻研学习各种小提琴运弓方法,深入分析小提琴演奏中弓和弦的接触点、运弓节奏速度等内容。

一、运弓的三要素

(一)弓弦的接触点

小提琴弓弦接触点指的是弓毛与琴弦交叉的位置,弓弦接触点的正确掌握运用会直接影响到小提琴的音乐表现效果。因此,每个小提琴演奏学习者都必须加强对弓弦接触点的训练学习,在实际演奏过程中弓弦接触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演奏者需要结合不同因素进行优化调整。比如,当演奏者在演奏音量偏强的音乐作品时,要让弓弦接触点尽量靠近琴码,而当要演奏音量偏弱的音乐作品时,则要让弓弦接触点尽量靠近指板。每个演奏者都要注重形成个人独特演奏风格,不同演奏风格对于弓弦接触点的使用也会截然不同。比如,美国籍奥地利著名小提琴家弗里兹·克莱斯勒在进行小提琴演奏时,就习惯于将弓弦接触点靠近指板、琴码,他会让弓弦绷的比较紧,并且运弓幅度偏小,从而促使他的小提琴演奏会给人带来一种别样风味的歌唱特点。而西班牙著名小提琴家萨拉萨特则以琴音纯净优雅而著称,他不像克莱斯勒那样喜欢将弓弦接触点靠近于琴码。小提琴的琴弦靠近琴码的位置会具有更大的张力,需要演奏者赋予其较大弓压,不能让运弓速度过快。而靠近指板的位置琴弦会具有较小的压力,需要演奏者加快运弓速度,促使琴弦充分振动。

(二)弓子的压力

小提琴弓子的压力指的是弓子作用在琴弦上垂直的力量,从弓子自身重量分布特点来看,弓子尾根部分会比较重,弓子顶尖部分则比较轻,演奏者在小提琴演奏过程中要想保障弓根到弓件发出均匀的声音,就必须努力做到弓压的一致,要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调节,使用手和手臂的重量。小提琴演奏者要正确了解到在弓根时,无需用到手和手臂的重量,当演奏者在实际演奏较弱的力度记号时,还需额外基于手臂杠杆作用,促使小指能够有效抵消掉部分弓的重量。在靠近弓尖的弓段,演奏者需要赋予其更多的力量,以此来有效补偿少于弓根部分的压力。就像上面叙述的一样,演奏者需要将弓压放置于正确的接触点上,当琴弦比较靠近琴码时,演奏者就要注意施于其更大的压力。而当接触点比较靠近于指板位置,则需要降低其承受到的压力。除此之外,因为小提琴不同琴弦的粗细程度有所区别,所以不同琴弦所承受的实际压力也会不同,演奏者要让粗度最大的G弦充分振动就需要施加更多压力,而E弦则需要给少一点的压力。弓子压力和音量发出大小有关,在保持相同运弓速度和接触点的情况下,弓子压力越大,音量也会越大,相反弓子压力越小,那么音量也会变小。当演奏者在利用弓子给琴弦施加压力时,要充分考虑到琴弦的最大承受能力,一旦弓子的压力超出了琴弦承受范围,就会导致出现刺耳的压破声音。而如果弓子的压力过小,则会导致弓毛无法产生足够的摩擦力,这样琴弦发出来的声音就会变得更虚。当演奏者在实际演奏双音时,要注意促使运弓压力在两根弦上有所侧重,演奏者需要优化调整运弓平面,结合弓子压力需要更多施加在哪根琴弦上,演奏者就需要让运弓平面偏向于对应的那根弦。

(三)弓速

弓速指的是小提琴运弓过程中弓子在琴弦上的运行速度,当弓压比较轻时,演奏者要适当降低弓速,一旦弓速过快就会容易导致失去与琴弦的摩擦力,影响到小提琴的演奏音质。而当弓压比较大时,演奏者则需要适当提升运弓速度,促使琴弦能够完全承受住弓子垂直的压力,避免出现“压破”刺耳的声音。当演奏者需要在靠近琴码的位置进行运弓,则要降低运弓速度,在指板位置上进行运弓则需要提升运弓速度,避免产生“沙哑”的声音,影响到演奏的整体音质效果。在其他因素保持相同的前提条件下,演奏者运弓速度越快,那么琴弦所发出来的音量也会变得越大,运弓速度越慢,音量也会越小。运弓速度的快慢能够充分体现出小提琴演奏音乐作品的性格。比如,当演奏者在演奏表现气势磅礴的音乐作品片段时,为了烘托出音乐气氛,就需要合理运用快速的运弓方法,在保障良好音质的前提下,让接触点能够靠近琴码,促使小提琴演奏能够发出宏大饱满的音量,给观众带来一种排山倒海般的演奏气势。而当演奏者在演奏轻柔缓和的小提琴音乐作品时,要合理采用慢速的运弓方法,将弓法中的小连线转换成大连线,这样演奏者就需要在连弓内演奏出更多的音,降低运弓速度的同时,能够让琴弦发出来的音量变小,营造缓和轻柔的音乐演奏氛围。

二、小提琴的基本弓法

(一)连弓

连弓是小提琴演奏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基本弓法,其指的是在一个小节线中运用连接线将两个及以上的音有效连接起来,演奏者只需要运用一弓完成表演。连弓技巧方法的运用要求演奏者在实际运弓过程中左手摆脱任何干扰因素,适当降低运弓速度,放松弓子的压力。右手的控制则要杜绝为掩盖由左手换音造成滑音情况的出现,这样会导致连弓不再具有良好的连贯性。在连弓技巧运用中演奏者会运用到多根琴弦,此时容易产生右手换弦的问题,并因为左右手配合不当而出现音节错位的情况,影响到小提琴整体演奏效果。

(二)分弓

在小提琴运弓方法中,分弓具体分为了上半弓、下半弓、中弓以及大分弓等,不同分弓法对于演奏者有着不同的运弓要求。比如,演奏者在使用上半弓方法时,由于运弓位置会远离手指,从而加大了弓子的控制难度,演奏者在上弓操作时需要利用手腕有效带动小臂,同时带领弓子回到中间,这样才能够维持琴与弓件的垂直。演奏者在进行换弦时要保证幅度不能过大,让手臂维持一种良好的放松状态,优化调整好运弓平面。中弓对于演奏者的控制运弓能力要求较高,演奏者需要利用肘关节有效带动手腕,并使用手指科学控制好弓的方向和力度,促使最终小提琴演奏发出来的声音是明亮优美、自然流畅的。大分弓指的是从弓尖到弓根所有部分都要运用弓子,演奏者持弓需要保证其足够的深,无论是肩部,还是手腕都要做到规范协调,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运弓的平稳性,充分保障小提琴的运弓演奏效果。

(三)顿弓

在小提琴运弓方法应用中,顿弓也是一种常见的运弓技巧,其强调演奏者在运弓过程中要让弓子紧紧贴近于琴弦,每个音符演奏之间都要适当的进行停顿,有效凸显出弓子对琴弦的力度,维持良好的均匀性。接着,演奏者需要基于与弓子的协调配合,促使弓子能够在琴弦上体现出一种富有弹性的运动,并有效产生带有较强颗粒性的质感声音。

(四)跳弓

在小提琴演奏中,跳弓的使用对弓的弹挑度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弓的弹挑是基于弓杆弹性综合分析来考虑的。小提琴演奏人员在使用跳弓技巧时,要让弓与弦的接触点位于中弓位置,然后利用左手科学控制节奏,并保持手腕和下臂呈现出协调运动。演奏过程中弓子必须放置于起奏的第一个音上。

三、小提琴演奏的运弓方法———以《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为例

(一)曲式结构

《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的构成主要分为两个快板乐章,它们有着鲜明的音乐形象,但是整体都有着优雅自然、轻松愉悦的音乐旋律特点。首先,《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又可以分为三个不同部分,第一部分是1至84小节的呈示章节。演奏者在演奏该部分曲谱内容时,要进行慢慢起奏,其核心所在为2个sol音的八度大跳,紧接着旋律起伏感会逐渐呈现出来,从下行到上行,促使小提琴协同钢琴对话式呼应。在后半段,钢琴声部的节奏会由小提琴声部连续切分进行配合,向听众传递出一种明显的活泼跳跃感;第二部分是85至120小节的情绪拓展章节。该部分的前面几个小节模仿呈现不稳定的调式手法,不仅会与后续小节内容构成一种听觉上的强烈对比和冲击,还能够明快简洁牵引出后半部分小节。在后半部分小节中会带来较为强烈的冲突,布局充满戏剧化。待到矛盾冲突发生过后又会回到初始素材,第一乐章自然而然进入到下一个部分;第三部分是120至194小节,是第一章节中最为凸显G大调的音乐篇章。该部分内容演奏与第一部分大致相似,不同的是钢琴要先于小提琴进行起奏,这样一来就能够与第一乐章开头部分形成良好的呼应效果,有效实现乐章中心主题的平衡性。《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的第二乐章同样也是分为三个不同部分,它们分别是1至74小节、75至114小节、115至211小节,都是以G大调为主的复三部曲式。首先第一部分1至74小节的首位都是以G大调为核心主调式,中间部分则使用了D至A的调式。在该部分小节中,演奏者的运弓速度和手法与第一乐章较为相似,但是最终呈现出来的音乐形象却又明显的不同,整体音乐节奏就像是舞曲,钢琴与小提琴始终在互相对话;然后第二部分75至114小节属于第二乐章的中间部位,作曲者会将更具有冲击对比性的内容放置于该部分,新的丰富素材与前后产生鲜明对比。主要是体现在静态与动态的对比,三声中部内,附点节奏配合着颤音,促使音乐演奏体验上偏向于稳重深沉;最后第三部分115至211小节属于第二乐章的完结部分,其主要起到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能够促使整个乐曲作品给听众带来美妙的听觉享受。第三部分是呈现《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的终止,有效诠释了整首曲子的情感和情绪表达。

(二)小提琴演奏的运弓方法

小提琴演奏者要根据乐曲作品内容合理采取不同的运弓方法,以此来全面提升演奏效果。我们以《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比较典型的两个对称长句为例,其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形成了一种递进过渡的关系,小提琴演奏者要科学依据古典音乐克制的特点,在实际演奏第二句内容时,要在合理控制运弓力度的前提基础上,尽量将弓弦接触点向外方向进行移动,促使尾部能够呈现出弱化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演奏者要把握好运弓力度,杜绝发生突兀地弱化冲击感。针对于一个发音的具体时长来说,可以不用完全凑满,演奏者要控制运动速度的先快后慢,各弓段要保持明快、简洁性,这样演奏出来的声音才能够有着纯净、细致的特点。在《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的140小节附近,小提琴与钢琴之间呈现出一问一答的层层递进关系,它们两者所演奏发出来的音色融合在一起,显得更加刚劲有力。在《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的140小节附近内容,P句子的力度要求较强,小提琴演奏者在演奏该段内容时,需要用较小的压力运弓,施力于琴的中间部位,弓的接触点要往内方向进行移动。曲谱中其他句子作为答句,演奏者在演奏时要让弓移动到弓根位置进行发力,促使弓子的接触点向外侧移动,这样能够促使最后发出来的声音刚劲有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交响乐团表演时,小提琴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弦乐器之一,其具有多变的音色变化,能够赋予音乐演奏更多的艺术魅力。小提琴演奏者要想提高自身的现场演奏水平,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就必须高度重视对小提琴运弓方法的日常训练学习。运弓方法的合理运用对小提琴演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演奏者要结合不同类型风格的音乐作品内容,强化对小提琴运弓方法的学习理解和训练使用,这样才能够演奏出打动人心的乐曲,提升小提琴演奏的艺术感染力,赢得更多观众的认可和支持。

参考文献:

[1]焦惠娟.试析小提琴演奏中的运弓技巧[J].大众文艺,2018(21):150-153.

[2]郑文韬.浅析小提琴运弓技巧与发音的关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6(06):17-19.

[3]权姝旗.小提琴演奏的运弓技术探析[J].黄河之声,2019(03):92-93.

[4]于岩.小提琴演奏的运弓技术应用分析[J].北方音乐,2019(03).

[5]陈忠慧.谈18世纪小提琴运弓技术[J].戏剧之家,2018(18):84-86.

作者:王微致 单位:四川王微致音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