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学体育分层教学的目标与方法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学体育分层教学的目标与方法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小学体育分层教学的目标与方法浅析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将体育项目的具体运动方式教会给学生,学生学习掌握了运动的方式方法后加以训练,形成对体育项目的运动认知。随着学段的提高,学生所学习到的体育项目会有变化和增加,这是一种横向的教学发展,其好处在于教学涉猎面广,学生掌握技能多。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很可能会“浅尝辄止”,只学习到皮毛,只了解到形式,无法触及到体育项目内在的知识,无法掌握到体育项目的高水平技能。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深度学习成为了新的教学思考与教学方向,很多体育教师都在摸索尝试基于深度学习视角的不同触角,本文聚焦分层教学这一教学方法,探索如何基于深度学习视角来开展小学体育分层教学。

关键词:深度学习分层教学目标方法

一、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体育分层教学目标

(一)体育知识技能的深度解读

体育知识技能是一切体育教学项目开展的核心所在。即各个体育项目的内容传授,从项目的基本形式到项目的运动规则,从训练的方法技巧到参加比赛的注意事项等等,如果将教学活动视作一个圆形,那么体育知识技能就是圆形的圆点。在深度学习的小学课堂中,体育知识技能需要被教师与学生进行深度的解读。以田径项目中的跑步项目为例,在起跑动作中,分别有站立式起跑、半蹲式起跑和蹲踞式起跑这三种,学生除了掌握这三种起跑动作的要领、规则要求以外,还要从更深的层次去剖析。比如,这三种起跑方式的动作过程是怎样的,它与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有着怎样的联系,这种联系将决定和影响着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习程度所适配的学习方法,这就是分层教学的表现。比如,小学生作为跑步项目的初学者,对跑步的动作要领掌握得还比较少,且作为少年儿童身体的骨骼等还在发育,因此,更适合于站立式起跑。随着学生掌握的跑步技能越来越多,升入高年级学习跑步时,就可以尝试半蹲式起跑。可以看出,即使同样是起跑动作,分层教学就可以提醒教师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从而选择适配的教学内容。而这些选择的背后,就离不开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深度解读。

(二)体育思维方法的培养锤炼

在体育核心素养中,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其培养过程是循序渐进,由浅至深,由单一到多元,由个性到共性的。因此,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体育思维方法进行培养和锤炼,使其能够以螺旋上升的轨迹来发展。以田径项目中的跳远为例,它可以分为跳远和三级跳远,教师需要启发学生们在学习时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其一,运动轨迹的差别。在深度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地采用跨学科教学法,将简单物理学和数学巧妙地引入到课堂中,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观察动作背后的轨迹原理。其二,能力突破的关键点。任何一项运动在进行到一定程度时都会迎来瓶颈期,突破瓶颈期的关键就是学生需要去摸索查找的地方。在分层教学中,不同学生的瓶颈期不同,当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时,学生突破瓶颈期的几率就会更高,时间就会更短。其三,训练的着力点。两种跳远方式在发力点,受力点,突破点的位置,其实各有差异,在分层教学中,假如学生能够找到各自的着力点,就相当于找到了提高跳远水平的钥匙和密码。可以发现,与浅层学习只关注于运动方式相比较而言,深度学习还深入到运动逻辑层面,而这一层面又离不开体育思维的思考,这也是分层教学其中一个比较显著的价值。

(三)体育知识体系的构造搭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与浅层学习相比较而言,深度学习的触及面更广,深入程度更深,而且也非常关注运动过程中各种关键点彼此之间的联系,随着学生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思维到达一定水平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们尝试着构造和搭建体育知识体系,从而将深度解读过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以及培养锤炼后的体育思考紧紧地依附在体育知识体系中,让其成为自己体育运动的一个“智库”。比如学生学习了跑步、跳高、跳远、投掷实心球、投掷铅球等项目后,就可以搭建起田径系的知识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同属于田径系的不同项目之间,都会有一定的关联度,这些关联度会表现在体育技能的迁移与运用。比如跳远项目的助力跑,这个过程就是与田径系中的跑步项目有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自己在跑步中学习到的技能迁移到跳远中,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助跑水平,最终提高跳远能力。而在分层教学中,随着内容被区分与细化,这些技能又可以被教师以对应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在进行能力迁移时就能够更加精准对焦,基于此所建立起来的体育知识体系,无疑紧密度更高,这是基于深度学习下的分层教学所凸显的教学价值。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体育分层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分层方法

教学目标分层方法,指的是教师可以根据深度学习的教学要求,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来进行不同的教学目标分层。比如上面举例到的田径项目的跳远和跑步,虽然这是两个不同的体育项目,但是在体育技能上是有一定的互通点和共同处,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由浅至深设计三层:第一层,基于项目本身的技能传授。即跳远技能和跑步技能的动作要领传授。第二层,基于不同项目关联度的锁定。即通过比较教学法,启发学生关注跳远和跑步中的相同之处。第三层,基于项目关联度的技能迁移。即指导学生将跑步中的技能迁移运用到跳远项目中。这三层教学目标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以串联的方式来进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来设计三层的具体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可以深度学习体育项目。

(二)受众群体分层方法

受众群体分层方法,指的是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接受程度来设计对应的教学内容。仍以田径项目中的跑步项目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初学者、中级者、高阶者。这三种所对应的学习内容各有重点,其中,初学者的重点在于熟悉和掌握跑步中的各个环节与步骤,包括摆臂的姿势,双腿的姿势,呼吸节奏的调整等,教学内容以拆分式为主,务必让学生掌握每一个步骤的动作要领。中级者以动作连贯性为主,将初级阶段所掌握的各个步骤都串联起来,一气呵成,保证动作的连贯性。高阶者以提高速度为主,在中级阶段连贯性的基础上,通过对跑步技能的深度解读以及运用体育思维来找到自我突破的关键点,让自己的跑步速度能够越来越快。通过受众群体的分层策略,层级与层级之间达到了连贯性,学生可以逐级地进行能力的提升,在过程中有目标有方向。与此同时,层级与层级之间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也更有针对性。

(三)项目内容分层方法

项目内容分层方法,指的是教师可以根据一个项目的不同难度指数来进行分层教学。以田径项目中的跳高项目为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高度设置来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比如,在要求最低的高度时,项目内容主要集中在熟悉跳高的基本动作,熟悉跳高的规则上。当高度逐级递增时,项目内容的重点就会慢慢地由项目本身深入到学生的肢体动作上。比如腰部力量,如何借助腰部力量来实现跳高时的向上跳跃。比如双腿力量,如何借助双腿向上蹬来实现跳高时的向上跃。比如手臂力量,如何借助手臂的摆动力量带动来帮助自己更好的跳高等等。采用项目内容分层方法时,不同的项目层级会对应不同的训练难度和训练时间,越是高难度的动作训练所对应的技巧就会越多,学生往往会有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完全不同等新鲜的感觉,这其实也是伴随着深度学习过程中对体育技能的深度解读。

(四)评价体系分层方法

评价体系分层方法,指的是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来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这一策略往往与其他策略配合使用。比如处在初级阶段的学生,评价的关键点多在动作的规范性,动作的熟练度,规则的熟练度等非常基础的层面,这些层面的评价往往具有统一的指标和具体的数据作为参考。而当到达了高级阶段的学生,评价的关键点多在学生可待开发挖掘的潜力上。比如部分学生有身高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又可以再细分成很多种,有的学生是双臂特别长,有的是双腿特别长等,不同的优势所对应的潜力开发各有差别。因此所适配的评价也各有差别,这些评价是因人而异的,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来量身定做的,其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部分潜力非常好的学生,往往可以在分层评价中凸显出体育特长生的发展趋势。

(五)能力拓展分层方法

能力拓展分层方法,指的是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运动潜能来进行课外项目的拓展。比如,有的学生身体灵敏度非常高,在小范围内的动作切换频率可以非常快,那么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们在课外训练时多考虑跳绳运动。在单位时间内不断地去提高跳绳的频率,以达到训练学生速度与动作切换灵敏性的目的。比如,有的学生肢体非常有力量,那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在课外训练时多考虑哑铃运动,通过适当的哑铃举重来提高肢体的力量。通过能力拓展分层方法,学生可以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扩展自己的训练触角,让自己得到更加全面立体的体育发展。实际上,每一位学生,以及每一位教师,都是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别。同样一个体育项目,不同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这是施教的差异化。不同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教学中会有不同的收获,这是受教的差异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假如能够采用更具有差别化的教学方式,无疑能够让每位教师都有机会释放自己的教学智慧,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取得最佳的发展,这也是分层教学被越来越多教师和学生所采纳的原因。在深度学习的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应紧扣住体育知识技能、体育思维方法、体育知识体系这三个维度,通过教学目标、受众群体、项目内容、评价体系以及能力拓展这几个切入口来实施分层教学,帮助学生在更适合自己的教学环境下实现更好的进步,提升自己的体育素养和综合体育能力。

参考文献:

[1]贺妍颖.基于深度学习视角的小学体育课堂分层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0(44):43-44.

[2]吕园欣.体育动态分层教学从“一刀切”到“重个别”的应用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6(33):119-121.

作者:姜聪敏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包场小学